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霞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平頂山467000)
小兒腹股溝斜疝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其發病機制與胎兒期發育缺陷所致的鞘狀突未閉合,致使腹腔臟器組織經未閉合鞘狀突進入腹股溝管有關[1~2]。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時可選擇開放式高位結扎手術,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癥狀和體征,但該手術方式耗時長、操作復雜,并發癥及復發率較高,不利于患兒術后恢復[3]。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易恢復等特點,將其應用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治療中,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兒術后恢復。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術治療腹股溝斜疝,探究其對患兒術中出血量及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將2017年7月~2018年7月醫院收治的腹股溝斜疝男性患兒納入研究,共11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5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左側疝19例,右側疝26例,雙側疝10例;年齡1.5~12.0歲,平均年齡(7.34±1.26)歲。觀察組左側疝18例,右側疝29例,雙側疝8例;年齡1.5~12.0歲,平均年齡(7.31±1.3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屬均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書。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均經B超檢查確診為腹股溝斜疝;無下腹部手術史;符合腹腔鏡手術適應證。(2)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心腎功能障礙者;依從性較差者。
1.3 手術方法 兩組患兒術前均禁食6 h,并于術前排空膀胱,進入手術室后行心電監護。觀察組患兒采用經臍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術治療,全身麻醉,取頭低足高仰臥位,進行常規消毒后,鋪無菌巾,于臍部作1 cm左右的切口,將氣腹針刺入腹部,并注入CO2,維持腹壓在9~10 mm Hg,置入腹腔鏡,探查雙側內環口疝位置、形態及輸精管、精索血管的走向。在內環口頂部體表投影處作1~2 mm切口,用穿刺針夾帶雙線經切口穿入內環頂部、下部至腹膜外(需避開動脈血管、輸精管等重要部位),雙線置入腹腔內后,退出穿刺針;并將穿刺針夾帶單線經同一穿刺孔置入腹腔,完成外半環繞并于第一針交匯處穿出,確保單線置入雙線環內,退出穿刺針,并將雙線拉出帶出單線,排盡陰囊及腹股溝內氣體,將線打結后埋于患兒皮下。對照組采用常規雙孔腹腔鏡手術治療,同樣采取全身麻醉、頭低足高仰臥位,于臍部左側2~3 cm處作5~8 mm的手術切口,置入5 mm套管,使用操作鉗輔助穿刺針進行內環口結扎縫合。
1.4 評價指標 (1)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各指標情況。(2)并發癥: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出現陰囊腫脹、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腹膜后血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3)復發情況:采用隨訪形式,比較兩組患兒術后1年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手術指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復發率)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兒術中出血量相比對照組低,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圍術期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患兒圍術期指標對比( ±s)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55 55 t P 5.19±3.08 2.14±1.52 6.586 0.000 1.21±0.42 0.80±0.31 5.825 0.000 16.26±6.81 10.62±3.79 5.367 0.000 3.56±1.22 2.06±1.23 6.550 0.000
2.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患兒復發率對比 觀察組復發率為1.82%(1/55),略低于對照組的7.27%(4/5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38,P=0.170)。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外科常見病。據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內伴有腹膜鞘狀突尚有閉合自愈的可能性,但超過1歲自愈率極低,且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因此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4]。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在操作過程中需逐一對疝囊外組織進行解剖,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手術時間,且逐一解剖疝囊外組織易損壞精索、周圍血管及神經等生理結構,增加機體組織損傷程度,繼而引起術后并發癥和病情復發[5]。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腹腔鏡的出現,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多治療方法。腹腔鏡技術在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效果,具有創傷小、易操作、可發現隱匿疝等優點[6]。
常規腹腔鏡高位結扎術,即兩孔或三孔操作法,應用廣泛,手術成功率也較高。但臨床實踐表明,該手術操作復雜,需在患兒腹部切取兩孔或三孔置入設備,同時需要助手扶持腹腔鏡配合操作鉗進行操作,不僅增加了手術時長,還增加了醫院資源消耗[7]。近年來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術的出現,使微創理念更進一步提升,相較雙孔或三孔法,單孔法優點在于操作難度降低、更加靈活方便[8]。只需于腹部取一孔,并且手術醫師可以一手扶鏡,一手操作,根據術中實際需要靈活調整鏡頭方向,且不需要使用操作鉗和額外助手幫忙,節省時間與人力,同時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腹膜后血腫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治療效果[9]。本研究分別采用雙孔法與單孔法治療腹股溝斜疝,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較低,切口長度、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兩組復發率比較無明顯差異,表明采取單孔操作腹腔鏡高位結扎術可以減小手術切口長度,降低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長,避免術后感染,同時縮減住院時間,不僅可以減輕患兒家庭負擔,還可節約醫院資源;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為1.82%,可見單孔手術有較高的安全性。但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高位結扎術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在手術過程中應規范操作,注意以下事項:(1)進行穿刺操作時,為避免穿刺多余組織,應盡可能撫平腹膜,同時縫線時應于內環口完整繞1周,保證針點密度,防止縫合不全,并避免損傷血管、輸精管;(2)結扎前一定要排盡陰囊及腹股溝內的氣體,防止術后積氣;(3)為避免留下小疝囊,應確保疝囊高位結扎;(4)針對較大的疝囊,采取疝囊高位結扎的同時通過臍內的側壁覆蓋于內環口,可以分散腹腔壓力,減少術后復發情況[10]。
綜上所述,單孔免操作鉗腹腔鏡手術對治療腹股溝斜疝臨床效果更佳,可以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預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