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昕陸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教育方針是教育活動的風向標,具體的教育政策是教育活動的方法指導,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和實施。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在方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積分科目,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考試內容,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促進客觀公正評價。這一方案近日確認將于2022年全面普及,一方面,將促成社會對音樂類等藝術課程的重視,緩解目前部分存在的音樂課被擠占,音樂老師地位尷尬的現象;解決學生的感性認知培養得不到充分保證,素質教育推進不均衡等問題。
另一方面也將促使課外興趣培訓班進行整改,參考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增加音樂教師崗位,放寬編制,激勵音樂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就業前景的信心;推進藝術類教學資源的平衡性,轉移家長普遍希求多方面培養孩子注意力,將孩子從紛繁復雜的特長競爭中解脫出來,用公平的衡量標準及培養資源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是教師聯系音樂所傳遞的情緒與生活體驗產生的通感所運用的教學語言。竇桂梅老師曾說“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聽起來很美,更要富于啟迪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能夠調動學生思考的興趣。”音樂教師的課堂語言素養直接關系到音樂教學活動的效果。教師的語言要講求藝術性,富有感染力,親切溫和、幽默風趣、熱情有力、柔和細膩。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音樂課堂的教學語言要簡潔明了、生動傳神并富有學科的特點。
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貼合學生生活實際。中學生興趣廣泛,可以從電影劇作,動漫游戲,體育運動,文學小說,潮流服飾,現代舞蹈,旅游美食,電子科技,手工制作,科幻科普等各角度切入,也可以從用語習慣上切入,網絡熱詞,流行語,短視頻素材,熱搜詞條等流行文化用語,將各方面生活領域中給予學生的通感體驗與音樂學習中的感知聯系起來,就可以快速解決學生在理論學習和技術技能突破的難題,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基于傳統教育學觀念,教學語言的核心是寓教于樂,學科知識的講解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在新課改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貼合學生的視角思考課堂問題。在中學生教學階段,學生有一定的音樂素養能力,有自己喜好的歌曲風格,興趣群體和興趣方向。中學生也是最受潮流風格影響的群體,對于各領域的先行概念吸收和接受速度極快,思維天馬行空又想付諸實際,但他們的注意力不宜集中,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藝術源于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魅力就在于學科理論的研究具有高度概括性,哲思性,指導性,前衛性。學生只要問為什么,就產生了興趣,這是天生的求知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對生活的興趣開始,引導到本學科的知識上,再拓展到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和探索。
在音樂課堂中,教學語言是作為聯系“教”與“學”的重要紐帶,需要向學生傳達老師想講述的知識,也要向老師反饋學生的感情,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從杜威和蘇霍姆林的師生互動教學觀點出發,教師要通過語言表述,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帶領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中學生體會音樂這種抽象的情緒藝術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傳遞的信息。
感受的抽象性,主觀的差異性,語言表達的含糊性。從其本身來說,音樂的基本材料,音響本身就無法做到描繪具體事物,因為它不具有空間造型性,因此不能像文學那樣非常明確、有邏輯的表現一個事物或內容。非語義性與非視覺性是音樂音響的兩個根本屬性,也是導致這些尖銳問題和激烈爭論的核心原因。這些音樂藝術的特點要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聯覺對應的關系規律,積極與教師交流、互動、學習。
(1)認知方面
在中學階段,學生原有認知經驗已經有一定的豐富性,能夠對原有知識經驗進行概括組織和內化,形成自身獨有的邏輯回路。教師可以用對比講解,對于同一問題運用不同風格的教學語言進行講解,邏輯性的正式講法,觀察學生的反應。然后再用通俗化語言講一遍,對比學生的反饋和反應。
(2)記憶能力
中學生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優于抽象材料,圖形記憶優于詞語;有意記憶和抽象記憶逐漸占主導地位;理解記憶成為主要記憶手段。
影視作品中電影配樂是影視作品中烘托氣氛最重要,最核心的元素,用音樂來表現情感變化。教師可以運用大腦對畫面和聲音等感官的立體記憶入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音樂作品講解,能事半功倍,給音樂記憶賦予深刻印象。
