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旭, 史政榮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肝膽外科, 重慶 400016
原發性肝癌和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均為常見惡性腫瘤,各自有成熟的診治策略,二者同時發生病例臨床罕見,僅為少數個案報道。本文報道1例術前考慮肝細胞癌(HCC)伴淋巴結轉移,術后病理為HCC合并GIST的患者,并進行文獻復習。
患者男性,65歲,因“體檢發現肝占位性病變5 d”于2020年9月7日入院。外院上腹部增強CT示:肝Ⅰ段結節狀稍低密度影,約2.7 cm×2.6 cm,輕度強化,考慮腫瘤性病變可能。乙型肝炎病史6年余,予以恩替卡韋抗病毒治療,規律隨訪。糖尿病病史,現規律注射胰島素,血糖控制可。查體未見陽性體征。入院完善術前評估,AFP 744.8 ng/ml。上腹部增強CT(圖1)示:肝右葉萎縮,左葉及尾狀葉增大,肝S1見約2.9 cm×2.4 cm稍低密度腫塊,輕度不均勻強化,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廓清;胰體上方見約1.6 cm軟組織結節影,與胰腺、胃壁分界不清,不均勻強化;胰體近端內側約2.2 cm×1.2 cm團塊狀稍低密度影;脾臟增大,門靜脈主干約1.5 cm,食管下段、胃底靜脈曲張;考慮肝癌伴多發轉移。上腹部增強MRI(圖2)示:可見肝硬化表現,肝S1見約2.9 cm×2.4 cm結節,呈混雜稍長T1長T2信號影,DWI序列呈高信號,輕度不均勻強化,動脈期稍明顯;胰體上方約1.2 cm×1.7 cm結節狀等T1稍長T2信號影,DWI序列呈高信號,與胰腺及胃壁關系緊密,可見環形強化;胰體后方另見一團片狀稍短T1長T2信號影,約2.2 cm×1.2 cm,DWI序列呈稍高信號,可見少許環形強化;考慮肝癌伴淋巴結轉移可能。排除手術禁忌,2020年9月15日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肝S1段切除+胃壁包塊楔形切除+膽囊切除術,術中見肝臟呈結節性肝硬化,spiegel葉直徑約3.5 cm質硬包塊,胰腺上方胃后壁直徑約1.5 cm包塊,未探及胰體后方結節。術中胃壁包塊冰凍:可見梭形細胞。術后病理:肝臟中-低分化HCC伴大片壞死,MVI 0級,其余肝組織示G3S3,肝切緣未見癌累及,免疫組化ARG-1(+),HC散在(+),AFP(+),CD34血管(+),CK8(+),CK18(+),CK19(+),KI-67(30%~40%+);GIST,最大徑1.5 cm,核分裂像1~2個/50個HPF,免疫組化DOG-1(+),CD117(+),CD34(+),SMA部分(+),S-100(-),KI-67(5%+)。術后恢復良好出院,2個月后復查未見腫瘤復發。



注:a,肝S1結節;b,胰體上方結節;c,胰體后方結節。



注:a,肝S1結節;b,胰體上方結節;c,胰體后方結節。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及腫瘤致死病因,以HCC為主,HBV引起的居多,目前多種治療方法共存,以外科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為標準治療方案[1]。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常發生于胃和小腸,起源于胃<2 cm的GIST多呈惰性,但仍具有惡性潛能,外科手術聯合靶向藥物綜合治療為GIST標準治療之一[2]。Hechtman等[3]報道260例GIST患者,50例(19%)至少合并1次其他原發惡性腫瘤。GIST最常見合并消化道癌,發生率為4.5%~33%,包括腸癌、胃癌、食管癌等[4],其GIST常發生于胃。相關研究[5]表明,相同的致癌因素可能導致GIST和其他腫瘤的同步發生。在分子生物學水平,KIT基因11外顯子突變、DOG-1、P16蛋白可能與GIST合并其他原發癌的發生發展有關[3-4,6]。HCC合并GIST臨床罕見,既往只有4例病例報告[7-10],均為術前影像學檢查或術中探查發現,術后病理確診。
多原發癌指患者同時或先后發生2種或2種以上不相關的惡性腫瘤[11],二重癌多見,是多種致癌因素長期的共同作用,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源性因素、激素水平、免疫狀態等,我國發生率為0.3%~7.3%。多原發癌一旦確診,應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盡可能切除每一個腫瘤,視情況采取綜合治療[12]。多原發癌預后與間隔時間、病灶部位、病理類型、惡性程度相關,一項納入土耳其5796例多原發癌的研究[11]顯示其5年生存率28.1%,中位生存時間36個月。本例中,患者術前評估考慮肝癌伴淋巴結轉移,術后病理證實為多原發癌:HCC合并GIST。一項納入783例GIST患者的回顧性研究[13]顯示GIST合并其他原發癌的5年生存率為49%且增殖活性顯著降低,多數不需要針對性治療,復發的概率遠低于其他癌[4,14]。一項對968例可手術的HCC患者的研究[15],49例(5.1%)有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26%。多原發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轉移癌采用針對晚期腫瘤的綜合治療,治療原則不同,預后相差較大,多原發癌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相關研究較少[12]。本例患者若按照HCC伴淋巴結轉移行綜合治療,可能導致病情延誤,預后變差。多原發癌依靠術后病理確診,應提高醫務人員對多原發癌的認識,術前綜合運用CT、MRI、PET-CT、腫瘤標志物等檢查方式,仔細詢問病史,避免誤診造成的延誤治療。多原發癌的診治涉及多個學科,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為最佳選擇,能為患者帶來諸多獲益,同時應進行免疫組化、基因檢測等分析,以期實現腫瘤的精準治療,這也是本例患者診治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楊旭負責收集數據,資料分析,撰寫并修改論文;史政榮負責擬定寫作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