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慧 姜 浩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株洲 412007)
高校德育一直都會對學生的三觀塑造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音樂德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方式,其借助于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在提升學生道德素質修養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質量與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養,在聲樂教學中應廣泛借鑒紅色故事、經典歌曲等多種元素,以此來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從而實現幫助學生樹立遠大人生理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歌曲《望鄉詞》中所體現出的詩人和作曲家濃濃的愛國情感正是實現聲樂教學和德育融合統一的經典案例。
《望大陸》是于右任老先生前所創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在老先生的一生中愛國之心從未改變,但怎奈何在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下,造成了遠離故鄉、家人分離的現實,老先生心中充滿了不甘與苦楚卻無處訴說,行將就木卻依然無法看到祖國的統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老先生心中充滿了無奈,卻也只能將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藏進心里,寫進詩里!而作曲家陸在易將愛國主義奉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在生活中充滿了對英雄事跡的熱衷,也正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國信念,以及陸在易對于藝術創作的獨特追求,才讓他們可以感同身受,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這樣的情勢下創作了《望鄉詞》這首經典的藝術歌曲。
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詞曲作者的生平都會直接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調,在學習了歌曲的創作背景之后,我們不僅對于歌曲的完整詮釋更進一步,同時,其中所蘊含的愛國之情,也讓我們牢記于心,這也是聲樂學習與德育的初步融合。
歌曲《望鄉詞》的歌詞源自于右任老先生所作的經典詩詞《望大陸》(又名《國殤》)。詩詞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始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直接而又沉重地寫出了于右任葬于高山的原因和期望。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于右任身處臺灣,沒有辦法回到自己熱愛的大陸,體現出了其希望國家統一的迫切愿望和強烈的愛國之情。在“大陸不可見兮”中,寫出了他望向大陸卻什么也不可見,也永遠無法再回到大陸的痛苦;所以“只有痛哭”才能表達其無法親眼看到祖國統一的遺憾。
第二部分寫出了于右任想葬于高山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望我故鄉”,老先生被迫身處臺灣十幾年,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逐漸步入晚年,老先生更加希望自己可以回歸故鄉,落葉歸根,可是“望我故鄉”,卻看不見故鄉,所以這種強烈的悲傷最后化為一句“永不能忘”。
第三部分中,“天蒼蒼,野茫茫”于老先生把這兩句詞寫進自己的詩中時,表達出思念故鄉,熱愛故鄉之情,更是抒發出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山之上,國有殤”,這個“殤”指的是客死他鄉的孤魂。于右任老先生一生都在為國家的復興,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用“國殤”來形容自己,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對祖國強烈的愛和心中的悲痛。
歌曲《望鄉詞》為并列單二部曲式,樂曲整體的情緒為“凝重而荒涼地”。調式在同宮系統內不斷轉換,鋼琴以對比復調的方式對主旋律進行襯托,使情感表達與音樂形象更加的豐富,分析如下:
引子:第1小節至第12小節。開頭為兩個帶倚音的柱式和弦,力度由mf轉為sffz,像是命運用力地一擊之后敲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之后七個小節連續的震音力度由強慢慢變弱,為記憶渲染了沉重且荒涼的色彩,在第十小節自由延長的和弦在低音區以極弱的力度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在11小節和12小節開始轉為mp力度的分解和弦,以自由的節奏開始為之后的訴說進行鋪墊。
A樂段:第13小節到第20小節。a樂句開始時中低音區的旋律在流動的分解和弦的襯托下慢慢訴說,鋼琴伴奏中的大切分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旋律進行填充,和弦中附加音的使用為樂曲增添了民族氣質。調式在兩小節憂郁的e羽調式后轉為G宮調式,表現出對于故鄉的向往,兩個前附點的節奏更是將這種情緒拉滿。b樂句與a樂句不同的是,節奏由兩個下行純四度的前附點節奏讓情緒不斷向下走,情感相比較前一句的訴說更多了一絲內斂與想見卻不能見的無奈。
