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萍,趙琦,何金凱,張娟,陳潔
既往經驗表明,突發公共衛生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長期持續的影響,及時關注患者及家屬心理狀態并給予心理支持干預對于疫情管理十分必要[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較強的感染性,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藥物及疫苗預防[2]。為了阻斷病毒傳播途徑,全國各地實行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對感染及疑似感染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同時患者家屬作為密切接觸者常被采取居家隔離,這些措施可能造成患者家屬擔心、焦慮、抑郁狀態的滋生。此外,疫情信息過載及對負面信息的過度提取、周圍人群的關注甚至歧視性言論,對患者家屬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目前尚缺乏關于COVID-19疫情下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研究,本研究擬通過橫斷面調查,分析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及其影響因素,為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觀察組選取50戶于住院隔離的COVID-19患者家庭,采用簡單隨機方法每戶選取2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現狀調查分析。納入標準如下:(1)患者符合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COVID-19診斷標準;(2)患者家屬發病前與患者長期接觸;(3)家屬無精神疾病史,能夠配合完成相關問卷;(4)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同時在社區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告知研究對象本研究目的及實施方法,獲得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已得到所在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0301)。
1.2 調查方法 我院2名經過嚴格培訓的科研專職人員經規范性心理評估培訓后進行電話訪視,調查問卷經網絡填寫。給予調查對象統一填表說明,并由其自行完成問卷內容,如果調查對象因其他原因難以自行完成問卷填寫,則由調查者協助完成問卷。收集患者家屬基本信息包括人口統計學信息(如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職業、所在社區等)。采用焦慮自評量表(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對患者家屬進行調查[3]。SAS和SDS目前廣泛應用于評定患者焦慮和抑郁主觀感受變化,兩者均使用4級評分法,共20個條目,被調查者填寫完成后總分即為粗分,本研究采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的標準分。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進行描述統計、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評估各變量與患者家屬焦慮/抑郁程度的關系。雙側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200例調查者均完成問卷調查,2組年齡、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及教育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間基線狀況比較
2.2 組間心理狀況比較 COVID-19患者家屬組SAS及SDS得分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均P<0.05),且COVID-19患者家屬組處于重度焦慮及重度抑郁狀態的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患者家屬相較于對照組處于焦慮抑郁狀態。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間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2.3 影響患者家屬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 分別以焦慮狀態(SAS評分>50分)、抑郁狀態(SDS評分>53分)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并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模型。結果發現,女性、高齡及無業/退休是患者家屬出現焦慮狀態的危險因素(均P<0.05);女性及高齡是患者家屬出現抑郁狀態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表4。

表3 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表4 患者家屬精神狀態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COVID-19是一種新型急性傳染病,其迅速爆發和傳播對我國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及時透明的信息公開雖然有助于安撫公眾情緒,但社會上部分不實謠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焦慮。感染患者及其家屬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甚至遭到了周圍人的歧視和敵意,不可避免的產生擔憂、焦慮、抑郁的等心理問題。目前,政府機構已經關注到這一心理問題,并安排專業團隊進行心理疏導,部分醫療機構給予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干預支持也取得一定效果[4]。
本研究發現COVID-19患者家屬群體中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在患者家屬群體中,焦慮狀態的比例是31.0%,抑郁狀態的比例是33.0%,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OVID-19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染性強,在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具有一定的致死率。患者及家屬多缺乏相關知識,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信息的誤導,對疾病產生天然的恐懼心理,對患者及家屬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5]。對于患者家屬而言,其作為密切接觸者受到隔離觀察,一方面擔憂患者的治療情況,另一方面擔憂自身健康狀況,極易出現恐慌焦慮情緒。此外,在隔離狀態下,患者家屬失去了其部分社會屬性,得不到來自家庭、朋友和社會的關懷,常常感到失落難過,部分家庭更失去收入的經濟壓力,容易導致其出現抑郁狀態,甚至感到絕望。
女性患者、高齡患者及無業/退休是患者家屬出現焦慮狀態的危險因素,而女性及高齡患者同時更容易出現抑郁狀態。提示應當關注具有上述因素背景的個體,有針對性的提供心理支持干預。在面對重大疾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考慮與女性群體更加感性,容易受到緊張情緒的傳染,反復過度考慮問題有關[6];而老年群體身體機能衰退,心理承受能力會出現很大程度地降低,情緒不穩定。遇到突發事件時,情緒反應更為激烈,更易出現孤獨、恐懼、焦慮、依據等心理健康問題[7];患者家屬作為疾病的密切接觸群體,加上對患病家庭成員的擔憂,會主動尋求疾病相關信息,因此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會更高。但患者家屬由于醫學背景知識的缺乏,對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容易聽信謠言,同時過度關注疾病信息及自身健康狀況,這些都容易導致其出現焦慮甚至抑郁[8]。
針對患者家屬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醫療機構及職能部門應多加關注,盡早實施干預措施[9]。政府應引導媒體及網絡正面宣傳,社區應早期介入給予關懷,同時保證基本生活和醫療物質的供應,以消除恐慌心理。醫療衛生機構應主動參與健康宣傳教育,同時保證患者家屬及時獲得患者治療情況,心理衛生部門可通過電話、網絡等多種非直接接觸形式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家屬焦慮[10]。對于有嚴重抑郁傾向的個體,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具體處理,加強關懷和照顧,以避免極端狀況發生[11]。
綜上所述,COVID-19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患者家屬中普遍存在。政府和社會應當重視這一問題,開展及時高效的針對性心理疏導,進行正面積極的健康教育,引導這一特殊群體正視COVID-19,在做好個人防護和治療的基礎上,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達到恢復身心康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