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雪
摘 要 近幾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電視民生新聞遇到了瓶頸。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新煥發活力?以漳州電視臺《記者在線》欄目為例,從內容、形式、渠道及團隊建設等幾方面著手,探討在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之路。
關鍵詞 民生新聞;困境;創新發展;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0-0069-03
2002年,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推出了日播類新聞直播欄目《南京零距離》,以百姓關心的話題為欄目定位,開創了民生新聞的先河。節目貼近百姓生活、關注百姓需求,引起了百姓的共鳴,收視率激增,欄目的收益也水漲船高。令人驚嘆的經濟效益和節目出眾的影響力,令國內各大媒體為之振奮,并以其為榜樣紛紛效仿,一時間民生新聞欄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民生新聞欄目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地百姓了解“家門口的事”的主要渠道,擄獲了一眾忠實觀眾的心,積攢了不錯的口碑。
在民生新聞風生水起的背景下,2004年,漳州電視臺《記者在線》欄目應運而生,這是當時福建省內地市級電視臺中為數不多的一檔專門關注百姓生活的民生新聞欄目,深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甚至曾有觀眾打進欄目熱線稱,工商局無法解決的問題,推薦他們找《記者在線》,欄目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以收視率論英雄的時代,《記者在線》曾經創下過13個點的收視高峰,是漳州電視臺名副其實的王牌欄目,不過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與其他的電視節目一樣,《記者在線》遇到了瓶頸,受眾流失,收視率下滑……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重新煥發活力?這不只是《記者在線》,也是每一檔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迫切需要思考的。
融媒體時代,毫不夸張地說,每個擁有手機的人都是一名隱藏的“記者”,隨時隨地隨手一拍都可能是新聞,再加上5G技術的普及,讓視頻傳輸更流暢,線上直播成了常態。作為電視欄目,定時定檔播出,在時效性上與新媒體相比,沒有任何優勢,如何在眾多媒體中分一杯羹?筆者認為,首選要轉變欄目定位,將注重新聞轉為重服務。
1.1 聯合政府部門,打造政務通平臺
民生新聞欄目大都為根植本土的欄目,有著深厚的本地基礎,與政府部門以及各行各業聯系緊密,如果能充分整合行業及政府資源,為市民提供周到的民生服務,就能獲得更多的關注。欄目定位從重“新聞”轉變為重“服務”,在節目的制作與編排上,注重醫療、教育、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消息,可嘗試與行政服務中心合作,開通“12345政務通”平臺,以服務民生為發展方向,為市民答疑解惑。
1.2 關注市民痛點,塑造維權形象
幾乎每一檔民生新聞欄目都有屬于自己的爆料平臺。從近幾年漳州臺《記者在線》的爆料熱線情況來看,爆料的比重下降,需要維權的反而不少,由此也可一窺受眾的需求,嘗試設置專門的為市民“維權幫忙型”板塊,以此來鎖定用戶群體。
2.1 做有效延伸的碎片化新聞
2021年2月24日,漳州薌城區舉行了課后延時服務聽證會,聽證會結束后,各大媒體第一時間對消息進行了編輯及發布。《記者在線》錯過了這次聽證會,失去了先機,但卻并未放棄這個選題,在此之后,記者換了一個角度,關注課后延時服務孩子們的餐食如何而來,于是便有了3月6日的這個“中央廚房”的短視頻。課后延時服務的實時消息大部分微信公眾號的點擊率為4 000~5 000人次,但這條“滯后”的短視頻,發布不到24小時,視頻的瀏覽量已經達到了2.3萬人次。
這足以說明換個角度看新聞的重要性。對于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果無法做到最快,就換個思路,做有效的“周邊延伸”。在這條《中央廚房》的短視頻中其實還可以根據網友的疑問,做更多的延伸,將新聞碎片化,比如凍肉是否沒有營養?使用的餐盒是否環保等,延伸的內容甚至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引人關注。

2.2 提前策劃,加重新聞評論和新聞解讀
融媒體時代是一個用戶可以選擇新聞的時代,再加上大數據對于個人愛好的分析,能將用戶感興趣的消息源源不斷地推送到面前,讓用戶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大量信息。但在海量的消息中,去偽取真,去粗取精的有多少?根據騰訊企鵝智酷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7.9%的網民認為深度獨家報道最難獲得,有24.5%的網民認為事件全面報道最難獲得。筆者認為,這項調查結果,也為民生新聞的報道提供了方向——加重新聞評論及新聞解讀的比例。
今年漳州的長泰和龍海獲批撤縣(市)設區的消息引起了本地市民的廣泛關注,漳州本地媒體在第一時間報道了相關消息,但大部分的媒體發布的只是撤縣市設區的消息,閩南網漳州則另辟蹊徑,最快發布了一則“【解局】官宣!長泰、龍海撤縣(市)設區,將帶來什么影響?”的報道,這則報道里詳盡解釋了城區建設將發生的變化以及對百姓的影響,獲得了8.9萬的瀏覽量,相較于其他公眾號的2萬~3萬的瀏覽量,可謂是一騎絕塵。

諸如此類新聞,撇開一些管控因素而導致新聞“不能為”的情況,民生新聞欄目如果能適時地做一些策劃,提前準備好解讀或是深度報道,比如說,《記者在線》可以做一期特別節目,邀請相關的專家做客在線,并與新媒體漳視新聞微信公眾號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直播,解讀撤縣市設區政策,相信應該可以吸引一批觀眾,拉動一次收視率的增長。
