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云 圖/呂明

蔡國云正在創作。
修車店、棕衣店、照相館、豆腐店、竹器店……走進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龍田鎮的民俗風情雕塑館內,由微型雕塑組成的生活場景栩栩如生,店家、買主各司其職,仿若鬧市。
見到作者、福清民間雕塑藝人蔡國云時,他正端坐在工作臺旁,將一團團普通的泥疙瘩抓在手中,一捏一塑,妙趣橫生的泥人便初具雛形。

蔡國云是一名退休教師。40多年來,他創作了許多貼近生活的雕塑作品。因此,特別擅長用雕塑作品來展現民俗文化的蔡國云被當地人譽為“福清泥人張”。
蔡國云從小受家庭影響,對繪畫情有獨鐘。他畫了很多年,連環畫也出過幾部。他說,與雕塑結緣很偶然,“自己下課時,喜歡把粉筆拿來摳,沒成想,一摳就把它摳成了一個雕塑”。
后來,蔡國云索性去買了一些下腳料,開始做雕塑。最開始,他便創作出了只有項鏈掛墜那么大的雙人舞作品。他表示,自己本身沒有學過專業的雕塑,只是憑著興趣研究、嘗試和創作。
退休后,對農家生活有著切身感受的蔡國云,想用雕塑藝術展示記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工藝及農家生活場景。于是,夜間出診、彈棉花、補鍋、拉風箱、耕田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在民俗風情雕塑館內,展出了蔡國云前些年創作的一組反映春耕生產的雕塑作品,包含播種、插秧、除草、割稻、舂米等勞動場景。他說,現在許多孩子不了解糧食怎么來的,他想通過這些作品提醒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創作民俗雕塑并不簡單,要經過雕、塑、捏、貼、刻、印、彩等十幾道工序,運用多種材料,而且是純手工創作的。蔡國云說,從構思到創作完成,一組作品差不多花費半個多月時間。
每一組作品,都有一個民俗主題。蔡國云說,許多傳統手工藝瀕臨消失,他希望通過雕塑的形式將它們保留下來,讓后人了解傳統生產生活場景。
蔡國云指了指“棕衣店”,感慨地說道,這個就是制作棕衣的店鋪。以前下雨的時候,農民穿棕衣下田干活;現在下雨的時候,農民穿的則是塑料雨衣,棕衣制作技藝瀕臨失傳了。
此外,蔡國云也盼民俗雕塑工藝傳承下去。這幾年,他通過舉辦展覽、走進學校、開展少兒美術培訓輔導等方式,傳授雕塑工藝。他說,未來打算申報非遺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