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楊艷芳 吳和珍



中圖分類號 R282.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1)13-1634-05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1.13.17
摘 要 目的:對黃連進行本草考證,為其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依據。方法:結合《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歷代本草古籍對黃連的名稱、基原、歷代本草藥圖、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進行考證。結果與結論:黃連的別名眾多,但后世以黃連二字正名。其基原較穩定,多為味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雅連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與云連C. teeta Wall.3種。歷代本草藥圖證據表明黃連形態大體一致,多由《證類本草》中2幅藥圖翻繪而來。黃連歷代道地產區較多,但四川產黃連為最多,另也有澧州、宣州產者。黃連采收加工方法古今較為一致,均為農歷二月、八月采根,去毛、切片用;但炮制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古法有童便炒、米泔水浸、麩炒、人乳炒等,現今主要沿襲了其酒炙、萸炙、姜炙、醋炙等法。黃連的功效眾多,現今主要為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等。
關鍵詞 黃連;本草考證;基原;道地性;炮制;功效
黃連為我國臨床常用藥材,其藥用歷史悠久,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1]。黃連屬多種植物都可藥用,最常見的是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 deltoidea C.Y. Cheng et Hsiao以及云南黃連C.teeta Wall.的干燥根莖,以上3種習稱味連、雅連和云連[2]。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也可用于治療濕熱痞滿、高熱神昏、消渴等癥[3]。
黃連在歷代醫藥古籍中均有記載,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黃連別名眾多,如“川黃連”“鷹爪黃連”“宣黃連”等,這些名稱的差別是什么?(2)黃連品種較多,它們形態差異如何,哪幾種是道地藥材?(3)黃連不同炮制品的差別是什么?(4)黃連功效眾多,哪幾種是公認的主治功效?目前關于黃連的本草考證僅1篇[4],但該文中存在著缺少藥圖考證、缺乏系統的朝代考證等不足。因此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將從名稱、基原、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等幾個方面對黃連進行考證,總結其歷史沿革,為其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依據。
1 名稱考證
黃連在本草著作中最早見于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以“黃連”正名,一名王連[5]?!侗静萁浛甲ⅰ?言:“王、黃古多通用,王連即黃連”[6]。梁代《兼名苑》記載:“一名石髓,共謂生崖石間也”。唐代《藥性論》中稱之為支連[7] ,左思《蜀都賦》云:“風連”[8]。明代《本草原始》也記載:“其根如鷹雞爪,連珠而色黃,故名黃連”[9]?!兜崮媳静荨?記載:“即云南黃連,一名滇連、蚱連”[10]。清代《本經疏證》 記載:“黃連根株從延,蔓引相屬,有數百株共一莖者,故名連”[11]。這些古代文獻詳細解釋了“連”字的由來。
根據生長形態的不同,黃連有很多不同的別名。根據《本草經考注》 的記載,由于黃連生長形態的差別,其別名就有12種之多,分別是三葉黃連、熊手黃連、反鼻黃連、五加葉黃連、蔓黃連、錢黃連、圓葉黃連、梅花黃連、菊葉黃連、細葉黃連、大葉黃連和長葉黃連[6]。這些名稱充分地體現了黃連生長形態的多樣性。此外,根據產地的不同,黃連還有川黃連、宣黃連、雅黃連等名稱。
2 基原考證
2.1 古文獻中對黃連的形態學描述
后蜀《蜀本草》 首次記載了黃連的原始植物形態:“苗似茶,花黃叢生,一莖生三葉,高尺許,冬不凋。江左者節高若連珠。蜀都者,節下不連珠”[12]。但是此記載并不詳細,而后宋代《本草圖經》 在此描述基礎上進行了添加,“苗高一尺已來,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生江左者,根若連珠,其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者,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13]?!侗静輬D經》對黃連形態的描述十分詳細,以至于后代本草書籍對于黃連的形態描述大都沿用于此。
明代《本草綱目》 根據黃連產地的不同進行了藥用部位的形態學描述:“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14]。這即為黃連兩種不同的基原藥材,即味連與雅連?!侗静菰肌?通過黃連藥用部位形態不同確定其道地性:“凡選黃連,選粗大,黃色鮮明,多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小而連珠,無須者,次之。無珠多毛淺而虛者,不堪用”[9]。清代《本經逢原》[15]、《本草求真》[16]、《本草述鉤元》[17] 等本草古籍所記載的黃連形態學大抵與《本草圖經》相似。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記錄的黃連基原比較明確,即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根據歷代本草古籍所記載的產區,現代本草書籍對黃連進行了基原的確立,即為毛茛科黃連屬植物黃連C.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南黃連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莖,黃連還存在另外的3個種及1個變種,如表1所示。
