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意 范德輝 劉建 張振寧 袁智先 林穎 唐明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 廣州510095)
慢性非特異性頸痛(NCNP)是因為頸部肌肉骨骼系統出現異常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患者會出現枕部、頸部、肩胛部等部位的慢性疼痛,同時可能會伴有頸椎僵直或受限情況[1]。近年來,NCNP的發生率不斷增高,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水平直線下降[2]?,F階段,臨床上治療NCNP的方法眾多,例如干針療法、針灸、神經電刺激、撳針等,其中撳針也叫皮內針,是將針體埋藏于患者皮下以發揮長時間刺激作用的療法[3]。本研究探討撳針輔助治療慢性非特異性頸痛對患者頸部殘疾指數(NDI)及頸椎活動度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治療的64例慢性非特異性頸痛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2例。研究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23~62歲,平均(38.79±3.68)歲;病程2~10年,平均(7.73±1.25)年。對照組男13例,女19例;年齡25~61歲,平均(38.57±3.44)歲;病程2~11年,平均(7.82±1.33)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邔Ρ狙芯績热葜?,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采用神經電刺激儀(型號CereStim R96,生產廠家Blackrockmicrosystems)為兩組患者行神經電刺激治療,設置頻率2/100 Hz交替、脈寬120 μs、時間15 min,將正負電極分別置于肌筋膜觸發點及其周圍1 cm處,以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的強度進行電刺激,1次/d,共治療2周。研究組在神經電刺激治療后,用酒精擦拭皮膚后,將撳針[浙食藥監械(準)字2011第2270053號]貼于肌筋膜觸發點,留針24 h,間隔4 h按摩3 min。1次/d,共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VAS、NDI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疼痛越輕;采用NDI評分評估兩組頸椎功能水平,該量表包括生活能力及臨床癥狀兩方面,總分為50分,分數越低說明患者頸椎功能越好[4]。
1.3.2 頸椎活動度 患者頭戴測角儀坐在椅子上,按要求進行屈曲、伸展及旋轉(左、右),當患者感到疼痛時停止動作,每一動作重復3次取平均值。
1.3.3 肌電值 室溫保持在26℃左右,用酒精擦拭患者待測肌群皮膚,干后將電極置于左右胸鎖乳突肌、左右斜方肌上支、左右斜方肌中支,患者保持頭正頸直的站立位,通過肌電圖觀察患者肌群的肌電活動。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VAS、NDI評分,頸椎活動度、肌群肌電值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NDI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AS、ND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t=8.135、9.683,P=0.000)。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NDI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VAS 治療前 治療后NDI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 t P 32 32 5.54±1.03 5.60±1.12 0.223 0.824 2.23±0.65*3.85±0.92*8.135 0.000 41.03±5.89 40.88±5.12 0.109 0.914 22.41±3.25*31.76±4.39*9.683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頸椎活動度較治療前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頸椎活動度的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頸椎活動度的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旋轉(左、右)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屈曲治療前 治療后伸展治療前 治療后32 32 t P 29.21±1.35 29.18±1.23 0.093 0.926 35.12±2.48*34.79±2.04*0.581 0.563 28.58±1.06 29.13±1.15 1.989 0.051 34.92±2.13*34.45±1.98*0.914 0.364 40.77±1.68 41.03±1.59 0.636 0.527 43.55±2.37*43.18±2.19*0.649 0.519
2.3 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電值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胸鎖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電值較治療前有一定程度下降,且研究組明顯小于對照組(t=14.317、6.344、12.884,P=0.000)。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值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值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斜方肌中支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胸鎖乳突肌治療前 治療后斜方肌上支治療前 治療后32 32 t P 8.79±1.17 9.03±1.22 0.803 0.425 4.85±0.56*7.49±0.88*14.317 0.000 14.23±2.67 14.08±2.44 0.235 0.815 8.21±0.69*10.33±1.76*6.344 0.000 17.92±2.06 17.85±2.17 0.132 0.895 10.02±1.15*13.36±0.91*12.884 0.000
NCNP也稱為機械頸痛,是指無明確病理改變和病因的頸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將NCNP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聯系起來,認為NCNP的出現與MPS之間有密切關系,而MPS確診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肌筋膜觸發點,消除肌筋膜觸發點不僅可以促進患者頸部殘疾的改善,還能有效增加患者的頸部活動度、壓痛閾值以及頸部肌肉力量[5~6]。有資料顯示,2 Hz的神經電刺激可以刺激內啡肽、腦啡肽、內嗎啡的釋放,100 Hz則可以刺激強啡肽的釋放。而撳針作為古代留存下來的一種留針方法,通過局部久留針可以發揮活血通絡、長期鎮痛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通過撳針輔助神經電刺激治療能夠進一步緩解NCNP患者的疼痛。另外,撳針將傳統的靜態留針轉化為動態留針,期間不會受到患者運動的影響,同時還能通過患者對病痛位置的按揉和疏通,以及久留針的刺激作用,使治療效果累積,進一步促進了患者頸椎功能的改善[8]。
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測試群肌電值存在明顯差異。有學者研究顯示,肌電值和肌張力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且肌電信號還可以有效反映出患者肌肉的收縮情況,即在一定范圍內肌電信號的密度越大、高度越高,肌肉收縮越強;反之則說明患者肌肉收縮越弱[9]。而對于NCNP患者來說,他們由于久坐、生活習慣不良或其他原因使得長時間保持某一姿勢,導致肌肉一直保持低負荷的收縮狀態[10]。使患者纖維組織如韌帶等黏彈性變低、潤滑作用減弱,另外患者纖維間間距也會縮短、接觸期變長,這也可能會使纖維間出現化學橫鍵,誘發纖維間黏連[11]。同時NCNP患者由于慢性炎癥,肌組織間還會出現排列紊亂的新生纖維,這些纖維和原有纖維之間又會產生新的黏連,加重了對纖維間滑動的限制[12]。這種惡性循環會導致患者肌肉輕微攣縮,出現肌緊張。而通過撳針輔助神經電刺激,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局部微循環和軟組織疲勞狀態,緩解患者肌肉緊張和肌肉攣縮,因此治療后研究組肌電值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采用撳針輔助治療慢性非特異性頸痛患者,可以提高神經電刺激對患者頸椎功能和疼痛癥狀的改善作用,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