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劉 暉, 宋文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a.中西醫結合治療中心, b.病理科, c.放射科, 北京 100069
IgG4相關性硬化性膽管炎(IgG4 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是常與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相伴的一種膽管炎類型[1],表現為血清IgG4水平升高[2]、膽管壁纖維化伴有大量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1],屬IgG4相關性疾病的膽道表現。臨床上以梗阻性黃疸為最常見表現[3],需要與胰腺癌、膽管癌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相鑒別[4]。國際上于2012年發布首個IgG4-SC診斷標準,國內于2009年首次以綜述形式報道該病[5],于2011年首次報道個案病例[6]。鑒于IgG4-SC容易延遲診斷甚至誤診,本文總結了本院近年來收治的IgG4-SC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診治過程,以提高臨床醫師對該病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9月在本院診斷為IgG4-SC的2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IgG4-SC的臨床診斷參照日本指南[4]診斷標準:(1)膽管成像顯示彌漫性或節段性肝內和/或肝外膽管狹窄、膽管壁增厚;(2)血液檢査示血清IgG4濃度為135 mg/L;(3)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lg4相關淚腺炎或與IgG4相關的腹膜后纖維化;(4)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① 顯著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纖維化;② IgG4陽性漿細胞浸潤,IgG4陽性漿細胞≥10/HPF;③ 輪輻狀纖維化;④ 閉塞性靜脈炎。符合(1)+(3),(1)+(2)+(4)中①、②,(4)中①、②、③,(4)中①、②、④可確定診斷;(1)+(2)為疑似診斷。疑似診斷的患者在除外惡性腫瘤后可采用糖皮質激素診斷性治療,2周內癥狀快速改善,可臨床診斷。
1.2 資料采集 通過電子病例系統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癥狀、體征、既往病史、診療過程。記錄患者住院期間及門診隨診的實驗室檢查資料,包括生化檢查、腫瘤標志物、lgG4水平、免疫學指標等;影像科醫師對患者的CT、MRI、MRCP特點進行總結分析;病理科醫師對病理結果進行分析。
1.3 分析內容 匯總患者臨床資料,依據病程記錄的診斷治療過程,結合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結果,對初步診斷、診斷依據、確定診斷的流程、確診時間、誤診原因等進行分析;對治療的療效進行記錄分析。根據膽管受累部位,IgG4-SC的影像學分型可分為Ⅰ型、Ⅱa 型、Ⅱb型、Ⅲ 型、Ⅳ型[4]。分型標準:Ⅰ型為遠端膽管狹窄;Ⅱ型為肝內、肝外膽管彌漫性狹窄,其中Ⅱa型膽管狹窄前可見膽管擴張,Ⅱb型僅有膽管狹窄,不伴擴張,且肝內膽管分支減少;Ⅲ型為肝門膽管狹窄合并遠端膽管狹窄;Ⅳ型為單純肝門膽管狹窄。
1.4 倫理學審查 本研究方案經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號:京佑科倫字〔2019〕039號。
2.1 臨床特征分析 25例IgG4-SC患者中男21例(84%),女4例(16%),平均年齡(57.61±9.73)歲。入院前中位病程(癥狀至入院時間)30 d,最短3 d,最長6個月。病程≤30 d 14例(60.87%),病程30~90 d 5例(21.74%),病程>90 d 4例(17.39%)。主要癥狀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皮膚黃染和/或尿黃18例(78.26%),乏力9例(39.13%),消瘦3例(13.04%),惡心納差3例(13.04%),腹痛1例(4.35%),腹脹1例(4.35%),腹瀉1例(4.35%)。合并2型糖尿病12例(52.17%),曾行膽囊切除術3例(13.04%)。患者入院時基線血清生化指標、腫瘤標志物、IgG4水平見表1。
表1 25例患者基線實驗室指標
2.2 影像學特點 25例患者均行CT增強掃描,其中7例行MRI增強掃描,14例行MRCP檢查(3例膽道低位梗阻患者接受ERCP檢查,ERCP膽道刷取物病理檢查所見皆為脫落的上皮細胞增生或細胞團,主要用于除外惡性腫瘤細胞)。影像學分型:Ⅰ型16例(64%);Ⅱa 型0例,Ⅱb型4例(16%);Ⅲ型1例(4%);Ⅳ型4例(16%)。影像學可見其他臟器受累:胰腺受累22例(88%),膽囊受累13例(52%),肝臟受累2例(8%),腎臟受累2例(8%),雙側輸尿管受累伴腹膜后纖維化1例(4%)。各型典型影像學特點見圖1。
