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英
【摘? ? 要】閱讀對于初中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語文閱讀教學中會融入基本知識的教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能夠多方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針對新授課閱讀教學、習題課閱讀教學、課外閱讀教學需要設計不同的閱讀教學環節,以便在多形式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閱讀的魅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54
閱讀能夠幫助學生修身養性,所以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良好的閱讀思維很重要。初中生思維較為獨立,由抽象思維向理論思維慢慢轉化,對于文字材料,能夠慢慢消化和理解,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加以重視,積極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閱讀表達能力。閱讀的教學也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而是應該滲透到生活中,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初中生對未知充滿好奇,而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到達任何想去的地方,領悟不同的美妙情感。因此,引導尤為重要,語文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表現形式
(一)初中語文的課程結構
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點,包括基礎知識、語言表達與應用、閱讀理解與鑒賞、寫作。其中,閱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閱讀理解與鑒賞可以提升學生的基礎知識應用能力,閱讀鑒賞可以幫助學生組織語言、理解課文、賞析名著。多方面的閱讀積累也是學生完成寫作的基礎。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例較大。在初中語文課本上字詞、句子等的學習是通過課文的閱讀來實現的。從課文的閱讀與理解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學習其優秀的表達藝術,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初中階段的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小學階段一般進行的是較簡單的記述文學習,在高中階段有很多說明文、文言文、詩歌散文等的學習。初中語文課程安排難度介于小學和高中之間,在閱讀方面,主要是詩詞的學習,也有簡單的說明文插入,這些閱讀課程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很好的過渡,養成欣賞文學的秉性。
(二)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根據美國學者史密斯的理論,閱讀可以分為認知性閱讀、理解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這四個階段。首先,認知性閱讀使學生初步掌握在閱讀中出現的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子、基本問題的回答等。其次,理解性閱讀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作者情感,分析文章主題。第三,評價性閱讀鍛煉學生的總結表達能力,學會分析文章特點,提升批判思維的能力,進一步養成自己的閱讀思維。最后,創造性閱讀要求學生能夠在熟讀精讀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新的見解和問題,并能在交流中呈現。這四個階段的完成是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這個過程融入到教學環境中,提升教學效益。
初中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非常關鍵,因此,設置合理和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有助于閱讀教學的設計,學生反饋的收集等等。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具有適應性。對于不同難度的閱讀內容,教師應當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生詞較少,文章篇幅較長的某些記敘文可以要求泛讀,對于生詞較多,結構較復雜的某些說明文可以要求精讀,對于詩歌等需要引起共鳴的文章可以要求誦讀。另外,在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注重學生的個體性,不同學生的閱讀基礎不同,掌握知識的時間也不同,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調整。
(三)課外閱讀拓展
課外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閱讀有教育價值的課外書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挖掘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啟蒙學生的思維,對其以后的成長大有裨益。初中生課外閱讀書籍種類雜糅,漫畫、小說、作文、科學、雜志等類別課外閱讀書籍均受初中生喜愛。因學生個性差異,偏好閱讀的書籍類型也會有所差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更有價值、更有教學意義的書籍,以幫助學生在雜糅的書籍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另外,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有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會選擇在睡前閱讀課外書籍,但有些學生臥室燈光暗淡,甚至有的學生有在被窩里面閱讀的習慣,這些不良因素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視力、體態。因此,閱讀習慣的調查和糾正對于學生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新授課閱讀教學
1.單元教學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課文的閱讀與理解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新授課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認知閱讀文章,結合文章學習生詞,句子和行文技巧。初中語文教材每一章節所涵蓋的課文類型和分布順序是具有深意的,教師應當挖掘其中的引入點,引導學生從一個章節到另一個章節,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過渡,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基本知識。
恰到好處的引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遷移知識,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具有極大的好奇心,想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通過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正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能夠驅使學生進一步閱讀。初中生的思維比較發散,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引導,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例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內容主要講述親情,不同的課文從不同角度抒發親人之間動人的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觀所感,大致構想一下自己要怎么描寫身邊的親情,采用什么樣的文體、描述什么樣的主題等等。而后引出本單元的教學安排,雖然本單元課文都是與親情相關,但文體和行文角度都有所不同,有記敘文、散文、文言文。從一系列文章中體會不同時代、不同作者的寫作特點。閱讀每一篇文章,都是走進了一個個鮮活溫暖的親情環境。
2.對比教學。對比教學有利于知識的遷移,還有利于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中,可以嘗試將其他文章與將教學的文章對比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之間的共同點,利于知識的遷移以及鞏固。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找出不同點,體會不同作者的行文特點及閃光點,對寫作優點進行賞析和學習。在對比教學過程中,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交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比思維能力。
