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志丹 黃英杰 徐嘉樂
(四川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在特殊教育中,舞蹈藝術教育對全面鍛煉殘障兒童身體與磨礪心理素質,有著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作用。該項目源起于疫情期間,通過網絡教學與學員溝通,交流是項目組的初衷。利用新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探索新的舞蹈藝術學習方法,為殘障兒童發展開創一條新道路,是未來發展的必然。
如今,殘疾學生的比例也在逐漸上升,這些學生在生理上常常會出現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語言障礙,甚至有一些還是肢體殘疾的先天問題學生。他們是不幸的,但是這并不代表這些人會被命運所擊垮,他們中也會誕生出很多的優秀的人才,他們也在不斷地與命運做著斗爭,并且在不斷地調整著生命賦予的新的人生。早在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觀音》的出現可以說給予特殊人群帶來振奮的一擊,也使得我們第一次發現聾啞人在用著他們特殊的能力展現出他們特殊的魅力。隨后,舞蹈《鷹乙翼》《向往》《寒梅》《牽手》等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量的藝術家與教育家開始投身到特殊教育的行列中,使得舞蹈教育開始成為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舞蹈教育對身體形態影響:舞蹈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和調整特殊學生的形體,讓他們的身體形態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對于殘障兒童來說,學習舞蹈能夠很好地塑造自己的形體,使自己的形體看起來具有非常好的舒展性。使孩子們可以最大程度適應日常生活,減弱生理障礙,自力更生。
舞蹈教育對身體機能和素質的影響:舞蹈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殘障兒童一定身體機能。在舞蹈活動中中樞神經與肌肉韌帶之間的聯系會變得更加緊密。全身的神經也會隨舞蹈動作變得活躍,這十分有助于鍛煉殘障兒童的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這對于鍛煉改善殘障學生全身肌肉神經功能與控制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此外,舞蹈活動能夠一定程度增強孩子的心肺工作能力,舞蹈訓練會進行相關的跑、跳、轉身等身體動作訓練,這樣的訓練能增強孩子們全身的肌肉與肺活量能力。由此可見,殘障兒童的舞蹈教育活動是必要的,它在提升學生身體的綜合素質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功效。
舞蹈教育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對于殘障群體而言,由于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導致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帶來極大地不便,許多動作過程都會有局限,因此生活相比常人更加艱難也比較枯燥無味,這樣也更加劇了殘障兒童的身心壓力。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教師的幫助必不可少,過程中適當輔助孩子們完成自己的舞蹈動作,使孩子們可以更加地適應身體。同時,對于缺少藝術課程的殘障兒童來說,舞蹈課程可以調動孩子們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使其身心更加健康。在舞蹈訓練中,教師會選取、創作主題積極向上具有較強引導性的舞蹈短句或片段進行排練,并從中培養和引導學生們正確的三觀,且能積極地面對一切心理素質。
舞蹈是一門關于肢體的藝術,用肢體軀干來表達情感,抒發內心。雖然通過動作教學可以盡可能地開發孩子們的肢體靈活度,提升孩子們的內在氣質與外在形體,但舞蹈的高強度訓練中,殘障兒童在精神和身體上都是備受磨礪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間相互幫助的習慣,在舞蹈學習中用群舞的教學方式來告訴他們什么是堅持,什么是集體榮譽感、不僅是舞蹈中需要,生活中也需要堅持和與大家的溝通、信任相互配合、這不是僅僅為了舞蹈排練中所需要的精神,是對孩子們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種永久性的精神意志上的磨礪。
舞蹈教育不單單是給予學生的一種自信,同時也是給予家長一種自信,更是給予整個社會一種自信,對于現代的家庭來說特殊兒童的誕生無疑是一種悲劇,但是這點并不能代表整個家庭的毀滅。而舞蹈教育恰恰使得家長對于學生有了無限的希望,同時也有了不斷前進的動力,因此來說在本次案例中我們發現當學生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成績后,最為高興的便是他們的家長,同時學生、家長、家庭乃至學校都會發生微妙的改變,這種改變是朝著一種積極地方向發展的。