2.2 歷代本草藥圖證據
歷代本草藥圖對黃連的記載較少,宋代《證類本草》最早收錄了黃連的2種藥圖(圖1A、B),分別為澧州黃連和宣州黃連[18]。從圖1中可知,澧州黃連多為單枝,葉片輪廓卵形、三全裂、邊緣具極尖鋸齒;而宣州黃連具有分枝,須根細長且有結節,葉片輪廓掌形、邊緣具鋸齒。根據歷代本草描述,可推斷以上2種黃連可能為現在的雅連和味連。后《本草綱目》四版也收錄了黃連的藥圖,分別為金陵本、江西本、錢本和張本[19](圖1C、D、E、F)。金陵本所繪主要參考了《證類本草》“澧州黃連”圖例,但作了簡化,將原圖3枚植株的根集合為一,地上部分合為1株葉苗;江西本則是根據金陵本進行翻繪;錢本是根據《證類本草》中的“宣州黃連”翻繪;張本是根據錢本翻繪。后清代《本草備要》根據錢本進行了黃連的重繪[20](圖1G)。黃連從宋代以后,漸以川產為道地,《本草蒙筌》中收錄了“雅州黃連”的藥圖[21](圖1 H)。值得注意的是,《本草蒙筌》將《證類本草》中的“澧州黃連”標題改為了“雅州黃連”,這代表雅連的地位逐步得到了認可。
綜上所述,歷代黃連藥圖主要由《證類本草》中的2幅藥圖翻繪而來,其形態大抵相似,主要分為2種,即單枝、葉片卵形的澧州黃連和多枝、葉片掌形的宣州黃連。
3 道地性考證
歷代本草古籍記載的黃連產區見表2。從歷代本草醫籍總結來看,黃連的產地主要包括巫陽、蜀郡、太山、建平、東陽、新安、江州、宣州、澧州、雅州、眉州等地,也就是當今的四川、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西漢時期《范子計然》首次記載了黃連的產區:“黃連出蜀郡,黃肥堅者善”[31]。后《神農本草經》記載:“生巫陽川谷”[5],即重慶巫山一帶。顯然,這個時期的黃連產區較小、產量有限。魏晉南北朝時期,《名醫別錄》 提及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22],這說明黃連當時主要產地在四川,且產區有一定的擴大?!侗静萁浖ⅰ?中記載“不及東陽(今浙江金華市)、新安(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23],說明黃連產地發生了變遷,除了重慶、四川一帶,還新增了東陽、新安和臨海諸縣等地,較秦漢時期而言,黃連的產地范圍逐漸擴大。
到了唐、宋、明時期,《新修本草》記載“今澧州(今湖南澧縣東)者更勝”[24] ,說明唐代除了四川產黃連,更以湖南產黃連為道地?!侗静輬D經》《本草品匯精要》 皆表明黃連宣城(今安徽宣城市)產者為勝[13,25],這說明在唐、宋、明一段時期內是以宣城為黃連的道地產區。明代《本草蒙筌》記載“宣連出宣城,屬南直隸,肥粗苗少,去苗收者。川連出川省,瘦小苗多,帶苗收者”[21] ,這說明到了明代中期,“宣連”與“川連”都是比較道地的藥材,但二者在形態和生長習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后《本草綱目》 記載“今雖吳、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為良”[14],這又重新將四川作為黃連道地的產區,也確立了“川連”的道地地位。清代開始的醫籍皆重復前代的描述,皆以蜀郡、宣州或澧州為黃連道地產區。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提到云南以及東吳、日本等產地[15] ,提示此時黃連產區發生了變化,產地范圍也不斷地擴大增加。
20世紀50年代后,黃連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并在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和陜西南部有較大量的栽培。由此可見,黃連在我國歷史上東至泰山,西達秦州(今甘肅天水)以及黃河以南地區廣有分布,但四川、重慶從古至今都是黃連的主產地。
4 采收、加工、炮制考證
歷代本草古籍對黃連的采收時間記載較少,主要沿襲了漢代《名醫別錄》中的“二月、八月采”的說法[22],即黃連的傳統采收季節為初春農歷二月和仲秋農歷八月,此時正是黃連地下根莖部逐步成熟的時期。近現代的文獻多記載黃連在初秋時期采挖,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記載:“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殘留須根”[1]。
從古至今,黃連的臨床應用廣泛,炮制方法在眾多醫籍古書中均有記載?!独坠谥苏摗肥状斡涊d了黃連的炮制方法:“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漿水浸二伏時,漉出,于柳木火中焙干用”[32]。唐宋時期《日華子本草》中出現了“豬肚蒸丸,治小兒疳氣”的炮制及使用方法[33]。從明代開始,黃連的炮制方法逐漸增多,《滇南本草》中詳細描述了黃連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功效:“清肝膽火用吳茱萸拌炒,清上焦火宜酒炒,清中焦火姜汁炒,清下焦火鹽水炒”[10]?!侗静菝审堋愤€記載了童便炒、米泔水浸、麩炒、鹽水炒、干漆水炒、人乳炒等炮制方法[21]。
到了明代中后期,黃連經不同輔料炮制后可增強其治病功效這一觀點被逐漸深化、細化,諸多本草對此進行了比較總結。例如《本草綱目》 詳述了黃連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其謂:“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樸硝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干漆水炒”[14]。其后,多數醫籍均以此為參照,進行了一定的補充或者刪減,但不同醫籍所記載的炮制方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出入,例如清代《本草備要》記載的黃連治下焦火用鹽水或童便炒[20],與《本草綱目》中所說并不相同,這表明不同時期黃連的炮制方法不變,但人們對其主治功效有了不同的理解?,F今,黃連的常用炮制方法主要有酒黃連、姜黃連、萸黃連、炒黃連、黃連炭等。
