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旖 秦 竹
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位于中國的西南部,水生生態系統包括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多樣化的水生生態環境造就了豐富的水生動物資源。《滇南本草》為我國最早的地方性本草專著,對云南本土醫藥研究具有寶貴的價值。筆者對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于乃義、于蘭馥整理主編的《滇南本草》[1]所載水生動物進行挖掘整理,從螺類、蝦類、蟹類、魚類四個方面進行其藥用價值的初步分析。
《滇南本草》中所記載的螺類共有白螺粉、田螺、南螺、漢螺四種,據考證其中漢螺為腹足綱陸生動物蝸牛,故不放于此進行討論。唐玉榮等[2]對購買于全國的田螺科動物梨形環棱螺Bellamyapurificata(Hende) 貝殼,即白螺螄殼的中成分進行了測定,認為碳酸鈣為白螺螄殼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可用于消化道潰瘍的治療,碳酸鈣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在消化道潰瘍表面
形成保護膜,可減輕潰瘍面炎癥,抑制潰瘍面出血,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碳酸鈣中鈣含量約為40%,可以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骨發育不全,手足抽搐等,碳酸鈣通過參與骨骼的形成與骨折后骨組織的再建以及肌肉收縮以達上訴治療效果。鄧芳軼等[3]對西雙版納的田螺肉成分進行分析,發現螺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及無機元素,其中維生素A、蛋白質、鐵、鈣含量較高,其中維生素A可用于治療夜盲癥、干眼病等,鐵元素可用于治療缺鐵性貧血。見表1。
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滇南本草》中所記載蝦類有滇池赤蝦、白蝦兩種,皆為淡水蝦。淡水蝦食用部分含水量達81%,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少量的脂肪,同時鈣元素、磷元素較為豐富[4]。磷與鈣為骨骼及牙齒的重要構成部,并且磷元素幾乎參與人體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可用于低磷血癥的治療。李冬生等[5]利用淡水蝦頭制備吸收率高達79%的生物蛋白鈣,發現所制備的生物蛋白鈣蛋白質及鈣含量豐富,溶解性較高,為國內較為理想的鈣源。生物蛋白鈣有助于改善和抑制骨質疏松及兒童軟骨病及佝僂病,還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相關疾病的治療。王蘭等[6]對太平洋磷蝦肌肉的營養成分進行測定,發現其中含有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組成中也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EPA和DHA含量較高,二者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血栓、抗過敏、降血糖等作用,還有良好的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可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潘紫鳳等[7]發現蝦血中的20-羥基蛻皮酮可明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的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從而達到防治瘢痕的目的。見表2。

表2 《滇南本草》蝦類藥物概況
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滇南本草》中所記載蟹類只有蟹、山螃蟹兩種,書中記載山螃蟹腹中有子,名縱橫子,壯藥中用之。而蟹有小毒生不可同柿及荊芥食之,發霍亂,動風,惟木香汁可解。螃蟹為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食物,富含鈣、磷、鐵等微量元素,維生素 A、B1、B2、B3,10 多種游離氨基酸。另外還含有膽固醇及甲殼素[8]。王瀟等[9-10]對中國不同水域的域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的營養成分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水域不同對蟹的成分有一定影響,但都同時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膽固醇及礦物質元素。螃蟹中的維生素B1可用于治療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腳氣病、心臟功能失調等,維生素B2可用于治療唇炎、口角炎、舌炎等,維生素B3可用治療糙皮病(煙酸缺乏癥),甲殼素可加速人體傷口愈合,膽固醇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的防治。見表3。

表3 《滇南本草》蟹類藥物概況
《滇南本草》中所載魚類種類繁多,共有11種,受地理環境限制多為淡水魚。書中不僅記載了魚類內服的功效作用,對外用功效作用也有一定描述。如:鯽魚黃老者,熬膏貼瘡效;鯽魚頭,燒灰治癩瘡;鯉魚點眼,去膜翳,雀盲即明,滴耳治聾;青魚膽為眼科要藥等。王玉林等[11]對13中淡水魚肌肉營養成分進行分析,其中包括《滇南本草》中所記載的鯉魚、鯽魚,二者均含有蛋白質、脂肪及17種氨基酸。優質的氨基酸為人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原料,與機體免疫調節、內分泌調節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吳凌濤等[12]對10種淡水魚脂肪酸組成進行了分析,發現10中淡水魚脂肪酸中均含有豐富的EPA及DHA,但因魚類品種不同,含量有一定差異。耕耘[13]從魚類的各個部位對魚的營養價值進行了分析。如魚骨中含有軟骨素,具有治療冠心病、偏頭痛的作用。魚肝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維生素D,維A可用于治療夜盲癥、皮膚干燥癥,維D可用于治療皮膚結核、紅斑狼瘡等。魚卵中的磷脂可作為提取卵磷脂的原料,卵磷脂可用于治療高脂血癥、貧血、神經衰弱等。游麗君[14]以泥鰍蛋白作為原料對其中的抗氧化肽進行了分離純化,發現其有較好的抗疲勞及抗癌功效。見表4。

表4 《滇南本草》魚類藥物概況
《滇南本草》為云南地方性本草專著,所載藥物性味、主治等是云南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所得經驗總結。通過對書中18種水生動物及相關文獻的挖掘整理,發現藥食同源作為《滇南本草》的一大特色在本次整理的藥物中有明顯的體現,正確的掌握食物的特性、偏性,在日常飲食中合理的選擇食用,可以達到以食為補的效用。但在整理過程中也發現相關藥物化學成分分析、營養成分分析、現代藥理研究等內容較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