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麗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 商丘476100)
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可導致子宮下段血管過度擴張,子宮正常形態和收縮功能喪失,是產婦產后出血的重要原因,有較高的子宮切除率,對母嬰生命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如何在術中快速、有效止血是手術的關鍵。現階段,臨床對于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止血方式較多,但尚無統一標準,其中以縫合法較為常用[2]。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是臨床以往常用的縫合方式,可獲得一定效果,但并不十分滿意[3]。而作為螺旋式縫合改良術式,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可在螺旋式縫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臨床止血效果[4],但目前相關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采用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不良母嬰結局及產褥感染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8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29.28±2.14)歲;孕周29~39周,平均孕周(35.97±2.11)周。對照組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29.25±2.13)歲;孕周30~40周,平均孕周(36.04±2.13)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具有手術指征。(2)排除標準: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免疫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胎兒娩出后,牽拉子宮底部至腹腔外,對宮腔內側面縫合,清除胎盤組織,對子宮下段宮腔內側面連續快速縮窄縫合,上緣超過出血點1 cm,下緣至宮頸內口平面。
1.3.2 觀察組 胎兒娩出后,將子宮提出至盆腔外,自前向后捆綁止血點在子宮切口下方,將子宮血供阻斷,并將剝離胎盤完整,于宮體肌注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橫向連續螺旋縫合從宮頸內口下方1 cm處黏膜向肌層,子宮下段宮腔內側面分為4個區域,從出血最多的部位開始,將各部位黏膜面向漿膜面,從上到下縫合線連續縮窄縫合,距胎盤上緣剝離面1 cm,根據出血部位縫合1~4個區域,無明顯出血后,去除止血帶。
1.4 評價指標 (1)臨床指標:比較兩組產后24 h出血量、住院時間、惡露持續時間、術中出血量、月經恢復時間及手術時間。(2)比較兩組止血有效率,有效標準:生命體征平穩,陰道出血量<50 ml/h,尿量正常。(3)比較兩組不良母嬰結局(子宮切除、新生兒窒息、子宮破裂、新生兒死亡)及產褥感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全部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產后24 h出血量、手術時間、月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惡露持續時間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s)
?
2.2 兩組止血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止血有效39例,止血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止血有效32例,止血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止血有效率較對照組高(χ2=4.507,P=0.034)。
2.3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產褥感染比較 觀察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產褥感染發生率略比對照組低,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產褥感染比較[例(%)]
在妊娠過程中,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因胎盤生長、子宮下段外觀異常、血管增生、子宮動脈解剖結構異常,在胎盤剝離后易出現難以控制的產后出血[5]。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剖宮產,其他因素包括吸煙史、子宮手術史、產婦年齡增加、多胎等[6]。但剖宮產又為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產婦的常用分娩方式,在術中需采用措施進行止血,其中子宮動脈結扎、B-Lynch縫合等均是臨床常用的止血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7]。因此尋找更適合于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的止血方式十分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月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產后24 h出血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惡露持續時間均較對照組低,止血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母嬰結局發生率、產褥感染發生率略比對照組低,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利于產后恢復,且母嬰結局良好。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操作較為簡單,直接在宮腔內對出血區域進行縫合,不會對子宮頸形態造成影響,利于恢復宮腔解剖形態,且直接縫合出血區域,不會對子宮動脈結扎位置造成影響[8]。但縫合子宮下段前壁厚度較薄產婦時,易穿透膀胱黏膜,對膀胱造成損傷,不利于產婦術后恢復,同時影響止血效果。作為子宮下段螺旋式縫合術的改良術式,改良式子宮下段縫合術可對產婦子宮頸及子宮下段縫合,維持其解剖結構,有效減少術中及產后出血,利于產婦術后康復,有效改善母嬰結局,進而減少產褥感染發生。同時,術中僅使用常規器械,操作相對簡單,可在基層醫院開展。但考慮到前置胎盤和植入胎盤患者失血較多,病情較復雜,且可能累及膀胱,手術應盡可能由有經驗的醫生在有輸血和搶救條件的醫院進行[9~10]。鑒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可能會影響本研究結果,后期應延長隨訪時間,大樣本,進一步分析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的效果。
綜上所述,改良式子宮下段縮窄縫合術對前置胎盤合并胎盤植入患者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利于產后恢復,且母嬰結局良好,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