沈利華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為學生推薦有效的讀物,優化教學設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提升。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他們的判斷認知能力不足,這個階段是他們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借助于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ヂ摼W的普及使網絡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在網絡小說中也出現了一些粗制濫造的內容,他們打著玄幻、青春校園等旗號,對小學生敏感的心靈產生一定的沖擊。教師要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讀物,增添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教學延展,了解作品
優秀的讀物能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但是教師的推薦往往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被他們拋之腦后,教師要加強語文教學與課外閱讀文本推薦的聯系,學生對教材人物的生平、性格能有所了解,容易引發閱讀興趣,教師要加強課內外讀物的聯系,為學生拓展教學內容,向他們介紹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的深度思考。如在學習《荷花》一文內容時,教者與學生交流作者葉圣陶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推薦《稻草人》《小白船》《旅行家》《古代英雄的石像》《線下》《火災》等作品,讓他們感受葉圣陶的作品風格。為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故事發展的脈絡,教師也可以根據節選內容閱讀全篇內容,如在學習《景陽岡》一課內容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并從中選擇有關武松的篇章,對武松的人物形象進行全面的了解。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后,可以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了解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二、依托問題,深入閱讀
很多同學在參與課外閱讀時缺少方向感,不清楚自己應該閱讀什么,思考什么。教師要借助問題引導,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明確的指向,讓他們邊讀邊思,能抓住文本的重點,掌握人文的情感,體會文章的主旨。如在閱讀《復活》這篇作品時,教者可以提出問題:這部作品為什么取名為“復活”?是指人能死而復生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深入閱讀,從而能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不是指簡單的肉體復活,而是思想的重生。教師提出問題能引發學生圍繞問題去深入思考,能促進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表達有深入的體悟。
三、讀寫相融,雙效并收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是不分家的,學生能從優秀的讀物中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而且寫作欲望又能反哺閱讀,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加強讀寫的融合,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教師要激勵學生大膽寫作,寫出自己的心得。在開展閱讀主題會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感受,說出自己的閱讀心得,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這樣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提升。學生在表達后,教師要針對其中的問題加以恰當地引導啟發,以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后,能發展閱讀能力、提升學習自信。學生個體之間會存在學習能力、認知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教師要為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而向他們推薦讀物。教師要給注意力易分散、理解能力不足的學生推薦一些趣味性強的讀物,對于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推薦一些名著作品,能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促進文學素養的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他們讀寫能力的提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