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慶梅
【摘? ? 要】在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傳遞知識、播撒信息、建立良好關系、職場競爭等,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個人和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應。”幼兒教師是幼兒接受正規教育的啟蒙教師,教師的價值觀、道德水準、文化修養、知識水平、審美情趣乃至心理品質等,都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教師特有的口語表達形式對幼兒產生影響。
【關鍵詞】幼兒教師? 職業口語? 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幼兒園的語言環境便成了影響兒童語言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幼兒教師口語表達能力會直接影響幼兒今后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教師職業口語是幼兒教師從事教育科學活動時的工作用語,是用標準的普通話表達符合教育教學要求的幼兒教師專業用語。由于幼兒教師職業口語交際對象、環境、目的較為特殊,為了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幼兒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語音面貌,還應熟練地運用各種技能、技巧來豐富和完善教學活動。
一、幼兒教師職業口語的特點
(一)簡明規范
幼兒教師職業口語應做到簡潔明了,讓幼兒一聽就懂,要采用標準或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準確清晰,聲音洪亮甜美,語流通暢,節奏明快,語氣親切,讓幼兒樂于接受。幼兒教師在口語的遣詞造句方面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無論敘事狀物、說理抒情都要做到用詞恰當、語句通順、表達得體,這樣才能對幼兒學習語言起到示范和榜樣的作用,并能確保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形象生動
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幼兒階段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萬事萬物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有生命的、擬人化的,他們需要依據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及其他感官形象來認識事物,這種特點決定了幼兒不喜歡抽象的說教,喜歡有趣、生動的語言。這就要求幼兒教師的口語要鮮明,要有動態感覺,有情感色彩,能喚起幼兒對具體事物的真切感知。越是同年齡小的幼兒說話,越要具體、形象。在詞語的運用上,多選用擬聲、摹色類詞語,并使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說話時要加上手勢、體態的變化,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三)互動性
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只有讓幼兒真正參與到雙向交流的會話式教育教學過程中,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幼兒教師也能真正成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觀察者和支持者,隨時針對幼兒不懂或不清楚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回答。因此,幼兒教師要將教育過程內化為幼兒主動的行為,就要激發幼兒的情緒情感,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幼互動,鼓勵并支持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和說明。要深入了解幼兒對事物的看法,師幼互動,根據幼兒的反應不斷調整自己的談話內容,以達到交流的最佳效果。
(四)口語兒童化
幼兒教師口語的兒童化,不是指一味模仿幼兒說話的語調,奶聲奶氣的“娃娃腔”和見什么都用疊音詞,如“書書”“臉臉”的幼兒口語,其實這是對幼兒教師口語兒童化的錯誤理解,而是要根據幼兒語言和語言學習的特點,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看問題,學習使用“兒童語言”,也就是說,要用幼兒聽得懂的語言。由于幼兒期的幼兒生活經驗少,理解能力有限,語言水平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因此教師的口語一定要考慮幼兒的可接受水平,不能使用脫離他們能力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必須用他們所能理解、接受的兒童化語言來說話。
(五)富有感染性
幼兒是最容易受到他人情緒感染的,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是如此。如果幼兒教師的言語熱情生動、真摯感人,能給幼兒最直接的影響,他們的情緒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也能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很快投入到學習和活動中。如果教師的言語平淡無奇,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則無法達到預期地教育效果。因此,幼兒教師的職業口語應該具有飽滿的情緒、真誠的態度,面帶微笑,以積極良好的情緒感染幼兒,以親切、輕柔的語調打動幼兒心靈。
受地理條件、外部環境、教育程度、個人語言表達習慣等影響,許多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表現力相對較差,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和幼兒今后的口語發展。筆者通過對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表現力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找到影響口語表達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解決對策,以提高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表達能力。
