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順龍 莫思予 蔣雅琛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6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七一勛章”獲得者頒授勛章并發表重要講話。
王滬寧宣讀《中共中央關于授予“七一勛章”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隆重表彰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黨和人民事業一輩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獻,貢獻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勛模范黨員,激勵全黨堅守初心使命、忠誠干凈擔當,黨中央決定,授予馬毛姐等29位同志“七一勛章”。
來自福建的社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林丹,就是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之一。
頒授儀式后,林丹接受了家鄉媒體的采訪。“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我是在黨的關懷下、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刻,我獲得‘七一勛章’,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我是一名普通黨員,做了該做的事,真心感謝黨給了我這份崇高榮譽。”林丹動情地說。
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福建福州人,1985年8月入黨。她扎根社區40余年,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當好黨的“傳聲筒”、群眾的“服務員”,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回憶起29日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上臺領獎、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的難忘情景,林丹十分激動:“當時在臺上,我向習近平總書記走過去。總書記微笑著,握著我的手。我說:總書記,您好!總書記笑了笑。我又說:總書記,軍門社區的黨員和百姓們都想著您,百姓們都交代我,到北京見到您一定要代他們向您問好!總書記說:也向他們問個好。當總書記將勛章掛在我胸前,我握著總書記的手,激動地說:總書記,謝謝您!總書記說:你一定要保重!”
囑托殷殷,使命在肩。“我將倍加珍惜這份榮譽,繼續努力做好社區工作。今后,我一定帶領社區黨員干部、老百姓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昂揚的奮斗姿態,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林丹表示。
“我也衷心祝愿我們的黨青春永駐,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我們的百姓幸福美滿!”帶著榮譽和喜悅,林丹發自內心地說道。
“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這是1995年4月,習近平同志送給軍門社區的一副對聯,借此褒揚以黨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的好做法。
“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軍門社區時,提出了“三個如何”的要求。如何回答好這個時代命題?2020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林寶金調研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時,聽取了林丹等一眾社區黨委書記的意見建議后指出,要深入踐行“三個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培育更多治理特色模式,讓社區更有溫度更有品質。
牢記囑托,林丹帶領社區干部圍繞“三個如何”不斷展開積極探索。
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林丹提出,社區協商不是社區的“一言堂”,而是大家集思廣益的“群言堂”,要打造一個讓群眾暢所欲言的平臺。每月10日的“居民懇談日”應運而生,每到這天,林丹就會邀請各職能部門來到社區,一起破解居民關心的難題。
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林丹在“一老一少”上下足了功夫。將社區“養老服務站”升級為“養老照料服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涵蓋機構照料、社區照料、居家護理的綜合性服務;開設“4點鐘學校”,解決了孩子放學后沒人接、無處去的問題。
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林丹在這方面也頻頻發力:率先在社區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服務,用好數字福州的技術優勢,搭建“智慧社區信息化平臺”,在全省率先開展“片長制”網格化管理……
“三個如何”,是林丹多年來探索社區治理和創新社區服務的一條主線。發端于軍門社區的“135”社區黨建工作模式是城市基層黨建的示范,現已拓展為軍門社區“13335”工作法,得到民政部肯定并向全國推廣,獲評“2019中國改革年度案例”。
10年前,林丹率先在全市探索實行了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制,并通過設立“黨建聯盟”,使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創新工作得到突破性的進展,如今在近鄰黨建工作中依然發揮著大作用。
“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我打心里感激林丹書記、社區和愛心企業。”老吳激動地講起了自己的故事。他文化水平不高,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并照顧老人。好不容易,妻子懷孕,他卻發愁了。“我們有了孩子后,本是件開心事,但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如何養孩子?”