A’樂段:第21小節到29小節,為A樂段兩個樂句的變化重復。旋律和節奏與A樂段一致。鋼琴伴奏在23小節時逐漸加入柱式和弦,24小節的上行柱式和弦更是將情緒推到了25小節的一個小高潮,b’樂句中來自b樂句的下行后附點節奏將激動地情緒慢慢拉回理智。之后左手部分節奏從二八到三連音、五連音最后到九連音,越來越急促的節奏與上行的旋律相結合,將之前壓抑的所有情緒開始推向下一個高潮。
B樂段:第32小節到第39小節,與A樂段形成對比。c樂句以f力度開始,逐漸變快的節奏、中高音區的旋律、柱式和弦與半分解三連音結合的伴奏織體增加了音樂的緊張感,推動了渴望落葉歸根的情感不斷地爆發。c’樂句重復了c樂句的歌詞,但力度減弱,旋律也開始向下走,仿佛一聲聲的吶喊化作悲哀的嘆息,三連音的伴奏織體由左手變為右手的高音區附和著主旋律的哀嘆,e羽調式更是對這種悲傷進行了渲染。
連接部:第40小節到第47小節。連接部歌詞只用了無實意地語氣助詞“呣”,以弱力度和哼鳴的方式承接了B樂段結束時的嘆息和感嘆,低音的屬持續也為主旋律的出現做準備。
A樂段:第48小節到第55小節,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不同的是主旋律由鋼琴完成,力度也變為mf,伴奏部分的大切分變為二八和四分音符的節奏,音樂比之前更加的流動,情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當我們對于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想要更好地將作品表達完整,歌曲曲調與歌詞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且必不可少。因為詞與曲是作品中情感最直接的體現。更好地去掌握譜面知識對于歌曲的學習極其重要,同時也進一步地使學者將愛國之情銘刻于心。
通過對作品中情從何來,情如何體現的學習,學者對于歌曲所中蘊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想要更好地詮釋作品,實踐演唱對于作品的表達以及更深層次的體會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演唱中想要更好地詮釋這種情感則需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咬字吐字。“字正腔圓”是衡量一首中國聲樂作品是否可以被完整演繹的重要原則之一,歌曲《望鄉詞》也不例外。在這首作品中,總共有29個漢字,總共出現了16個聲母(字頭)。在開口時,既不能將字頭咬地過輕,也不能咬的過重,當字頭咬得過輕時,就會導致吐字不清晰,歌詞的意境不能完整的表達,而過重又會影響歌唱時歌曲的流動性。歌詞的字尾處都歸韻在“a、o、e、i、u”這五個元音字母上,與純正的美聲唱法中所強調的“a、e、i、o、u”這五個元音字母一致,這就意味著咬字吐字的發聲位置與歌唱時的發聲位置要保持一致。
歌曲《望鄉詞》開頭的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它對于全曲意境的鋪墊、畫面感的營造、情感的抒發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字正腔圓”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學會了正確的咬字吐字,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有著良好共鳴的聲音,才能讓聽眾與演唱者產生心靈上的惺惺相惜,將聽眾帶入歌曲所表達的意境當中。
其次是氣息與強弱的控制:在一首聲樂作品的表達中,氣息與強弱的控制對于作品本身情感的抒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音樂織體的律動與其作品所表達的意境是相關聯的,不同的音樂織體有著不同的呼吸方式,也直接決定了其作品所表達的意境。
歌曲的第25-32小節開始,強弱變化使得情緒變得跌宕起伏,同時也為第二部分感情的爆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對于氣息控制的要求也就變得極高;在這一部分演唱時,氣息要做到沉穩且需要具備一定的支撐力度,但是也要注意在控制氣息時不能僵硬,要流動起來,這樣感情的抒發才能更加準確到位。
最后是舞臺呈現:《望鄉詞》這首經典的愛國情懷作品需要深入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意境,深入學習和探究歌曲中所需要的技巧并發現不足、努力克服、不斷練習,然后不斷完善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才使得作品的深刻內涵得以很好的抒發。而在舞臺的最終呈現中,讓人身臨其境的肢體語言,以及充滿情感的眼神對于歌曲情感的表達也是極其重要的。以72-83小節為例,這一部分的情緒開始變得低落,充滿了悲傷與無奈。所以在演唱時,雙臂要慢慢收攏合于胸前,眼神也由堅定變得柔和,以此來表達出那種悲傷與無可奈何的感覺。在演唱第81到83小節時,眼神可以再次堅定地看向遠方,手勢也可以隨著眼神的方向緩緩抬起,并在最后做一個定格。這樣做會給聽眾一種舒展寬廣的感覺,同時也帶有了堅定感,為全曲意境的表達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聲樂作品的學習與演唱中,如何將作品詮釋得更加完整是每一位聲樂學習者所要思考和學習的。同時,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與體會的。在藝術歌曲《望鄉詞》的學習中,歌者要對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歌詞和曲調進行深入學習,并加強學習作品中要掌握的聲樂技巧;在學習在本文的介紹中,筆者通過三個章節的學習和總結,進一步梳理了在聲樂教學中聲樂作品的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德育進行融合統一。在更好地學習聲樂的同時,也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