總之,黃連的加工方法主要為去毛、切片。從古至今,黃連的炮制方法眾多,最常見的黃連炮制品為酒黃連、萸黃連、姜黃連、醋黃連等;另外,古代醫家提出的較冷門的黃連炮制方法也值得當下中醫學者去研究和開發學習。
5 性味歸經及功效考證
歷代本草對黃連的性味歸經、主治功效作了較為詳盡的記載,如表3所示。在性味歸經方面,宋代以前就確定了黃連味苦性寒的特點;到金元后,歷代本草根據對黃連功效主治方面的進一步認識對其歸經有了更全面的記載。例如明代《神農本草經疏》中記載的“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陰、厥陰,足陽明、太陰”[37],即全面闡述了黃連的十二歸經??v觀本草醫籍對黃連的性味歸經的描述,主要包括味苦、大苦,性寒、大寒;歸經則為心與胞絡、肝、膽、脾、胃、大腸經。
在主治功效方面,秦漢及南北朝時期本草古籍記載的主要體現為:“清胃肝二火、燥濕、解毒”[22]。另《神農本草經》提到黃連可治婦人陰中腫痛[5],《名醫別錄》中首次提及了黃連止消渴的功效[22]。到唐宋時期,黃連的功效逐步擴大,例如《藥性論》提及的“殺小兒疳蟲”[7] ,《本草拾遺》提及的“主羸瘦氣急”[34] ,《日華子本草》提及的“止心腹痛,驚悸煩躁”[33] 。至明清時期,諸多本草古籍對黃連的每一個主治功效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深、更全面的闡述。例如論黃連清熱燥濕功效,清代《本草正義》作了詳細闡述:“黃連大苦大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濕火……,上以清風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嘔吐,下以通腹痛之滯下,皆燥濕清熱之效也”[41] 。縱觀本草醫籍對黃連的主治功效的描述,主要包括瀉心火、涼血鎮肝、清熱燥濕、定驚悸、止痢疾、止消渴、解毒殺蛔、小兒疳積、口瘡牙疼、熱嘔熱瀉等。
6 結語
黃連作為傳統中藥材,在我國已經有2 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其別名眾多,但后世皆沿用《神農本草經》中的黃連為正名。歷史上,黃連的基原較穩定,現多分為味連、雅連和云連3種;另還有短萼黃連、五葉黃連、五裂黃連等品種。根據本草古籍,黃連藥圖大致分為兩類,即《證類本草》中所繪的“澧州黃連”和“宣州黃連”兩種形態,此后的黃連藥圖大都以此翻繪。有關產地方面,《名醫別錄》始載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說明自古黃連就產自四川,但此后又有多本古籍記載黃連還產于澧州、宣州等地。雖然黃連的道地產區較多,但質優者多為川連?,F今黃連的主要產區一般為四川、湖北、陜西、云南等地,多為人工栽培[42]。
黃連在農歷二月、八月采根用,加工方法為去毛、切片。有關炮制方面,從歷代文獻記載來看,古代黃連的炮制方法眾多,且主治功效也不盡相同?!独坠谥苏摗肥驾d“漿水浸,焙干用”的炮制手法[32],后隨著古人對于黃連歸經的深入認識,又出現了不同的炮制手法,如“豬肚蒸丸”“酒炒酒浸”“吳茱萸拌炒”“鹽水炒”“姜水炒”“乳汁浸”等?,F代黃連炮制品主要為酒黃連、萸黃連、姜黃連等,采用不同的炮制手法所得產品可針對不同的病證起到不同的功效。關于黃連的性味歸經方面,歷代本草均有詳細記載。后世記載大都是以《神農本草經》中的“味苦,寒”為基礎進行增添的。古代本草記載的黃連功效眾多,主要包括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主治心經之高熱、煩躁、濕熱胸痞、泄瀉、痢疾、牙齦腫痛、口舌生瘡、濕疹、燙傷等。
目前,我國野生黃連資源由于生態環境變化和人為的原因而被嚴重破壞,已經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43]。國內黃連屬植物共6種1變種(除分布于中國臺灣的五葉黃連)已全部列入重點保護植物名錄[44]。但由于人工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黃連也逐漸由野生品轉變為人工栽培品來滿足臨床需求。我國目前關于黃連考證的報道僅有1篇[4],本文進一步豐富了相關內容,增加了生長形態不同的黃連不同名稱的考證,并且根據不同的考證內容結合不同時代進行產地和品種的考證;另外,本文還增加了黃連形態學、歷代藥圖和產區方面的考證,為其進一步開發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 2020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學出版社,2020:316-318.
[ 2 ] 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173.
[ 3 ] 付琳,付強,李冀,等.黃連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1,49(2):87-92.
[ 4 ] 趙寶林,劉學醫.黃連的本草考證[J].中藥材,2013,36(5):832-835.
[ 5 ]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3-44.
[ 6 ] 森立之.本草經考注[M].吉文輝,點校.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317-320.
[ 7 ] 甄權,尚志鈞.藥性論[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31.
[ 8 ] 范槲.蜀都賦[M].陳倫敦,點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98.
[ 9 ] 李中立.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2.
