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奇 寧美 趙廣俊
(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 漯河462000)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一般是受強大外力沖擊,導致四肢長管狀骨骨折。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四肢骨折發病率也逐漸增加[1]。四肢骨折患者局部腫脹、疼痛及畸形比較明顯,且針對四肢骨折患者而言,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與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是臨床常用的手術術式。手術治療重點在于有效緩解患肢腫脹、減弱疼痛感、加速患肢后期活動功能的恢復[2]。目前,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臨床研究較多,但針對新型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國內外報道不多。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對復雜四肢骨折患者術中失血量及肢體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復雜四肢骨折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70例。觀察組女32例,男38例;年齡25~75歲,平均(60.24±3.24)歲;病程1~6 d,平均(3.23±1.50)d;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0例,股骨頸骨折15例,鎖骨遠端骨折20例。對照組女30例,男40例;年齡23~78歲,平均(61.03±3.26)歲;病程1~5 d,平均(3.50±1.33)d;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1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0例,股骨頸骨折15例,鎖骨遠端骨折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3]中四肢骨折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與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指征;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中重度骨質疏松;手術耐受力不佳;有開放性或多發性骨折病史;凝血功能異常。
1.3 治療方法 兩組行全麻或神經阻滯麻醉處理,手術期內使患者保持仰臥位。以骨折部位為中心點選取合適范圍切開,暴露骨折處,分離至骨膜位置,將血腫及嵌入骨折斷端間軟組織清理干凈,最大程度地降低對骨膜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害。對照組進行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將骨折兩端軟組織剝離,骨折復位后,在骨干外側施加加壓鋼板,取骨鉗予以固定。電鉆經由導鉆鉆孔,在骨折遠近端置入3~4枚螺釘,擰緊后進行加壓固定。觀察組應用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進行間接復位處理,無需對骨折軟組織端進行剝離,引導維持骨干軸線,在骨干外側處放置已組裝完成的橋接組合式固定系統,并在骨折處兩邊距離2 cm處骨干上鉆孔并放置1枚螺釘,骨折近端螺釘擰緊并鎖死,用撐開器撐開,利用遠端連接塊與連接棒間的滑動作用對骨折起到間接復位的作用,成功后擰緊鎖死遠端螺釘,在骨折遠端近端各打入3~4枚螺釘;合并楔形骨折塊者,于連接棒上置入掛鉤型連接塊,打入單皮質螺釘,使骨折塊位置固定。兩組均于術后2個月進行X線復查,骨痂生長良好后進行運動康復功能及力量鍛煉。
1.4 觀察指標 (1)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分別于術后2個月參考Johner-Wruh評價標準評估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骨折端全部愈合,骨折線完全消失,骨折癥狀完全消失,周圍關節活動正常并可以對抗力量,疼痛消失,沒有成角畸形,旋轉<5°,縮短<5 mm,未見并發癥為恢復優異;骨折端對位對線滿意,骨折線基本消失,骨折癥狀基本消失,周圍關節活動恢復正常的75%,對抗力量輕微受限,偶有疼痛感,具有生物成角畸形為<5°,旋轉5°~10°,縮短5~10 mm,無相應并發癥發生為恢復良好;骨折能愈合,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的50%~75%,對抗力量受限,中度疼痛,成角畸形10°~20°,縮短10~20 mm,旋轉10°~20°,可有感染并發癥為恢復中等;骨折不相連,關節活動未達正常的50%,無法對抗力量,疼痛嚴重,成角畸形與旋轉>20°,縮短>20 mm,產生感染及神經血管傷等并發癥為恢復較差。優良率=(恢復優異例數+恢復良好例數)/總例數×100%。(2)失血量:比較兩組手術期間出血量。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2個月,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術中失血量比較 觀察組術中失血量為(360.33±17.52)ml,低于對照組的(410.33±13.57)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877,P=0.000)。
臨床針對四肢骨折患者主要采取切開復位內固定、石膏外固定或手法復位小夾板手術治療方案[4~5]。針對復雜四肢骨折患者而言,內固定術抗旋轉及防松脫優勢較為明顯,能較好地將骨折端進行固定,且內固定操作的創傷性較小、手術期間出血量少、術后骨折愈合率高,廣泛用于復雜性四肢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6]。
本研究在復雜四肢骨折患者中實施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以及橋接組合式內固定,其中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以是一種釘板一體化的內固定支架,但實施該手術治療要對骨折四周軟組織進行剝離處理,易損害局部血供系統,導致肢體出現血液供應不足,不利于靜脈回流,肢體腫脹及疼痛感加劇且長時間不消除,如果后期處理方式不及時、不科學,極易造成傷口感染,甚至會導致關節僵硬、粘連等并發癥[7]。有研究顯示,骨折愈合進程緩慢,骨折端遷延難愈會使得患肢承受強烈應力,造成新生骨痂持續生長又被持續損壞,延長骨折愈合時間,影響患肢關節功能的恢復,不利于改善預后[8]。同時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中螺釘固定,方向不能變化,螺釘使用靈活性大大減弱,且加大了螺釘進入臨近關節內的風險。相比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而言,橋接組合式內固定是新型內固定裝置,是一種生物學內固定系統,將釘棒塊與鎖定結構進行組合,生物力學與生物學效應都良好,同時實施該固定術骨膜不需被剝離,也能大大減少對骨生長環境的破壞力,多棒及轉向置釘具有三維固定模式的優勢,抗拔出強度被大大增強[9]。另外,自身全鎖定支架結構與骨折部位接觸是非金屬性,防止及出現點解排異反應,降低局部血供破壞力,加速骨痂生長進程,且橋接組合式內固定操作靈活,自身有自動服帖、撐開、加壓及旋轉調節等功能,利于實施者回避原有接骨板進行手術操作,減少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創傷性,對患者圍術期出血及愈合時間指標有很好的改善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個月,觀察組肢體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失血量明顯降低,表明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相較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而言,能更好地促進復雜四肢骨折患者肩關節及膝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中失血量。
綜上所述,將橋接組合式內固定術應用于復雜四肢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效果較好,能明顯減少術中失血量,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