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尚學

新能源大規模高質量發展,是新時期能源發展的核心內容。近年來,定西充分發揮風能、光能、生物質能等資源富集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新能源產業,先后謀劃實施通渭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安定高峰分散式風電及村級光伏電站等一大批新能源示范項目,引進落地中建材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生產線、中建航天氫能“一園兩基地”等重大項目,全市新能源裝機總規模達到20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這為我們加快發展新能源、推動能源替代、促進能源轉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機遇。邁入新的征程,我們面臨著提高速度、做大總量、做高人均、縮小差距的艱巨任務,肩負著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定西的光榮使命,必須持續立足資源富集區優勢,重點圍繞鞏固傳統領域新能源產業鏈,補齊新興領域新業態產業鏈,延伸重點領域上下游產業鏈,全力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實現高質量追趕發展蓄勢儲能。
一、規劃引領,機制保障。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發展體系,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是高標準制定“雙碳”方案。認真落實“雙碳”戰略,制定《定西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案》,進一步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穩妥有序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全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二是高質量編制新能源規劃。按照“系統性謀劃、板塊化開發、大通道外輸、產業鏈延伸、清潔化應用”的思路,以擴大新能源發電規模和延長產業鏈條為路徑,加快編制《定西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規劃》,科學確定新能源開發建設總體目標、戰略布局、重點項目及推進時序,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根本遵循,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三是高站位布局產業鏈條。堅持以風光電為主體,以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干熱巖發電為補充,在全市跨區域謀劃布局5個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以超常規措施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推動產業格局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和傳統能源雙輪驅動加快轉變,力爭通過十到十五年的努力,全市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同步配套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努力打造甘肅中東部重要的新能源生產基地、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四是高效率推進工作落實。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發展和改革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副組長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定期開展調度,研究解決困難問題。成立定西能源投資集團,引進央企、大型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全市新能源產業開發。大力推行“新能源+”模式,有效帶動能源裝備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同步發展。
二、多能互補,鏈條發展。堅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注重從發電、輸送、儲能、用能、制造五個環節發力,整體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和電源開發綜合效益,全力構建定西新能源產業鏈條。一是多能互補。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做大做強風電、光發電,補充提升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真正實現多能互補。風電方面,重點規劃建設安定西南部、隴西北部、岷縣南部現代風電基地,力爭2025年風電裝機達到270萬千瓦、2035年達到500萬千瓦。光電方面,重點推進通渭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有序推進集中式及分散式光伏建設,力爭2025年裝機達到320萬千瓦、2035年達到700萬千瓦。水電方面,已并網水電裝機47.8萬千瓦,重點在臨洮、渭源、岷縣、漳縣等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中小型水電站,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生物質方面,穩步推進隴西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岷縣生活垃圾氣化發電和通渭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項目,打造生物質多元化利用示范區。同時,同步推進地熱、干熱巖資源詳查、開發論證、規劃編制、項目謀劃等工作,更好推動多能互補發展。