2.3 診斷過程分析 25例患者均獲確定診斷,外院確診3例,入院后確診22例。確診依據:符合影像學提示膽管炎標準,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血清學IgG4升高獲得確診22例;通過剖腹探查獲得病理確診3例。2014年—2020年每個年度確診病例數分別為:1例、3例、1例、4例、2例、6例、8例。每年確診例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就診科室:肝病內科15例,肝膽外科8例,腫瘤內科2例。
注:a,Ⅰ型,膽總管遠端狹窄;b,Ⅱb型,狹窄位于肝內膽管及膽總管遠端;c,Ⅲ型,狹窄位于肝門部及膽總管遠端;d,Ⅳ型,狹窄位于肝門部。
對本院確診的22例患者診斷過程進行分析,門診擬診“膽胰系統占位”收住院15例:其中疑似肝門占位3例,壺腹周圍占位4例,胰腺占位6例,肝內占位2例;門診擬診“梗阻性黃疸”5例,其中考慮膽總管結石2例,其他3例梗阻原因待查;門診擬診“肝功能異常原因待查”2例,提出的鑒別診斷包括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傷、膽汁淤積性肝病等。
分析診斷過程,以下4種情況首先提出了診斷IgG4-SC的可能性(圖2)。(1)病理:剖腹探查獲得病理,符合IgG4-SC病理診斷標準(確診3例);(2)增強MRI或增強CT首先報告IgG4相關膽管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確診7例);(3)多學科會診:為明確病因請多學科專家會診,由會診專家提出(確診4例),并經影像學、血清學檢查證實;(4)由接診臨床醫生提出(確診8例),并經影像學、血清學檢查證實。
圖2 不同年份的確診方式
2.4 延遲診斷分析 首次于本院確診的22例患者中,中位確診時間為7(3~30) d,9例患者確診時間>7 d。2014年-2017年確診6例,其中確診時間>7 d者4例(66.67%);2018年-2020年確診14例,其中確診時間>7 d者5例(36%)。延遲診斷的原因:(1)3例因行有創操作獲取病理從而導致確診時間延長;(2)6例患者入院鑒別診斷時并未考慮本病,逐步完善檢查并經多科會診,從而使確診過程延長。
2.5 治療分析 25例患者中,15例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治療5~14 d后,TBil平均下降67.48%;3例行剖腹探查術,2例術后黃疸消退,未予激素治療,1例術后黃疸無明顯改善,改用激素治療后快速緩解;2例支架置入后黃疸改善;1例膽紅素自行下降;3例轉外院治療。
自2012年國際首個IgG4-SC診斷標準發布以來,國內對IgG4-SC的診斷和治療越來越重視,相關病例報道逐年增多。然而,IgG4-SC發病率尚不清楚,對該病的認識仍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本研究對25例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了分析,老年男性多見,急性、亞急性起病為主,首發癥狀多為黃疸、乏力,實驗室檢查表現為以膽汁淤積性黃疸為主,腫瘤標志物多正?;蜉p度升高,影像學分類以Ⅰ型為主,胰腺同時受累最多見,治療主要以糖皮質激素為主,多數患者可以在2周內獲得快速緩解。以上主要臨床特征與國內外報道相一致[7-8]。
IgG4-SC表現為膽管增厚、管腔狹窄,極易誤診為肝門部膽管癌、壺腹周圍癌、胰腺癌等膽胰系統腫瘤。國內文獻中個案報道以誤診、延遲診斷分析為主,筆者對19篇、21例誤診、延遲診斷報道進行了匯總分析,病變位于肝門部9例[9-17],膽總管上段2例[18-19],膽總管下段3例[6,20-21],胰腺3例[22-24]。擬診膽管癌18例、胰腺癌3例。通過手術確診14例,通過非手術確診7例。IgG4相關疾病導致的梗阻性黃疸對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良好,總體預后與惡性腫瘤有本質不同[25],提高對IgG4-SC的認識、與惡性腫瘤進行細致鑒別對于減少不必要的手術至關重要[26]。
IgG4-SC的常見臨床表現為黃疸、乏力,首次就診科室可能為消化內科、普通外科、腫瘤科,擬診包括膽、胰系統腫瘤、膽系結石、肝功能異常、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各科均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對本院確診的22例患者診斷過程分析發現,2014、2015年病例主要因疑診腫瘤進行剖腹探查、經病理確診,是認識本病的早期階段;此后相關病例通過多學科會診,主要由外科醫生提出對本病進行鑒別診斷,最終確診;2017年以后,影像科對此病有了深刻認識,首先報告IgG4-SC給臨床醫師提供了診斷思路并獲得確診;2019年以來,各科對本病有了一定的認識,更多病例是在內科、外科醫生接診時即進行了鑒別診斷,而后得到影像、血清學結果的支持獲得了診斷。對本病的認識遵循了以下順序:病理、外科、影像、內科。
綜上所述,由于本病相對少見,及時確診是關鍵。對膽管狹窄、梗阻性黃疸的患者,各臨床科室需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影像科、病理科、多學科會診的方式在認識疾病、確定診斷方面作用非常重要[27-29]。
利益沖突聲明:本研究不存在研究者、倫理委員會成員、受試者監護人以及與公開研究成果有關的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李麗、宋文艷負責課題設計,資料分析,撰寫論文;李麗、劉暉、宋文艷參與收集數據,修改論文;李麗、宋文艷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