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麗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醫院 登封452470)
急性腦出血(ACH)病因多樣,常認為高血壓小動脈硬化的血管破裂是其發病因素,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點[1~2]。ACH患者常表現為意識障礙、肢體偏癱等癥狀,若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致死率較高。現階段,臨床多以依達拉奉治療ACH,該藥屬自由基清除劑,脂溶性較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ACH病情復雜,進展較快,單一藥物使用療效欠佳,無法達到臨床所需。神經節苷脂屬復合型糖脂,具有減輕腦水腫、保護神經功能的功效[3~4],在ACH治療中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神經節苷脂聯合依達拉奉在ACH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探尋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ACH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5.59±2.36)歲;出血部位:基底節31例,頂葉15例,腦干4例;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57±0.25)kg/m2。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63±2.39)歲;出血部位:基底節32例,頂葉13例,腦干5例;體質量指數20~2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1±0.27)kg/m2。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神經病學》[5]中ACH有關標準;伴有肢體無力、頭暈等癥狀;入院至發病時間<72 h;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研究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本研究用藥過敏者;存有出血傾向者;嚴重癡呆者;傳染性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壓等基礎處理。對照組予以依達拉奉治療,將30 ml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10125)與100 ml 0.9%氯化鈉溶液混合,靜脈滴注,滴注時間≤30 min,2次/d。觀察組聯用神經節苷脂治療,將60 mg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國藥準字H20066833)溶解于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需連續用藥14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癥狀顯著改善,意識清楚;有效:癥狀有所好轉,意識恢復;無效:癥狀未轉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患者治療7 d、14 d后的神經功能,總分0~42分,神經功能與分數高低呈反比。(3)血液流變學指標:使用血黏度分析儀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的紅細胞壓積(HCT)、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發熱、面部潮紅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低切全血黏度、HCT、高切全血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低切全血黏度、HCT、高切全血黏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神經功能對比 觀察組治療7 d、14 d后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比( ±s)
高切全血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低切全血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HCT(%)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 P 11.89±2.65 11.92±2.69 0.056 0.955 9.35±1.75 7.31±1.23 6.744 0.000 55.88±7.65 55.96±7.73 0.052 0.959 45.62±5.42 40.32±4.85 5.153 0.000 6.79±1.12 6.83±1.15 0.176 0.861 5.67±0.95 4.16±0.67 9.185 0.000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對比(分, ±s)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對比(分,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7 d 治療14 d 對照組觀察組 t P 50 50 28.27±4.56 27.89±4.35 0.426 0.671 15.59±3.52 9.75±2.55 9.501 0.000 8.96±2.14 5.32±1.06 10.778 0.000
2.4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對照組出現發熱2例,面部潮紅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3/50);觀察組發熱3例,面部潮紅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00%(6/5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88,P=0.484)。
ACH屬嚴重腦血管疾病,多以言語不利、劇烈頭痛等為主要癥狀。腦出血部位的出血量增多會對周圍腦組織產生繼發性損傷,進而對神經功能造成嚴重損害[7]。因此,需在出血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保護主動神經細胞,降低病死率。
依達拉奉作為強效抗氧化劑,進入患者機體后,通過清除腦組織內由缺血、缺氧引發的氧自由基,降低其對腦出血周圍細胞的損傷,緩解臨床癥狀。同時,依達拉奉還能夠阻斷大腦神經元的損害,有效消除腦水腫,保護腦神經[8]。然而單一藥物難以及時控制病情,因此尋求更為科學有效的用藥手段成為研究熱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HCT、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神經節苷脂聯合依達拉奉能夠有效減輕ACH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當出血發生時,ACH患者腦部血液循環阻塞,促使紅細胞聚集與血漿黏度提升,進而減緩血液流動速度,且脂肪易沉積于血管內壁,加劇血管內壁狹窄等狀況,進一步加重神經損傷。神經節苷脂作為復合型糖脂,其內包含的唾液酸多存在哺乳動物神經元細胞膜中,具有提高神經生長因子活性、保護神經的功效。同時,神經節苷脂可通過激活Na+-K+-ATP酶活性,促使ATP合成增多,進而維持細胞膜、線粒體膜穩定,調節血液流變學,使得腦血流量增加,促進腦部血液循環[9~10]。此外,神經節苷脂能夠恢復細胞膜上酶的活性,減輕興奮性氨基酸神經毒性,改善受損神經元能量代謝,增強內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活性,進而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神經節苷脂與依達拉奉聯用協同增效,可最大程度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在ACH患者中采用神經節苷脂聯合依達拉奉效果顯著,能夠降低神經損傷,改善血液流變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