二、幼兒教師職業口語運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缺乏對幼兒教師職業的愛
教師口語表現力不僅是言語表達問題,而且是教師素養高低的體現。教師素養首先應該表現為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對教育對象的熱愛。一個對所從事職業缺乏感情的人,不可能從內心深處去愛這個職業、愛他的教育對象,也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言語去感染幼兒,打動幼兒。富于情感的口語能將教師對幼兒的殷切期望、熱情鼓勵與警示鞭策等信息傳遞給幼兒,使之受到鼓舞,激發起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對科學的探索,能夠增強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幼兒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積極的情緒。
(二)對教師口語表現力理解偏差
目前,很多幼兒教師對教師口語表現力的理解存在不同的偏差,認為教師口語表現力就應該像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會用表演來打動幼兒。其實這種理解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口語表現力即是教師日常生活中發自內心的最能體現愛的言語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的力量是無窮的,是用心而不是用表演來衡量的。教師的口語應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表現幼兒的情感,富有幼兒情趣。因此,從源頭處分析教師口語表現的內涵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師口語模糊不清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口語模糊不清造成學生大腦中產生模糊不清的表象,使學生越聽越混亂,越聽越感到糊涂,這是教學口語的致命弊端。有的幼兒教師口語中也存在著聲音虛化、弱化、字尾消失等歸音不到家的毛病,長此以往,幼兒和教師之間就形成了你說你的,而我用我的表達方式來表現我的結果;有的教師聲音渾濁粗重,發音部位過于靠后,給人感覺是在嗓子里咕嚕,致使幼兒聽起來很不舒服;有的教師音強大小變化幅度太大,聲音忽大忽小,有時聲音過大、過高,讓幼兒感到突然和恐慌,有時音量太小,使幼兒聽不清楚。
(四)教師口語語速失調
幼兒教師職業口語應該是有節奏感的、生動的、悅耳的、合適的語速才能夠吸引幼兒,感染幼兒。速度語速失調,是指口語表達的速度不適當,影響語言表達效果。因平時說話習慣的影響,有的幼兒教師說話速度太快,幼兒聽不清楚或者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有的教師說話速度過慢,幼兒聽得不耐煩,就會心不在焉,出現小動作,產生厭煩心理;有的教師從始至終都用同一速度講話,幼兒就會感到疲勞和厭煩。
(五)教師口語重復哆嗦
教師口語的重復可分為積極重復和消極重復。由于幼兒的認知理解能力較低,為達到強化的目的,教師的口語適當重復是必要的。但有些教師不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經驗限制,經常表現為同一語句多次重復或重復幼兒回答的沒有作用的問題。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幼兒直接用“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就能簡單地回答;有的教師想當然,對提出的問題不做推敲,使得提出的問題幼兒不明確,難以回答;有的教師講話時習慣于夾雜諸如“這就是說”“這個”“那個”“啊”等口頭禪,影響語句的連貫性,影響正處在學習語言最佳期的幼兒對語句完整性的理解。
(六)普通話發音不準
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掌握和規范使用普通話,是教師的必備素質。對于幼兒教師來說,語言的示范性更強,要求更高。3~6歲的幼兒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學習語言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成人,因此,幼兒教師講一口標準規范的普通話尤為重要。但是很多農村幼兒教師受方言的語音、語匯、語法的影響,尤其是語調的影響,他們的普通話或多或少地打上方言的烙印,導致普通話發音不準,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有消極的作用。
三、提高農村幼兒教師口語表現力的對策
(一)生成愛幼兒的職業情感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生命的成長必須要有‘ 愛的感受,兒童的自覺性和自我認識是通過愛得來的”。如果教師沒有了愛,就沒有了真誠,任何模式、任何方法都是無效的,不管它有多新;如果教師沒有了愛,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不管它有多美。因此,幼兒教師要有愛幼兒的職業情感,熱愛幼兒,理解幼兒,尊重幼兒,對幼兒表現出親和、熱情的態度,幼兒才會愿意接近教師,并愿意接受他們的教導。對幼兒說話時態度要親切溫和,傳達出對幼兒的關心和愛護、支持和鼓勵,給幼兒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語言環境,這樣幼兒就喜歡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教師。
(二)提高自身的普通話水平
3~6歲的幼兒正處于學習語言的黃金期,主要靠觀察和模仿來學習語言,而幼兒教師是幼兒最主要的模仿對象,因此幼兒教師必須要說標準的普通話,而且說話的語法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這樣才能為幼兒提供標準的學習榜樣,為幼兒起到示范和模仿作用,才能確保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表現力,要善于運用停頓、重音、語氣、語調等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使語言語速適中、自然流暢、圓潤清晰,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三)采用形象化語言,增強口語的兒童情趣