2020年2月,林丹(左)在軍門社區指導疫情防控。(張斌 攝)

林丹(前排左二)為社區居民分發拗九粥。
怎么幫扶老吳?林丹反復琢磨,決定把黨建工作融入幫扶助困。一邊為老吳申請了社區公益崗位,又幫他的妻子協調了一個夜市店面。經社區牽線,轄區黨建聯盟單位與老吳一家簽訂了幫扶協議,每月給予生活資助,逢年過節還上門慰問。老吳的兒子上了大學,林丹又牽線共建單位每年送上6000元助學金,解決了學費問題。老吳說:“如今生活條件有了大改善,我們對幸福生活也有了憧憬。”
當不同領域、行業的黨組織和黨員在同一屋檐下成為“一家人”,社區治理便有了強大合力。軍門社區常住居民約3500戶,人口1.3萬余人,如何更好地開展“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林丹將持續深化近鄰黨建作為突破點,發動社區黨委下轄15個黨支部,300多名黨員,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米”,解決居民身邊事。
如今,社區68座樓院進行了全面提升,引進了品牌物業開展長效化、精細化管理服務,建立樓棟黨小組、物業公司、網格員、樓組長等多方聯動的治理機制,老舊小區改造與社區精細化治理同步推進。智慧小區初步形成,居住質量大幅提高,鄰里親如一家。
在林丹的躬身帶領下,軍門社區黨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等180多項集體榮譽。社區成立的“林丹黨代表工作室”“林丹社區工作者培訓基地”更為福州市培養了一批批社區工作者,為福州社會治理提供了堅實的隊伍保障。
40余年間,一座座舊樓房換上新顏,一個個新生兒長大成人,林丹數次放棄了高薪聘請,放棄了街道提拔,始終是群眾口中的“小巷總理”。
“在軍門社區工作近半個世紀,社區里的每一點變化我都記在心里。其中最讓我高興的是,困難群眾一一重新揚起了笑臉。”林丹說。
在“同人助疾”愛的循環輔具回收維修借用服務中心工作的李星就是其中之一。曾經,李星因先天殘疾找不到穩定、體面的工作。“我和我愛人都是殘疾人,女兒出生時我又下崗了,家庭入不敷出。”李星說,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林丹找上門。“她說‘我們幫你申請低保’的時候,我感到心里暖洋洋的。”很快,李星每個月有了固定收入,工作也走上正軌。如今,他不但成了一名共產黨員,還主動向林丹提出免費為鄰里提供維修服務,“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幫助,我也想力所能及幫助別人”。
一天傍晚,一位孩子敲開了林丹的家門……在了解到事情經過后,林丹立即帶著孩子上門,向其家人宣傳對婦女和兒童家庭暴力的危害。她囑咐孩子以后遇到這樣的事,還可以通過12338婦女維權熱線來保護媽媽和自己。
林丹先后當起8名孤寡老人的“女兒”,長年累月照顧他們生活起居,讓老人們體面地走完人生;她不顧家人反對,收留無家可歸的刑滿釋放人員,幫忙找工作,讓他重新融入社會;她關注貧困子女就學,用每月不多的工資助力他們實現“上學夢”……
“身為一名新時代女性,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婦女和婦女事業,婦女地位顯著提高,巾幗姐妹在各行各業大顯身手。”作為婦女姐妹的娘家人,林丹以黨建帶婦建,以“婦女之家”為依托,組建起富有婦女特色的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創新社區婦女工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1月24日晚上6點,林丹一如在社區工作的每個除夕夜,顧不上和家人吃團圓飯,匆匆趕至社區值班。從除夕那天起,參加疫情防控會議、布置工作、防控宣傳、代買生活用品……林丹每天早出晚歸,連軸不休是常態。
“工作重要,身體也要注意。”出門上班前,丈夫時常叮囑。高強度的工作讓林丹的低血糖常犯,額頭滲出冷汗。她顧不上身體,吃塊隨身攜帶的巧克力,拖著不適的身體堅持工作。
“我們勸林丹多休息,但看見她,和她說上幾句,心里確實很安慰。”軍門社區的住戶林依伯對記者說,疫情期間,隔離在高層的幾位住戶,經常守在窗戶前看她來去匆匆的身影,與她高聲交談疫情防控進展。
“林丹書記把居民當作親人來對待,把社區當作家庭來經營。居民的瑣事、難事、煩心事,她件件看成自己的大事,卻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太輕了。”軍門社區黨委副書記謝榕說,林丹常年沙啞的聲音就是這么來的。
去年11月,林丹剛做完咽喉息肉手術,聲帶嚴重受損,連吞咽都十分困難,醫生建議她至少休養一個月。然而出院后的第三天,林丹就投入到社區工作中。“不能說話,我可以寫字與群眾交流,用行動服務群眾。”
“我現在最怕自己的年齡一年比一年大,當不了百姓的服務員。”今年73歲的林丹依然不愿意放慢走街串巷的步伐,“鮮花掌聲也好,紅地毯也罷,在居民需要時,永遠當好服務員,這才是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