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楠

從定義上講,腫瘤骨轉移是指某些原發于骨組織以外的惡性腫瘤經血行轉移(少部分經淋巴轉移)至骨組織,定植后逐漸形成新的腫瘤病灶,破壞正常骨組織,引起以疼痛、高鈣血癥、病理性骨折、神經壓迫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通俗地講,某種原發惡性腫瘤,如肺癌,原本與骨骼并無直接關系,但隨著疾病進展,部分腫瘤細胞會從肺部原發病灶脫落進入血液循環,到達骨組織。隨著血管孔徑變細,血液流速變慢,腫瘤細胞會沉降下來,在骨組織表面安家,即形成了骨轉移。當腫瘤細胞不斷繼續增殖,骨細胞的正常微環境會遭到破壞,進而骨組織會逐漸被腫瘤細胞蠶食。
從過往經驗來看,腫瘤骨轉移往往發生在晚期癌癥患者中,因過去醫療水平限制,這類患者大多數在確認骨轉移發生前就去世了。但隨著現今對各類原發腫瘤的控制越來越好,反而更多的腫瘤患者被發現出現骨轉移。
對于多數腫瘤類型,如能夠做到對骨組織的改變早發現,早手術,那么隨訪下來,積極的治療對腫瘤骨轉移還是有效的。
對于某些分期較晚、手術難以根治的原發腫瘤,發生骨轉移可能性比較大。甚至很多患者就是以骨轉移癥狀為首發癥狀前來就診,經過系統檢查才發現原發病灶,所以也不排除某些腫瘤起病早期就會發生骨轉移。
經過統計分析,常見的惡性腫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骨轉移發生率最高,大概有60%~75%,算是第一梯隊;肺癌、腎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次之,大概有20%~45%;消化道腫瘤比如胃癌、結直腸癌以及婦科腫瘤也可能發生骨轉移,發生率一般在10%以內。
中軸線——脊柱是人體運動最重要的一環,腫瘤轉移到脊椎上的情況多嗎?
理論上講,癌癥患者的每一塊骨頭都有可能發生轉移,但統計下來,脊柱是最容易發生轉移的部位,尤其是胸椎;其次才是骨盆、四肢長骨、肋骨等等。
第一,疼痛是腫瘤骨轉移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特點主要是持續性的鈍痛,并且進行性加重,夜間疼痛尤為明顯。

第二,腫塊或局部腫脹,多見于四肢淺表部位,嚴重者可能影響臨近的關節活動。
第三,病理性骨折,被腫瘤侵蝕的骨組織硬度降低,輕微外傷甚至無任何誘因,就可能發生骨折,進而出現疼痛明顯加重、畸形和活動障礙。
診斷腫瘤骨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結合患者腫瘤病史、臨床癥狀、體征,開具合適的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驗,少數難以確診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穿刺活檢做病理檢查。
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如果出現上述某一項或幾項癥狀,一定要及時就診,醫生經過詢問病史、體檢懷疑骨轉移的話,需進一步作影像學檢查,根據情況可能需要做X 線平片、CT、磁共振和骨掃描或者PET-CT。這些檢查各有側重:X 線會做一個初步快速的判斷,可以發現病理性骨折、明顯的骨質破壞,但敏感性較低;CT 和磁共振能夠發現更早期的轉移病灶,磁共振在判斷脊柱轉移癌是否壓迫神經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骨掃描能夠早期篩查全身骨轉移,PET-CT 則能顯示全身臟器及骨轉移情況,利于對患者作出全面評估。
骨轉移早期癥狀可能只有疼痛,而且往往癥狀較輕,容易被忽視。很多老年人可能會認為,這個年齡,出現腰腿痛很正常。但骨轉移的疼痛有它自己的特點,往往沒有過量活動、不良姿勢等誘因,疼痛持續天數更久,夜間入睡期間反而更痛。如果有這些特點,希望患者要警覺,防微杜漸,及時就診。
對于前面提到的容易發生骨轉移的腫瘤,即便患者沒有出現骨轉移相關癥狀,我們也建議治療開始的5 年內每年做骨掃描篩查,以便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除了針對原發病灶的放化療、靶向、免疫治療,藥物、放療、微創介入、開放手術,這些都是腫瘤骨轉移的治療方法。
治療性藥物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雙膦酸鹽,如唑來膦酸、伊班膦酸鈉等等,還有一類新藥地舒單抗,能夠抑制骨破壞進程,一旦發現骨轉移,應該馬上應用。另外是針對骨痛的止痛藥物,我們會根據疼痛評分按照階梯給藥的原則開給患者。
放療是骨轉移治療的重要一環,早期的骨轉移首選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目前的微創介入方法有很多,一方面在CT 或B 超引導下,將探頭精準置入骨轉移病灶內,通過射頻、微波等物理方法殺滅腫瘤,另一類是通過微創穿刺,在腫瘤形成的骨缺損處注入骨水泥,重塑骨骼的穩定性。
開放手術多用于較為嚴重的出現病理性骨折、脊柱失穩、神經壓迫的骨轉移患者,目的是重建病灶骨的穩定性,挽救神經功能。而且手術完成并不是治療的結束,術后要繼續聯合應用藥物、放療。
有些患者往往會跑幾家醫院,看不同科室的專家,當他們收到不同治療建議時,應如何抉擇?
治療方法的選擇不能看患者主觀好惡,也不能憑醫生專業所長,而是提倡多學科會診模式,也就是MDT。
MDT 團隊包含骨軟組織外科、腫瘤內科、介入科、放療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研究病例,評估病情,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