幼兒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形象生動的語言才能讓幼兒聽得懂、喜歡聽,這樣他們才能開開心心地接受。因此,幼兒教師的語言不僅要淺顯易懂,簡單明白,而且要有聲有色、形神具備。可以多采用擬聲詞、語氣詞和比喻、擬人、夸張等修改手法,增強口語的兒童情趣,讓幼兒只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用幼兒已知的知識和感興趣的話題來學習新的知識,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感悟,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使幼兒聽得明白,易于接受,并且多使用態勢語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比如與幼兒交談時蹲下身來,認真地看著幼兒,拉近和幼兒之間的距離,創造平等、自由、和諧的溝通環境,這樣不僅能幫助幼兒建立自信,也能促使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
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幼兒教師的職業口語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既要了解每個年齡段幼兒的共同特點,又要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習慣和心理特征等,特別是他們口語表達能力的差異性,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驗幼兒的心理感受,進入幼兒的內心世界,采用不同的口語表達方式進行教育。因人而異地進行溝通交流和活動指導,幼兒才會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和期待,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教導,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以達到促進幼兒口語發展的目的,并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幼兒教師應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的語言素養直接影響幼兒口語能力的發展。因此,各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老帶新、師徒結對的形式,開展幼兒教師的口語培訓和專業輔導工作,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和專業素養,加強新老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實現共同提高,積極引領青年教師成長,建立一支思想穩定、結構合理、業務過硬的教師隊伍,形成一支骨干教師梯隊。為幼兒授課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和學習機會,鼓勵和支持、提供授課教師到其他幼兒園實踐鍛煉的機會;教師也要通過多種途徑,有意識地主動提升自身的口語專業能力,以便更好地勝任幼兒園的教學工作,為其口語表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觀摩教育活動,反思自己的教學口語
觀摩教育活動是很多教師認同的提高自身教學口語的有效途徑。有位教育專家就主張每個教師開放自己的教室,同時也不斷地走進別人的教室,傾聽別人教學的快樂,也傾聽別人教學的痛苦。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坦誠地打開自己的教室大門,也應當經常虛心地走進其他教師的大門,互相觀摩,認真研討,關注課堂教學口語狀況,相互進行教學言語總結,取長補短,長善救失。多聽專家上課、評課,學習別人教學言語之長,克服自己言語之短;多與幼兒交流,多聽聽同事的反饋,聽聽幼兒家長反饋,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目前很多農村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職業口語表達的缺陷。因此,迫切需要結合農村幼兒園實際和幼兒教師職業口語學習的特點,找到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表現力存在的問題,尋求有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及途徑,進而提升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技能,也為農村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培訓提供可借鑒的經驗。以上策略探究僅是個人的一些思考,也希望能對幼兒教師口語改革、教學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幼兒教育研究中心項目《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表現力研究》(項目批準號:NYJ2020060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徐萍.論幼兒教師口語表現力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20.
[2]吳雪青.幼兒教師口語能力培養的途徑和策略[J].語文學刊,2012(0):15.
[3]王夢瑩.新形勢下加強幼兒教師職業口語訓練的創新性措施解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25.
[4]楊思迪.幼兒教師口語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7(08):15.
[5]慈兆泓.論提高幼兒教師口語表現力的四維要素[J].成才之路,2016(03):25.
[6]謝海屏.基于當前幼兒教師口語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10):15.
[7]劉艷梅.提高幼兒教師職業口語的技巧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04):27.
[8]李芳.提升幼兒教師口語課教學質量的最佳路徑[J].科教導刊,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