此外,一些普遍引起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也應該成為民生新聞欄目深度報道的對象。比如近幾年熱度不減的高空拋物話題,可以將這些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作為周末特別版節目。
目前,電視民生新聞的受眾呈現老齡化趨勢,如果節目還只是鞏固現有的受眾,那將來很可能會隨著受眾的老去而逐漸衰亡,如何爭取年輕受眾的支持,也是電視民生新聞急需解決的問題。
3.1 新聞包裝綜藝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冷凇博士認為,“為了能夠在媒介融合時代繼續煥發活力,傳統電視媒體正在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互聯網的全面改造。”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于事物的看法漸趨娛樂化。縱觀網絡,抖音、快手、火山等小視頻中,不少新聞視頻,只有短短幾十秒,但瀏覽量卻驚人。要打破受眾老齡化趨勢,吸引年輕觀眾,就要做符合他們閱讀習慣的新聞,了解他們的喜好,了解流行趨勢。
目前,大部分電視欄目的節目還是以正文配同期來描述事件,雖無過錯,但中規中矩,無法奪人眼球。讓包裝風格綜藝化,是目前電視民生新聞可以做,而且相對來說不太增加成本的方法。一些有意思的新聞,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可以嘗試改變剪輯的節奏,加上配樂、音效,點綴一些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甚至加些彈幕,以此拉近與年輕受眾的心理距離。
3.2 主持風格平民化
在融媒體時代,對于民眾來說,傳統媒體不再神秘,電視欄目也已走下神壇。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時代,就像在網絡平臺上受眾被稱為“用戶”,用戶不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他們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在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最直接與受眾面對面的是主持人。主持人的播報風格,會影響整個節目的傳播效果。傳統的新聞主持,要求主持人字正腔圓,節奏清晰,大多數主持人停留在播新聞的層面,每日只是照本宣科,缺少對新聞的見解,也就少了“閑聊”的趣味性。
如果要改變節目的風格,作為節目門面的主持人,也必須在主持風格上做出一定的改變,嘗試將“播”新聞變為“說”新聞,與觀眾建立朋友般的平等關系,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比如,央視主播朱廣權老師就被網友奉為新聞界的段子手,他的段子,經典有趣,通俗易懂,深得網友的喜愛。此外,《暴走大事件》《龍洋脫口秀》等節目也是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說新聞,收割了一眾忠實粉絲。民生新聞可以參考此類節目風格,增強導語及編后的趣味性,讓新聞活起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
在互聯網強勢崛起的今天,媒體主導觀眾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想通過電視媒體“一統天下”無異于是癡心妄想,要吸引受眾,就必須順應時代,借助融媒體中心,通過與提供大數據技術支持的公司合作,將優質內容投放到全網絡平臺,拓寬節目的觸達面。
1)為移動端定制原生產品:當前,融媒體是大勢所趨,電視媒體也意識到了網絡平臺的重要性,要在網絡平臺上搶占一席之地,不少媒體開始將單條新聞分發上傳,以此來增加影響力。但這樣遠遠不夠,對于用戶來說,冗長沉悶的節目形式沒有吸引力,要迎合網絡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就應該為移動端定制原生產品,嘗試簡化新聞,重新包裝,輸出符合網絡市場的短視頻。
2)增加線上線下的互動:在網絡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的溝通交流越來越便捷,新聞欄目與受眾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應該多樣化,通過公眾號、微博、網絡社群等多種平臺渠道,與廣大受眾建立起雙向交流、動態交互的信息反饋關系,并設置一定的獎品,激發觀眾參與的積極性,從中尋找熱點話題,了解民眾所需,為節目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
無論何時,民生新聞內容為王的理念始終不變,但要在節目上創新創優,關鍵還是在于人,要樹立記者的全媒體思想,移動優先,兼顧電視,鼓勵記者提高的自身綜合能力,對新聞事件有足夠的敏銳度,能夠舉一反三,靜下心來做深度報道。從“術業有專攻”向全能型選手轉變,不僅要會采寫編,也要會拍攝小視頻,了解甚至精通時下行流行的短視頻App,掌握短視頻的編輯技巧,善于尋找角度,提煉文字,幫助大眾更好地理解新聞所要突出的主題及表達的關鍵內容。
此外,通過合理的獎勵機制,激發記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運用得當,可以相互成就,共同成長。傳統的電視也許不再是主戰場,但是民眾依然需要權威的聲音,需要知天下事,需要生動有趣的節目。只要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內容為王、形式為輔、平臺制勝的原則,貼近百姓生活,勇于創新,相信民生新聞必將在融媒體時代煥發新生機。
參考文獻
[1]白寅,喬泓瑞.融媒環境下電視受眾趣味變遷與市級廣電的應對之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2):65-69.
[2]李金旺.探析廣電民生新聞欄目的融媒改革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20(8):55-56.
[3]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1-02-04)[2021-04-06].https://www.sohu.com/ a/448723492_48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