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翔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人民醫院腫瘤科 確山463200)
直腸癌早期往往無明顯臨床癥狀,患者發現時多已發展至晚期,腫瘤細胞已轉移至其他位置,錯過最佳手術時機,臨床多采用化療進行治療,可延緩患者生命周期[1]。FOLFOX4為直腸癌常用的化療方案,主要以奧沙利鉑為主要化療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但部分患者效果不盡如人意,臨床效果受限。西妥昔單抗屬于靶向治療藥物,可有效直達病灶,抑制腫瘤細胞生長、轉移,效果顯著[2~3]。但當前臨床有關西妥昔單抗聯合基礎化療方案治療晚期直腸癌的研究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化療方案在晚期直腸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3例直腸癌患者,根據抽簽法分成對照組41例及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19例,女22例;體質量44~83 kg,平均體質量(63.29±4.14)kg;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5.02±1.26)歲;TNM分期:Ⅲ期23例,Ⅳ期18期。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體質量43~84 kg,平均體質量(63.21±4.09)kg;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55.10±1.35)歲;TNM分期:Ⅲ期25例,Ⅳ期17期。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8年審(136)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晚期直腸癌診斷標準[4],且經病理診斷確診;患者及其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且配合本研究。(2)排除標準:存在精神及意識功能障礙;患者全身感染性及傳染性疾病;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異常。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鎮痛劑、利尿劑、抗感染、止吐類常規藥物治療。
1.3.1 對照組 行單純FOLFOX4化療方案,第1天靜脈滴注85 mg/m2注射用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103130);第1天靜脈滴注200 mg/m2注射用亞葉酸鈣(國藥準字H20113396);第2天靜脈滴注注射用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20051312),第1次滴注400 mg/m2,然后連續滴注22 h,劑量約為600 mg/m2。2周為一個治療周期。連續治療2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西妥昔單抗注射液(注冊證號S20171039)治療,首次劑量為400 mg/m2,維持劑量為250 mg/m2,1次/周,西妥昔單抗滴注完成1 h后,使用化療藥物。連續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采集患者晨起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患者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采用免疫化學發光法檢測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細胞免疫功能指標,包括自然殺傷細胞(NK)、CD3+、CD4+細胞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與處理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EGFR、VEGF、IGF-1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EGFR、VEGF、IGF-1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EGFR、VEGF、IGF-1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EGFR、VEGF、IGF-1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EGFR、VEGF、IGF-1水平比較( ±s)
時間 組別 n EGFR(mg/L) VEGF(ng/L) IGF-1(ng/L)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42 41 t P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42 41 t P 18.61±3.20 18.59±3.13 0.029 0.977 3.20±0.84 5.10±1.06 9.062<0.001 556.47±121.08 556.10±121.68 0.014 0.989 419.51±83.57 467.29±86.94 2.553 0.013 48.20±11.26 48.09±11.34 0.044 0.965 28.34±6.20 35.60±5.23 5.760<0.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NK、CD3+、CD4+細胞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個月后兩組NK細胞水平明顯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兩組CD3+、CD4+細胞水平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NK CD3+ CD4+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42 41 t P治療2個月后觀察組對照組42 41 t P 41.15±6.36 41.06±6.51 0.064 0.949 15.28±3.01*22.14±4.02*8.815<0.001 61.79±5.29 61.06±5.08 0.640 0.523 85.10±7.15*73.07±6.24*8.159<0.001 25.81±4.29 26.27±4.11 0.499 0.619 54.49±6.16*39.18±5.25*12.173<0.001
直腸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原因較為復雜,主要認為和不良作息習慣、飲食習慣、環境污染等有著密切關系[5~7]。晚期直腸癌的病死率較高,化療是治療該階段直腸癌的首選方式,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仍需尋求更為優質、高效的治療藥物輔助化療方案,以此來提升化療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期。
有研究顯示,EGFR、VEGF、IGF-1與直腸癌發展密切相關,其中VEGF是一種內皮細胞特異性因子,可有效促進新生血管形成,為惡性細胞提供增殖與分泌的通路及能量;IGF-1為是一種多功能細胞增殖調控因子,可有效促進惡性細胞繁殖;EGFR通過阻斷細胞內電信號的傳導,從而抑制機體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促進腫瘤細胞擴散。因此,臨床遏制EGFR、VEGF、IGF-1水平對控制疾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EGFR、VEGF、IGF-1及免疫功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表明晚期直腸癌患者采用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化療方案治療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FOLFOX4化療方案是以奧沙利鉑為基礎的常用化療方式,奧沙利鉑是第三代鉑類抗腫瘤藥物,進入機體后可作用于腫瘤細胞DNA,阻斷其復制過程,從而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同時,FOLFOX4化療方案中氟尿嘧啶與亞葉酸鈣聯合應用,可有效降低腫瘤細胞活性,抑制惡性腫瘤細胞增殖與分化的進程,具有一定治療效果[10~12]。西妥昔單抗進入機體后,可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尤其是對腫瘤微血管內皮細胞能發揮靶向治療作用。具體表現為西妥昔單抗能改變腫瘤細胞的細胞膜活性,最終可實現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目的,當腫瘤細胞無法產生新血管時就喪失了營養來源,進而阻止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和轉移[13~15]。且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化療方案可發揮藥物協同作用,能夠多靶點抑制腫瘤細胞信號的傳送與表達,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在晚期直腸癌患者實施西妥昔單抗聯合FOLFOX4化療方案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調控患者機體EGFR、VEGF、IGF-1水平,并提升免疫功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