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芒芒
朋友推薦了電影《BeforeMidnight》,看完才知道這是Before三部曲最后一部,于是,又把前兩部快速了解了一下。
01
第一部《BeforeSunrise》,一個美國青年在火車上偶遇一位法國女孩,兩人都20多歲,一路相談甚歡,男孩邀請女孩跟他一起在維也納下車,女孩答應了。
他們在維也納共同旅行,聊人生、愛情、世界……度過激情一夜。第二天,男孩搭飛機離開了,他們相約6個月后再見。
一晃9年過去,第二部《BeforeSunset》開場,當年的美國青年已變成作家,他把9年前的偶遇寫成了一本書,來到巴黎簽售,并終于和當年偶遇后又錯過的女主重聚。
此時,兩人都過了而立之年,男主也有了妻子和孩子。
9年的平行并未讓他們陌生,他們依然天南地北地聊,克制又克制不住,而男主角的航班就在日落之時……
又過了9年,到了第三部《BeforeMidnight》,此時,男女主角都人到中年。
9年前,男主選擇錯過那個航班,離婚,和女主角再婚,生了一對雙胞胎女兒。此時,他們一家正在希臘度假,男主與前妻的兒子一直讓男主內疚不安,也造成了他與女主的很多家庭矛盾。
曾經浪漫相愛的兩個人回到了婚姻的本質,開始陷入到了生活的瑣碎與拌嘴里……
02
第一部是青春的放縱,第二部是成熟的浪漫,第三部是真實的生活。
三部連看,你會發現人常常會成為他們所說的反面。
第一次邂逅,女主角曾說,我對一個人越是了解,就越能真正去愛他,他會梳某種頭發,他會穿哪件T恤,他在某種場合一定會講什么故事,我相信那會是我愛一個人最真實的境界。
而到了第三部時,兩個人生活上的坦誠相見不僅不能讓愛情升溫,還因為缺乏驚喜讓兩個人的相處變得冗瑣。她開始對漫無止境、占據大量時間的日常家務感到厭倦。
其實,如果我們把任一段關系從起點開始畫一個圖,那一定是一條拋物線——先從起點快速爬升到高點,然后,從高點以后,變成一條漸漸滑落的長尾曲線……
Before前兩部都在那個高點前。此時,雙方眼里只有彼此動人處,即使經過9年,因為距離與想念,兩個人的渴望并無消退,且在再次相遇后,一觸即發。
第三部則是高點之后,激情褪去,是實實在在生活的袒露。

進入婚姻之后,兩個人對彼此知根知底,生活開始以養育孩子為主軸,兩個人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思慮行事都要以家庭為整體,也意味著個人自由的犧牲。
就像片中的女主角,年輕時作曲唱歌,敏感而有見解;婚后,被消耗在家務里,沒有閑暇思考。曾經的才華是當年吸引男主角的誘因,而今卻只能拱手讓給生活的瑣碎,這才是婚姻的真相。
03
愛情可以成為婚姻的起點,卻不足以成為婚姻的支點。
人常會因為婚前的浪漫錯估了婚姻的美好。但婚姻不是戲劇,婚姻是拋卻浪漫的光滑之后粗糙的家長里短。
并非所有人都能忍受這種激情過后的凡常歲月,所以才有離婚與出軌的發生。就像片中男主角,選擇了離婚再婚,但其實,所有關系都會遵循同樣的拋物線,世間并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另一半可以讓愛情恒溫。
有人說,愛情只發生在兩個彼此不需要的人之間。而婚姻恰恰是這句話的反面。
愛情是自發的情感,婚姻是外在的制度。愛情是欲望,婚姻是契約。維持愛情的是多巴胺,維護婚姻則需要責任與自制。
不過,無論是不停追逐稍縱即逝的愛情,還是選擇長久平常的婚姻,都是個人的選擇。
我很喜歡在《BeforeMidnight》里兩位老人在餐桌上的感言——
老先生在提到他與妻子的關系時說:我們從來都是兩個人,而不是一體(Wewereneveroneperson,alwaystwo)。
另一位老太太在回憶她去世的先生時說:我有時能記起他的所有細節,有時又忘干凈了,他在我的記憶里出現又消失,像日出、日落,一切都那樣短暫。正如我們的人生,我們來了,我們走了,我們對一些人來說那么重要,可最終,我們也只是擦肩而過……
我想,他們都在傳遞一個意思,人要在婚姻里保持獨立人格,人與人之間——無論是什么關系——都是此生的“擦肩而過”。
保持自身的完整,盡可能減少婚姻帶來的自我消減,降低依附于人的風險,才能抵達人之存在的目的。
無論如何,選擇了維護婚姻,就是選擇了對家庭瑣事的付出與接納。
在一本愛情心理學的書里,作者RobertJohnson把情欲與婚姻之愛區分了開來,他把婚姻之愛比做“煮粥”——“煮粥很低微,既不精彩也不激動,但它象征著一種把愛落到實處的聯結。它代表了兩個人愿意共享平常人生,愿意在簡單質樸的瑣事里找尋意義:無論是賺錢養家,節儉度日,扔垃圾,半夜給孩子喂奶……
“兩個人真正的紐帶建立在一起經歷的那些日常碎片中:一天繁忙過后的靜靜談心;彼此理解的溫柔細語;每天的互相陪伴;在困難時期彼此的鼓勵;意外的小禮物;下意識里愛的自發表現……”
我想,這既是婚姻“無聊”的地方,又恰恰是婚姻偉大和給予人力量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