對于殘障兒童教學的難點之一便是教學資源匱乏,專業領域的藝術教師師資短缺。非藝術專業的教師又無法根據殘障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做出合適學習的教案,而網絡平臺的視頻教學可以補足這一問題。視頻教學的好處在于可以不拘泥于地區距離,請專業藝術領域人才結合殘障兒童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來創作教學內容錄制視頻。并利用現今日益強大的網絡信息技術,在網絡視頻平臺開設賬號,對針對殘障兒童可行并結合我們本專業知識的簡易舞蹈教學及展示短視頻進行傳播推廣,面向社會廣大殘障兒童及特教教師。很大程度的緩和了殘障兒童藝術教育缺乏師資力量及具有針對性專業教學內容的現狀。同時,這項創新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引起廣大社會群眾的關注,吸引更多有愛心的青年大學生和公益人士加入進來,共同為殘障兒童獲得更好更優質的生活盡一份力。
實踐前期要對殘障兒童的生理心理做好全面調查和分析。殘障兒童大多是有著各種肢體殘缺、神經損傷、功能失常、思維遲鈍等等缺陷的孩子們。他們與正常孩子在生長發育包括心理構建上都存在明顯差異。如果按照普通舞蹈教學程式很可能會對殘障兒童心理、生理造成二次傷害。就舞蹈教材而言,目前國內只有針對專業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師范類院校、幼兒教育等正規舞蹈教學教材。對于殘障兒童的舞蹈教學教材尚未查閱或檢索到。因此,進行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殘障兒童的教學方案是必要的,盡量避免教學的主觀性、片面性,努力探索研究教學方案的系統性、針對性和科學規范性。
在中國古典舞組成結構里大致分為三個標志性流派:一是由唐滿城和李正一為學科帶頭人的身韻流派;二是由孫穎為學科帶頭人的漢唐流派;三是由高金榮老師為學科帶頭人的敦煌流派。因此我們在創作舞蹈教學組合式選擇以此三大流派為基底,各創作一支手舞舞蹈組合,以達到對殘障(啞)兒童盡可能全方向的古典舞風格韻律學習接觸。且出于對手舞舞蹈組合的考慮,應選擇以古典舞手勢為主干動作輔以身法氣息流動貫穿始終為原則進行編創。
因此,我們的身韻組合將身韻流派中的典型動作進行有選擇的提取,組合以蘭花掌、小五花、云手、晃手、上穿手、盤腕、風火輪等上肢動作融合舞姿,輔以正步、踏步、旋轉等下肢動作為流動,并以腰、脊椎為核心將“提沉”動律貫穿始終。注重體現組合中柔美婉約的風格特點;漢唐組合則以漢唐的基本手位“亮翅式”“并翅式”兩種手勢為主干動作結合舞姿與流動,注重體現漢唐陰陽面特點與造型感特點。對于漢唐組合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每個組合動作后濃厚的文化藝術屬性,每個動作背后都是歷史的碎片;敦煌組合采用了反彈琵琶、雙佛手、合十手、蘭花手等標志性動作輔以松胯、立胯、一位、三位、小翹腳、中靠腿、勾腳吸腿、“繃翹端吸腿”等基本腳位步法相結合,注重“三道彎”的形態特點與動態到靜態舞姿的連接。
在音樂選擇上,最先考慮應選擇符合古典舞三大流派風格且膾炙人口的音樂進行編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展現了各個流派不同的氣質韻味,還考慮到殘障(啞)兒童的生理、心理的建設發展,因此在音樂的選擇方向上應偏重曲意積極方向進行選擇。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這一方式是我們此次項目的創新點之一。因此在教學方案上,采用線上教學配合線下鞏固,以達到增強教學效率與知識接受程度以及舞蹈熟練度的目的。考慮到殘障(啞)兒童對于音樂節奏與溝通表達相對困難和教學對象都非舞蹈專業學生的現實情況,線上教學采用拆分教學法相對適宜,分為藝術文化背景講解和動作組合分解教學兩個部分。將完整的舞蹈拆分為片段進行視頻錄制并附上藝術文化背景的講解。在具體教授舞蹈片段時,采用將動作拆分為一個個單一部位動作按節奏逐步解說。在所有動作教授完成之后再與音樂進行結合。以此為例,每學完一個片段便與前一片段進行連接,直至學完整的舞蹈組合。與此同時,我們要結合線下鞏固練習。與線下學校或機構的老師溝通,發放隊形排列圖。在每一個舞蹈片段教授結束后由老師組織孩子們在空閑時間進行練習以及隊形排列。并在每個片段完成時錄制成果視頻。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共享式藝術教育方式的好處在于:其一,打破了傳統舞蹈教學必須線下進行面對面教學的模式,可以在面對像疫情這樣的災難爆發時不至于完全停課,無法推進進度。其二,打破了各個地方對于專業舞蹈教師師資力量儲備薄弱以及殘障學校或機構對于相關經費短缺的問題,共享式藝術教育傳播核心是網絡。如今網絡信息技術一日千里,在這樣的以大數據為主流的時代,視頻課程的傳播可以迅速讓有需要的人群得到幫助,避免了教材教學不專業以及經費支出無法負擔的問題。其三,打破了廣大群眾對于舞蹈教育對殘障兒童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認識不足的問題,隨著項目實踐的推進,通過網絡平臺推廣,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舞蹈教育對殘障兒童的意義和幫助。
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前景是非常可觀的,就當前網絡發展逐漸智能化,AI科技、全景課堂、3D4D技術逐漸豐富的主流趨勢而言,非常符合共享式藝術教育為核心的持續發展。而對于殘障群體來講,舞蹈教育教學目前處在非常基礎的階段,“網絡助殘”為殘疾人公益事業開創了一個新可能,區別于以往“授之以魚”的資助和募捐,而是用“授之以漁”的方法為殘障兒童的身心成長和將來會面臨的謀生問題開辟一條可行的新道路。以此為例,這種共享式藝術教育同樣可以擴展開來,無須僅僅局限于“助殘”和“舞蹈教育”兩方面,還可以進行其他領域(藝術、文化、醫學等等)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