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周 武瑞平
河南省鶴壁市京立醫院,河南 鶴壁 458030
RE是胃食管反流病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其是指因過多的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內而引起的食管炎性疾病,臨床主要以反酸、吞酸、胃食管灼熱感、胸后灼痛為典型表現,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1]。關于該病的治療,臨床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保護食道粘膜、促進胃動力等藥物治療為主,雖能緩解患者癥狀,但治療并不徹底,患者往往反復發作,效果并不理想[2]。基于此,臨床常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中醫對于該病治療具有獨特優勢,其一方面能夠通過選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氣之品來增強患者胃腸蠕動功能;另一方面可通過選用降逆止嘔、制酸止痛緩解患者反酸、吞酸、腹痛等癥狀,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旨在觀察西藥聯合開郁通腑方治療RE的效果及對食管粘膜氧化應激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27例老年RE患者作為本研究觀察對象,擲幣法分為兩組。對照組63例,男女比例32∶31;年齡63~77歲,平均(70.21±2.51)歲;病程1~6年,平均(3.43±0.71)年。觀察組64例,男女比例35∶29;年齡60~78歲,平均(69.93±2.82)歲;病程1.5~6.5年,平均(3.66±0.52)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兩組均存在燒心、反酸、腹痛等典型反流癥狀并結合內鏡檢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符合反酸病肝胃郁熱證診斷及辨證標準[4]:反酸,胸后灼痛,兩脅脹悶,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納入標準:兩組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年齡超過60歲,近期內未經藥物治療,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腫瘤、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狹窄等疾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所用中藥及西藥存在相關禁忌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125,規格:20 m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開郁通腑方治療。組方:柴胡12 g,香附10 g,甘松10 g,枳殼12 g,砂仁6 g,大黃6 g,海螵蛸9 g,白芨6 g,生甘草10 g。水煎服,早晚溫服,每日1劑,兩組均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均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漿胃動素(MTL)、血清胃泌素(GAS)水平;②依據反酸病肝胃郁熱證:反酸,胸后灼痛,胃脘疼痛等證候嚴重程度計分,0分為證候消失,2分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得分越高提示證候越嚴重;③取食管粘膜活檢,采用羥胺法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檢測丙二醛水平,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水平。
1.4 療效判定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結合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評價患者療效。治愈:反酸、吞酸等證候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90%;顯效:反酸、吞酸等證候明顯減輕,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范圍70%~89%;有效:反酸、吞酸等證候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40%~69%;未愈:臨床證候未見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分率<39%;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MTL及GA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TL及GAS水平明顯升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2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3 食管粘膜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氧化應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丙二醛及一氧化氮明顯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兩組T-SOD明顯升高,觀察組T-SOD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食管粘膜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2.4 臨床療效 治療后,對照組治愈14例,顯效17例,有效19例,未愈13例,總有效率79.37%;觀察組治愈17例,顯效20例,有效23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93.7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關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原因,有研究[6]認為,主要是由于下食管括約肌功能及胃運動功能障礙,造成胃內容物不能及時排空,過多胃內容物超過下食管括約肌,從而反流至食管內,胃內容物中胃酸、胃蛋白酶、膽汁酸等刺激性物質對食管粘膜造成損傷,從而引發食管炎性疾病。而引起胃運動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是胃腸激素分泌異常,胃腸激素是胃腸粘膜的化學信使細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激素發揮不同生理效應,而胃動素、胃泌素主要作用在于調節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其水平可直接反映胃腸功能[7]。關于該病的治療,西醫主要采用雷貝拉唑、莫沙必利等治療為主,以抑制胃酸分泌,保護食管粘膜,促進胃動力,雷貝拉唑屬于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它能夠附著于胃壁細胞表面通過抑制H+/K+-ATP酶來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反流物中pH值,減輕其對食管粘膜的損傷,具有一定效果,但效果較為局限,病情往往反復發作[8]。
在中醫學歷代典籍文獻中并無反流性食管炎病名記載,依據其反酸、吞酸、胸后灼痛等癥狀,將其歸屬于“食管癉”“反酸”“吞酸”等范疇,中醫學認為發病的發生與“郁”相關,因郁證致使氣機升降失常,胃氣不降反升而致反酸,所謂“無郁不成酸”。該病位于脾胃,與肝密切相關,肝氣郁滯伴隨該病整個發病過程。氣郁日久衍生出其他病邪,如肝氣郁滯、肝木克脾,致使脾胃運化失職,水谷不能及時運化,而致宿食停聚、濕濁內生;氣為血帥,肝氣郁滯則血運不暢,而致瘀血郁滯;氣郁日久郁而化熱,胃為倉廩之官,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而氣郁、宿食、濕濁、瘀血、熱邪聚集于胃,使腑氣不通,氣機失常,胃氣不降反升,而致發病,故治療應以開郁通腑、疏肝理氣、化濕和胃、降逆止嘔為主。開郁通腑方中以柴胡為君,柴胡入肝、膽經,善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理氣,以調暢氣機,調理胃氣;以香附、甘松、枳殼為臣藥,香附乃氣病之總司,入肝經而善疏肝解郁、入三焦經而善理氣,甘松入脾、胃經,善行氣止痛、開郁醒脾,枳殼入脾、胃、大腸經,善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三者合用以疏肝理氣、開郁消脹,共助君藥疏肝解郁之力;佐以砂仁化濕行氣,大黃通腑氣泄胃熱,海螵蛸斂創止血、制酸止痛,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甘草為使,調和諸藥。縱觀全方配伍,以開郁、理氣、疏肝為首重,以化濕和胃、制酸止痛、降逆止嘔為輔助。
有研究[9]認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普遍存在著氧化應激反應和胃腸激素異常。氧化應激是指活性氧過量生成,細胞內抗氧化防御系統受損,造成氧自由基及相關代謝物過量聚集,從而導致生物膜脂質過氧化,引起腸道食管細胞凋亡和組織損傷[10]。其中SOD能夠調節機體氧化及抗氧化平衡,能良好地反映出機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是機體氧化應激的脂質過氧化物和炎癥介質,二者與食管粘膜炎癥程度密切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TL、GAS均明顯升高且高于對照組,反酸、胸后灼痛等證候積分明顯降低且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開郁通腑方能夠顯著提高胃腸激素水平,增強胃腸功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現代藥理學研究[11]表明,開郁通腑方中枳殼能夠雙向調節胃腸平滑肌,既能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又能降低胃腸平滑肌張力,同時其還能提高胃腸激素分泌,增強胃腸功能,促進胃腸動力。砂仁能夠通過上調胃竇P物質和胃動素水平,從而發揮增強胃腸運動功能的作用[12]。治療后觀察組T-SOD高于對照組,丙二醛及一氧化氮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開郁通腑方能夠有效改善RE患者食管粘膜內氧化應激,減輕粘膜炎癥損傷程度。現代藥理學研究[13]表明,開郁通腑方中甘松能夠顯著恢復脂質過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及過氧化氫酶至正常水平,從而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柴胡中柴胡皂苷成分能夠抑制乙醇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活性和肝細胞內丙二醛含量的升高,能顯著降低丙二醛及一氧化氮水平,增強機體抗氧化防御能力,提高腸道粘膜結構穩定性,減輕粘膜炎癥程度[14]。
綜上所述,西藥聯合開郁通腑方能夠顯著提高胃腸激素水平,增強RE患者胃腸功能,改善食管粘膜氧化應激反應,減輕食管粘膜炎癥程度,從而緩解患者反酸、吞酸癥狀,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