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偉
(1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 洛陽471000;2河南省骨科醫(yī)院 洛陽471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一種危害較大的頸椎疾病,患病后會對脊髓產生壓迫及刺激,進而引起髓性感覺、運動與反射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常見手段,雖然能夠有效去除脊髓前方的壓迫物,但同時會影響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影響患者術后恢復[2]。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作為一種新型手術方法,具有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無需對椎體進行切除即可解除突出椎間盤對脊髓的壓迫,有利于維持脊柱的穩(wěn)定性[3]。本研究旨在探討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對老年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及疼痛程度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脊髓型頸椎病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案的不同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2.31±4.36)歲;病程3~24個月,平均病程(10.68±3.24)個月。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2.28±4.34)歲;病程4~24個月,平均病程(10.71±3.26)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2)年齡≥65歲;(3)符合手術指征;(4)知曉本研究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1)有頸椎相關手術史;(2)合并凝血功能障礙;(3)合并全身感染、嚴重臟器衰竭、惡性腫瘤;(4)合并胸腰椎退變性疾病。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給予全身麻醉,選擇頸前部右側作手術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及組織,暴露椎體后尋找病變部位,將椎體釘置入病變椎體臨近椎體內,利用撐開器撐開、固定,切除病變椎體部位鄰近椎間盤組織、椎體軟骨板、病變椎體后側部分、上下椎體骨贅及剩余的椎間盤組織,擴椎張管前壁,暴露硬膜囊及神經根,并切除后縱韌帶,將切除的骨組織咬成碎塊后置于短楔形的鈦網中備用,取出撐開器,固定肽板及病變椎體,利用C型臂X射線系統(tǒng)透視確定鋼板及螺釘位置,確認無誤后縫合切口,術畢。
1.3.2 觀察組 實施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以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的順序切開患者頸前部右側組織,暴露椎間盤前部,找出病變部位,將椎體釘置入病變部位臨近椎體處,再利用C型臂X光機將椎體釘置入下位椎體,撐開周圍組織后切除病變椎間盤,通過撐開器將椎間隙撐開并鎖定,切除椎體后緣骨贅,判斷縱韌帶突入椎管的程度,輕者不予處理,重者將增生肥厚部分切除并減壓,通過刮勺對軟骨終板進行處理后,置入椎間融合器。鄰近椎間隙減壓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對每個椎體螺釘進行固定,并通過C型臂X射線系統(tǒng)透視進行確認,再設置引流管,縫合切口,術畢。
1.4 觀察指標 (1)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采用C型臂X光機對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進行檢測,包括C2~C7Cobb角、C2~C7矢狀位軸向距離(SVA)、T1傾斜角。(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術前及術后6個月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描述,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比較 兩組術前C2~C7Cobb角、C2~C7SVA、T1傾斜角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與術前相比,兩組術后6個月C2~C7Cobb角明顯擴大,C2~C7SVA、T1傾斜角明顯縮?。≒<0.05);與對照組術后6個月相比,觀察組術后6個月C2~C7Cobb角更大,C2~C7SVA、T1傾斜角更?。≒<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比較( ±s)

表1 兩組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比較( ±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T1傾斜角(°)術前 術后6個月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2~C7 Cobb角(°)術前 術后6個月C2~C7 SVA(mm)術前 術后6個月43 43 t P 17.15±4.32 17.07±4.28 0.086 0.932 29.63±5.31*25.11±4.22*4.370 0.000 20.12±4.57 20.21±4.59 0.091 0.928 11.08±3.32*15.77±3.48*6.394 0.000 30.26±5.61 30.31±5.65 0.041 0.967 25.30±3.48*28.15±4.04*3.505 0.001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術前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與術前相比,兩組術后6個月VAS評分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術后6個月相比,觀察組術后6個月VAS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3 43 25.474 16.890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6個月 t P 6.13±1.22 6.15±1.23 0.076 0.940 1.24±0.31 2.69±0.54 15.271 0.000
脊髓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椎骨等發(fā)生退行性病變而引起病理性增生改變的一種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壓迫脊髓,出現肢體乏力、麻木等癥狀,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進行積極治療,防止病情惡化[4]。
椎體次全切除減壓融合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常見手段之一,可在良好的視野下進行充分減壓,并將椎體后緣的致壓物徹底清除,以達到去除病因的目的,同時能夠促進植骨融合率的提高[5]。但該手術切除的組織較多,會破壞鄰近椎體的前、中柱,導致固定鈦板的穩(wěn)定性下降,影響頸椎生理弧度,甚至出現頸椎畸形。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無須對椎體進行切除,手術創(chuàng)傷相對較小,且術中在刮除骨贅時所造成的出血量較少,能夠利用明膠海綿進行有效止血,避免大出血發(fā)生[6]。此外,將椎間融合器植入后,能夠使病變椎間隙得到一定擴張,進而使椎間高度增加,為椎管內組織提供更大的恢復空間,有利于促進頸椎生理曲度及神經脊髓功能的恢復[7]。
C2~C7Cobb角是反映頸椎曲線的重要指標,角度較小則說明頸部肌肉緊張,存在痙攣發(fā)生的可能,并引起脊髓壓迫癥狀的發(fā)生。C2~C7SVA是衡量頸椎矢狀位平衡的重要標志,當其數值偏大時則存在頸椎前傾的風險,會使頸肩部出現疼痛癥狀,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T1傾斜角可對脊柱總體矢狀位平衡進行有效評估,并隨C2~C7SVA值的增大而增大[8]。本研究中,兩組術后6個月C2~C7Cobb角明顯擴大,C2~C7SVA、T1傾斜角明顯縮小,觀察組C2~C7Cobb角較對照組更大,C2~C7SVA、T1傾斜角較對照組更小,說明在改善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方面,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的應用效果更好。此外,本研究兩組術后6個月VAS評分明顯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體現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在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方面的優(yōu)越性。究其原因,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能夠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縮小暴露范圍,加快手術完成,有利于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減少疼痛因子及炎癥介質分泌,促進傷口愈合,從而降低疼痛程度。綜上所述,老年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接受頸椎前路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術治療,能夠改善頸椎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緩解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