二是立體輸送。堅持打捆外送和就地消納相結合,把定西新能源外送通道融入全省戰略布局,搶抓用好東西部協作機遇,在隴電入魯中盡可能作出“定西貢獻”。不斷優化完善市內主網架和電網建設,加快推進臨沈南、渭源北等33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一步提升電力互濟能力和輸電利用率。三是一體儲能。因地制宜開展儲能技術研發與示范,在漳縣、岷縣、臨洮等水資源富集區,謀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推進儲能聚合、儲能共享等新興業態發展,最大化利用儲能資源,充分發揮儲能的調峰、調頻和備用效益。依托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加快發展儲能電池產業,重點培育電池級硫酸鎳、硫酸鉆、三元前驅體、三元正極材料等新材料產業,打造集電池研發、電池制造、電池回收利用為一體的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四是綠色用能。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電力、熱力、交通及綠色高載能等相關應用產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水平。電力方面,提升電網消納能力,引導隴西、臨洮電解鋁等高耗能工業企業參與新能源消納,推進“綠色電解鋁”生產。熱力方面,堅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新則新,發展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供熱,加快供熱領域可再生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步伐。交通方面,以公交車、出租車、公務用車采購配置為引領,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配套建設充電設施,推進綠色交通城市建設。五是制造配套。大力推廣“新能源+”模式,培育壯大以本土化生產為主的上下游裝備制造產業,引導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重點在安定、通渭、隴西和定西高新區布局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配套建設風力發電機組、鑄件、高端精密軸承、傳動機械設備、液壓及機械自動化設備、預應力錨栓等核心部件生產項目,逐步形成從葉片、塔筒、電機控制到機組的上下游制造產業鏈。依托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發電玻璃生產線項目,加快發展光伏裝備制造業,帶動玻璃、光伏組件、逆變器、匯流箱、線纜、包裝等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逐步形成材料生產、零部件加工、成套設備制造的完整產業鏈。
三、以點帶面,做大基地。立足風光資源稟賦、地理位置條件、電力外送便捷性等因素,規劃建設5個百萬千瓦新能源基地,以基地建設引領產業升級。一是加快建設安定百萬千瓦多能互補基地,力爭多能互補片區風電容量7。萬千瓦、光伏容量30萬千瓦,配套建設15萬千瓦/60萬千瓦時儲能系統。同步配套風電裝備制造業和儲能電池產業。二是加快建設通渭百萬千瓦多能互補基地,重點在通渭、安定東南部及隴西東部發展風電裝機70萬千瓦,光伏裝機140萬千瓦。依托通渭存量風電裝機及分布式光伏整縣試點,建設新能源生產運營管理中心和智能電站管理系統,因地制宜開展“光伏+”綜合利用,創建“光伏+”應用平臺,推動光伏治荒、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太陽能發電與生態修復、農牧業等立體化協同發展。三是加快建設定西中部百萬千瓦多能互補基地,重點在安定南部、渭源北部、隴西西北部跨區域規劃建設多能互補裝機150萬千瓦,配套建設25萬千瓦/100萬千瓦時儲能系統。四是加快建設臨洮百萬千瓦光伏基地,以臨洮中鋪鎮為中心,建設光伏容量100萬千瓦,配套建設15萬千瓦/60萬千瓦時儲能系統,引進光伏制造企業,打造以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組件、逆變器、匯流箱等為重點的光伏裝備制造業。五是加快建設漳岷百萬千瓦多能互補基地。依托漳縣、岷縣優質風光資源,規劃建設風電容量90萬千瓦、光伏容量170萬千瓦,配套建設抽水蓄能等儲能項目,形成區域化、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四、立足當前,重點突破。認真落實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規劃,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一是深入推進通渭整縣、渭源整鄉分布式光伏試點。依托建筑物屋頂、養殖圈舍等設施和莊前屋后閑散地,推進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推廣“光伏+桁架”“光伏+桁架大棚”等“光伏+”新模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二是積極開展電力消納和送出方案研究。統籌兼顧全市“十四五”新能源建設及網源協調發展,開展“十四五”第一批新能源項目整體接入系統方案編制,爭取盡快完成本地區整體接入方案評審,有效提升全市新能源發電的消納和外送能力。三是加快發展碲化鎘太陽能薄膜發電玻璃產業。研究編制定西硫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產業長遠規劃和產業化應用年度計劃,指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碲化鎘太陽能發電玻璃生產線建設,創新項目管理、建設及運營模式,盡快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應用。四是全力抓好氫能產業“一園兩基地”建設。加快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氫能產業示范園、定西高新區液氫制備及氫能裝備制造基地、隴西液氫生產及碳減排示范基地建設進度,統籌推進制氫、氫存儲、氫運輸、加氫站、氫燃料電池“五位一體”氫能產業示范園、氫能示范區建設,全力打造“西部地區區域氫能中心”和“全國氫能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