[10] 蘭茂.滇南本草[M].于乃義,于蘭馥,胡月英,等整理.昆明: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6.
[11] 鄒澍.本經疏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134.
[12] 韓保升.蜀本草[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10.
[13] 蘇頌.本草圖經[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5.
[14]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761.
[15] 張璐.本經逢原[M].趙小青,裴曉峰,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187.
[16] 黃宮繡.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421.
[17] 楊時泰.本草述鉤元[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58:122.
[18] 唐慎微.證類本草[M].曹孝忠校,寇宗墹衍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87-189.
[19] 王家葵,蔣淼,胡穎翀.本草綱目圖考:上[M].北京:龍門書局,2018:342-344.
[20] 汪昂.本草備要[M].鄭金生,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7.
[21] 陳嘉謨.本草蒙筌[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81.
[22] 陶弘景.名醫別錄[M].尚志鈞,輯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16.
[23]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M].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8.
[24] 蘇敬.新修本草[M].尚志鈞,輯校.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65.
[25]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上[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29.
[26] 賈所學.藥品化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48.
[27] 郭佩蘭.本草匯[M].郭君雙,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79.
[28] 王翃.握靈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31.
[29] 張志聰.本草崇原[M].劉小平,點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76.
[30] 彭靜山.藥籠小品[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90-91.
[31] 黃奭.范子計然:1卷[M].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103.
[32] 張驥.雷公炮炙論[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38.
[33] 日華子.日華子本草[M].尚志鈞,編釋.蕪湖:皖南醫學院科研科,1983:66.
[34] 陳藏器.《本草拾遺》輯釋[M].尚志鈞,輯釋.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40.
[35]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M].孫玉信,朱平生,編校.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354.
[36] 張元素.醫學啟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9:609.
[37] 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69.
[38] 張景岳.本草正[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509.
[39] 李中梓.本草通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502.
[40] 陳士鐸.本草新編[M].柳長華,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545-546.
[41] 張山雷.本草正義[M].程東旗,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76.
[42] 胡安徽.從本草著作看黃連產地的分布變遷[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7):2453-2456.
[43] 柳鑫,黃河,黃璐琦,等.黃連藥材原植物資源和市場品種調查[J].中國藥師,2014,17(10):1691-1695.
[44] 楊俊寶,彭正松,楊軍,等.黃連屬植物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7):1248-1250.
(收稿日期:2021-01-26 修回日期:2021-05-23)
(編輯:羅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