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莉
(河南省武陟縣人民醫院 武陟454950)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多由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所致,好發于2歲以下患兒,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喘憋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患兒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1~2]。目前,臨床治療多以西藥為主,予以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對癥治療,西藥雖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兒規范化治療后病情緩解較慢,需進一步優化治療方案。中醫學將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歸屬于“哮喘”等范疇[3],臨床治療已有數千年歷史,并積累較多寶貴經驗。小兒肺熱咳喘顆粒是由麻黃、苦杏仁等組成的中藥制劑,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效。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聯合西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0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3~24個月,平均年齡(6.93±1.04)個月;嚴重程度:輕度17例,中度20例,重度8例;病程2~7 d,平均病程(4.12±0.35)d;肺炎支原體特異性IgM抗體(MP-IgM)檢查:MP-IgM陽性7例,MP-IgM陰性38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23個月,平均年齡(7.05±1.07)個月;嚴重程度:輕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9例;病程2~8 d,平均病程(4.15±0.37)d;MP-IgM檢查:MP-IgM陽性6例,MP-IgM陰性39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實用兒科學》[4]中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伴有咳嗽、喘憋等癥狀,可聞及喘鳴音及肺濕啰音,X線可見肺氣腫;中醫符合《中醫兒科學》[5]中痰熱壅肺證診斷:主癥為痰稠色黃難咯或咳嗽痰多,次癥為發熱口渴,面赤心煩,或伴氣促,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苔薄黃;均為初次發病;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伴有先天性疾病;肝、腎功能異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藥治療:接受吸氧、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等對癥支持,并給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注冊證號H20140475),依據患兒年齡給藥,1歲及以下0.5 mg/次,1歲以上1.0 mg/次,霧化吸入,2次/d;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用溶液(注冊證號H20140108),2.5 mg/次,霧化吸入,2次/d;阿奇霉素顆粒(國藥準字H20044895),10 mg/(kg·次),口服,1次/d;硫酸鎂注射液(國藥準字H33021961)0.2 ml/kg于5%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加用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國藥準字Z20033152)治療,4 g/次,3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用藥3 d內,喘憋、咳嗽等癥狀基本消失,肺部體征消失;有效:用藥7 d后,喘憋、咳嗽等癥狀明顯減輕,肺部體征好轉;無效:用藥7 d后,肺部體征及癥狀仍未緩解。(2)炎癥介質水平:治療前及治療7 d后,采集兩組3 ml空腹血,離心取得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變化。(3)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記錄兩組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4)不良反應:腹瀉、惡心、嘔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CRP、WB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s)
組別 n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WBC(×109/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 t P 45 45 17.52±2.06 17.48±2.03 0.093 0.926 5.36±1.02 7.65±1.22 9.660 0.000 12.65±2.13 12.71±2.15 0.133 0.895 7.89±1.18 9.52±1.24 6.388 0.000
2.3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對比 觀察組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對比(d, ±s)

表3 兩組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對比(d, ±s)
組別 n 咳嗽 喘憋 呼吸困難 肺部啰音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 P 4.03±1.05 5.14±1.21 4.648 0.000 3.25±0.43 4.38±0.69 9.324 0.000 3.86±0.51 5.06±0.89 7.848 0.000 4.38±0.78 5.55±1.14 5.682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發生腹瀉2例,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3/45);觀察組發生腹瀉1例,惡心1例,嘔吐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89%(4/4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毛細支氣管炎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小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全,機體抵抗力低下,易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等侵襲;加之患兒氣道清除能力欠佳,病原體可長期滯留于支氣管黏膜并繁殖,誘發局部炎癥反應,導致黏膜組織水腫、氣道通氣能力下降,進而導致一系列癥狀[6~7]。臨床常規治療多以抗炎、抗感染等綜合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布地奈德、特布他林、阿奇霉素等,雖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氣道炎癥反應,擴張支氣管,但整體效果有限,仍有部分患兒癥狀緩解較慢。
中醫學認為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機體虛弱,外感六淫之邪經口鼻而入,侵犯肺衛,致肺氣宣發肅降失調;肺氣郁閉,則通調水道功能障礙,造成痰濕內生,濕聚成痰;痰熱瘀久化熱閉阻于氣道及肺絡,引起喘憋、咳嗽等癥狀。故臨床治療應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為主。CRP、WBC為常見炎癥指標,其中CRP為炎癥反應標志物,其水平與炎癥程度呈正比;WBC為重要血細胞,當機體發生感染時,可迅速聚集于感染部位,滅殺入侵病原體[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CRP、WBC水平低于對照組,咳嗽、喘憋、呼吸困難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情況發生,表明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聯合西藥可提高毛細支氣管炎臨床療效,促進臨床癥狀消失,且不良反應少。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屬于中藥復方制劑,其內麻黃能宣肺平喘、發汗解表;苦杏仁能降氣止咳、平喘;生石膏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甘草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金銀花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連翹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知母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板藍根可涼血利咽、清熱解毒;麥冬可清心除煩、養陰潤肺;魚腥草可清熱解毒、消癰排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可增強氣道纖維清除能力,抑制延腦咳嗽中樞,加快氣道內痰液排出,減輕炎癥刺激,并具有廣譜抗病毒、抗菌作用,利于清除體內病原體[9~10]。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與西藥聯用可發揮協同作用,通過不同作用機制能快速控制病情,縮短病程。
綜上所述,小兒肺熱咳喘顆粒聯合西藥治療可加快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炎癥消退,促進臨床癥狀消失,且安全性高,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