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江西省婺源縣中醫院 婺源333200)
小兒秋冬季腹瀉在臨床中較為常見,秋季和冬季多發,輪狀病毒感染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一般以嘔吐、腹瀉、發燒為主要臨床癥狀,若不能及時進行治療,容易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嚴重者可累及其他器官,導致慢性腹瀉、心肌炎、肝功能損傷等,不利于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1~2]。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能夠對致病菌進行有效抑制,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腸道環境。中藥封包熱敷通過將中草藥封包后對患兒進行熱敷,能夠有效祛邪止痛,緩解臨床癥狀,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使用,效果較好。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封包熱敷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應用于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0例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5~35個月,平均年齡(23.54±2.71)個月;病程1~2 d,平均病程(1.28±0.05)d;輕度發熱10例,中度發熱18例,重度發熱7例。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6~35個月,平均年齡(23.36±2.64)個月;病程1~3 d,平均病程(1.31±0.07)d;輕度發熱11例,中度發熱17例,重度發熱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發熱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婺源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小兒秋冬季腹瀉;年齡不超過4周歲;病程不超過7 d;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傳染性疾病者;臟器功能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存在嚴重過敏反應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補液,維持患兒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對照組使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60010)治療,藥物初始劑量為1片/次,3次/d,飯后溫水送服,后續根據患兒病情變化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中藥封包熱敷治療。取公丁香30 g、花椒30 g、五倍子40 g、建曲40 g、吳茱萸30 g,將其封包后置于微波爐內加熱。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腹部上方放置毛巾,取出中藥封包,將其置于毛巾上,30 min/次,2次/d,在對患兒進行熱敷時應密切注意患兒反應,避免因操作不慎出現燙傷。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臨床指標,即退燒時間、止瀉時間、止痛時間、住院時間。(2)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患兒在經過48 h治療后疼痛、腹瀉、發熱等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或消失,患兒生命體征平穩為顯效;患兒在經過72 h治療后疼痛、腹瀉、發熱等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或消失,患兒生命體征平穩為有效;患兒在經過72 h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變化情況。在治療前后對患兒進行糞便培養,計算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桿菌數量。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描述,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退燒時間、止瀉時間、止痛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d,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d, ±s)
組別 n 退燒時間 止瀉時間 止痛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35 35 t P 1.35±0.22 3.52±0.43 26.579 0.000 1.58±0.25 2.83±0.41 15.400 0.000 1.81±0.31 3.05±0.43 13.839 0.000 3.76±0.45 5.17±0.51 12.265 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3 兩組腸道菌群對比 治療前,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桿菌水平比較均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腸桿菌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均明顯更高,腸桿菌明顯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腸道菌群對比(logCFU/g, ±s)

表3 兩組腸道菌群對比(logCFU/g,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腸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雙歧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乳酸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35 35 t P 6.54±0.37 6.51±0.39 0.330 0.742 8.48±0.58*7.62±0.61*6.045 0.000 7.16±0.57 7.14±0.55 0.149 0.882 10.26±0.71*8.79±0.68*8.846 0.000 9.01±0.73 8.95±0.75 0.339 0.736 6.33±0.63*7.62±0.68*8.233 0.000
小兒秋冬季腹瀉常見于嬰幼兒,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與危險性[3]。因患兒年齡較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較弱,容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4]。在疾病發生后,患兒一般表現為發熱、腹瀉、嘔吐、疼痛等癥狀,若不能對患兒及時進行治療,容易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的發生,導致熱性驚厥、蠕動功能異常、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部分患兒可能因胃腸功能損傷嚴重導致腹瀉遷延不愈,對患兒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5]。因此,需對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及時進行有效治療。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在臨床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治療中較為常見,其主要有效成分均為活菌,包括蠟樣芽孢桿菌、嬰兒雙歧桿菌、糞腸球菌、嗜酸乳桿菌等,能夠對腸道菌群失調進行有效調節。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中所含有的有益菌均為正常人體所必要的菌群,藥物進入人體后能夠對腸道致病菌進行有效抑制,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菌群的穩定[6~8]。中藥封包熱敷中公丁香可溫中降逆、補腎助陽;花椒可溫中止痛;五倍子可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建曲可疏風解表、消食開胃;吳茱萸可散寒止痛、降逆止瀉。諸藥合用能夠有效止痛散寒、溫中補氣。通過對患兒胃腸道進行熱敷,能夠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且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使用,效果較為顯著。本研究中,對比兩組退燒時間、止瀉時間、止痛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組均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說明中藥封包熱敷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應用有利于縮短臨床治療時間,促進患兒康復。
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腹瀉發生的主要原因,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是一種微生態制劑,4種有益菌進入人體后相互協作,有效抑制致病菌,恢復胃腸道正常功能[9~10]。將中藥封包加熱后進行熱敷,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直達病灶,促進腸道正常生態的恢復,效果較好[11~12]。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均明顯提高,腸桿菌明顯降低,觀察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腸桿菌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封包熱敷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的使用可對患兒腸道菌群進行有效改善,有利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此外,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體現出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治療中應用中藥封包熱敷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的優越性。綜上所述,將中藥封包熱敷聯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應用于小兒秋冬季腹瀉患兒治療中可緩解臨床癥狀,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值得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