(3)情緒特點
中學生的情緒強烈、變化迅速;內向性與表現性共存。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通過實際鍛煉提高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音樂作為情緒的藝術,對人類情緒的舒緩、情感的抒發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學生對音樂有天生的親和力,情緒能量比較充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播放情感對比強烈的音樂,引導學生對情緒起伏的體會感受。
(1)課堂互動
教師能怎樣運用教學語言的程度,代表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將復雜的音樂知識簡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進行的信息反饋就會更多。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多加互動,有利于學生喜愛上音樂課,對課堂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將音樂的情緒語義具象化,與其他生活體驗相聯系,產生通感。
(2)思維定式
目前的音樂課程,部分情況下,由于缺乏專用器材,專用場地等,以及教師水平限制,教師觀念固化,往往會變成“語文賞析”“美術鑒賞”“閱讀理解”等偏離音樂課程應有的功能和意義。所以教師需要錘煉教學語言的運用方法和技巧,靈活運用語言的藝術魅力,即使在條件不充分的環境下,也能講好富有內涵和營養的音樂課。
通過問卷調查反饋情況,絕大部分的音樂教師認為中小學生對音樂學習是感興趣的,而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家長急功近利,不能給孩子即時的肯定和鼓勵。而教師們認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的方法是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貼近生活的實例講解,和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綜上,音樂課堂的教學氛圍普遍是積極熱情的,音樂教師應運用輕松易懂及多樣化的理論綜合教學方法講解知識。
在認知學派理論中,新課改接受度和運用程度最廣泛的,奧蘇貝爾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認為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就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的過程。所以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中,我們可以將情緒感受的講授從學生平時的文化課學習中找靈感,中華傳統音樂不乏與學生語文課本中的古文相聯系,春江花月夜的賞析可以與同名古詩或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等描繪中國傳統美學的意境相結合,保衛黃河鋼琴協奏曲同歷史課本抗日戰爭專題結合,講藍色的多瑙河可以與英語課本歐洲之旅大本鐘的課文相呼應,從而帶給學生學習的聯動感,引發學科間的共鳴,提高對知識的親切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和羅杰斯倡導培養“全人”的知情統一有意義自由學習理論,在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研究者,周海宏教授的現代化和精煉化后,進一步說明,想要孩子在學習中充滿動力和興趣,老師和家長就要在學習過程中給予正向肯定,從而給學生帶來幸福感。而這一問題正是目前課外興趣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在本課題的調查問卷中,部分老師認為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不強烈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家長的急功近利,要求成績。所以教學語言要給孩子正向反饋,幫助學生建立較高的心理接受度。這是需要從學生世界觀出發的教學語言,以共同語言為媒介,將新舊知識聯系在一起。
從皮亞杰的個人建構主義理論來看,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過程。在維果斯基的社會主義建構理論思想中,學習是一個文化參與過程。
從構建主義理論出發,教師應該更多注意和了解學生的需要,并從研究學生的需要來分析學生的行為,采取對應的教學語言和措施,在提問時針對個性化需求給予目標任務,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探究和思考時間空間。比如可以將學生分為專題小組,將對同一類型課題有興趣的學生組隊,古典風格,流行樂曲,爵士舞曲,電音EDM,ACG及同人衍生等等,在學期中匯報小組學習成果,學期末匯報在教師引導下升華主題的成果,研究各種音樂風格起源、發展、前景,并通過合唱,獨唱,樂隊,原創作品等提交研究成果。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從國家政策,中學生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角度,論證運用貼近學生角度的教學語言對于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中學音樂課程作為具有素質教育鮮明的大眾性和普及性特點的必修課程,承載著“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音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為藝術科目普遍進入中考考試范圍提供良好的方法論,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