3.閱讀技巧和方法教學。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的文體較多,不同的文體具有不同的閱讀技巧和方法。例如,閱讀散文需要抓住敘述的主要線索,識別文章的文眼。而且要重點體會散文描寫的意境,總結散文用到的行文技巧,體會作者描寫的手法,品味散文的語言特點。例如,在文言文閱讀技巧和方法教學中,需要先讓學生了解不同歷史階段文章的行文手法。文言文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教學不同于現代文,需要特別掌握古代行文的詞匯和語法以及文言文的一些功能和表現形式,要多方面的理解文言文。新授課時,在認知性閱讀目標達成后,要使學生更快達成理解性閱讀目標,需要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加持。教師在開展閱讀技巧和方法的教學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非機械地由教師來傳達閱讀技巧和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互動,通過學生自主交流、主動分享,教師總結講授,學生再加以應用的方式來完成閱讀。
4.寫作訓練。閱讀學習不僅是要理解和掌握作者的行文邏輯,還需要及時的寫作訓練加以輔助練習。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在寫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對閱讀積累知識的應用。首先,寫作訓練可以隨堂進行,在進行閱讀教學后,邀請學生仿寫優美句段并當場由學生互相交流評價。其次,寫作訓練可在平時的作業中完成,教師需注意作文的評判和批改。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實現學生相互批改以及教師的及時反饋。最后,教師可以安排優秀作文的展示,組織學生進行寫作心得交流分享,了解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寫作中的一些閃光點,組織學生互相賞析以及借鑒。
(二)習題課閱讀教學
1.閱讀答題技巧和方法教學。習題課中的文章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習題課的閱讀教學不同于新授課,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自覺性,培養學生泛讀和抓重點的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借助習題課講授來教授學生答題技巧和方法。根據不同的文體,應用不同的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例如對于記敘文來說,需要學生能夠抓住文章中的人物線索、事物線索以及地點線索等;對于說明文來說,需要學生能夠理清說明對象和說明特點;對于詩歌來說,需要學生能夠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者的情感等等。在習題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和認知閱讀。首先,對于平時的課后練習來說,教師可以提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過的技巧,“對癥下藥”地進行練習。其次,周考、月考等考試中出現的閱讀文章,一般來說文體的形式較為固定,在試卷講解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收集自己已經掌握的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定制專屬于個人的“閱讀妙招”。
2.引導學生聚類閱讀,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教師教學的目的所在,是我們培養學生的理想標準。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很多閱讀材料,無論是來自于課堂還是來自于課外,這些繁雜的信息需要加以整理才能方便輸出,除了組織學生定期總結,撰寫閱讀筆記之外,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聚類閱讀,做到觸類旁通。閱讀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對于閱讀材料的整理也應當是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對于聚類閱讀的大方向,教師可以給出事例,例如,初中語文教材每單元的編排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在前期教學中應該重視理清各個單元的編排思維,因此,可以引導學生將平時接觸到的零散閱讀材料主題框填于某一類別的單元中,利于后期的聚類閱讀和閱讀總結。當然,這只是提供了一個教學的大方向,具體的聚類原則可以自主探索或者由學生之間交流分享所得,從而定制符合學生閱讀習慣的學習安排。
(三)課外閱讀引導教學
1.課外閱讀種類的指導。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做好指引工作。大多數初中生都有課外閱讀的習慣,但課外閱讀書籍的種類繁多,根據調查,大多數初中男生偏好閱讀科幻類書籍,初中女生偏好閱讀言情類書籍。教師應該對課外閱讀書籍進行推薦,挑選適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書籍,這有利于學生思維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教師可以在教室設置讀書角,收集學生感興趣的有益的課外書籍,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優秀課外書。
2.課外閱讀量和進度的安排。對于語文學習來講課外閱讀十分重要,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這一關鍵要素。課外閱讀應當是學生自覺主動來完成,對于課外閱讀量按道理來說應該不由教師干預,但教師可以加以引導。通過情感共鳴、以身作則等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另外,在節假日,教師也可以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組織學生定期表達交流讀書心得等檢查閱讀進度。也可以通過“給家長講故事”等親子活動來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提升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3.讀書交流會促進課外閱讀成果的展示。讀書交流會的組織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和文學輸出能力。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交流的環境,在此環境中釋放學生的發散思維,總結收獲,實現知識的應用和內化。讀書交流會的主題應該多種多樣,可以是基于課程中的文章的討論,可以將前期聚類的文章進行結合閱讀交流,從理解和評價、創新到后面的自主寫作思路的搭建各個方面進行討論,提升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基于課外閱讀的文章進行討論,對假期閱讀的文章、書籍進行探討。另外,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可以分組組內交流表達觀點,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闡述觀點,還可以通過小組匯報進行交流。當然,讀書交流會的記錄很重要,在思想的碰撞下產生的閃光點可以由教師總結,由學生記錄。
4.多形式活動鍛煉學生的閱讀輸出能力。閱讀的理解和感悟很重要,但要想應用于生活實際,閱讀的輸出必不可少,初中生閱讀積累的輸出形式多種多樣。語文閱讀的應用很廣泛,若只是將其用于寫作過于狹隘,應該將閱讀的積累進行多向轉化,綜合提升學生的能力。除了寫作訓練、讀書交流會等,還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作為辯題,鍛煉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而閱讀的積累是優秀辯論的基礎,將閱讀的輸出與辯論賽相結合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可以設計課前5分鐘分享,鼓勵學生分享課外閱讀到的文章,通過短時的交流和分享,可以給學生埋下閱讀的種子。
三、結束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慢慢分析和積累經驗。總的來說,初中語文閱讀可以分為課堂閱讀、習題閱讀、課外閱讀三種,每種閱讀教學的方法有所不同。同時,引導學生及時整理閱讀材料,對于后續的閱讀教學以及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鑫華.用閱讀開啟智慧之門——記語文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的閱讀之路[J].教育:高教觀察(中旬),2014(12):2.
[2]徐紅如.別樣“閱讀”激趣添彩開啟語文智慧之門——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從學生的“悅讀”開始[J].語文課內外,2018,000(034):221.
[3]童賽君.閱讀伴人生,書香潤心扉——省級課題“小學生語文課內外閱讀方法策略的研究”經驗總結報告[J].考試周刊,2016(46):2.
[4]陳瑞花.以濮陽縣課外閱讀實踐為例,摭談初中語文拓展閱讀的實施策略——省級教研課題《初中語文拓展閱讀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成果[J].關愛明天,2016.
[5]劉小琴.聚焦閱讀品質,巧設閱讀活動——初中語文“樹狀”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C].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