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青 薛玉龍
(河南省洛陽東方醫院普通外科 洛陽471003)
闌尾炎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闌尾管腔阻塞或細菌性感染而引發,屬于臨床常見急腹癥,好發于男性,常見于青壯年,臨床主要表現為轉移性腹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對于闌尾炎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如傳統開腹能夠及時切除闌尾,清除患者腹腔感染,但術后并發癥較多,對患者術后恢復影響較大。而腹腔鏡闌尾炎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屬于微創手術,對術后恢復速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改善明顯,被逐步推廣應用于臨床治療單純性及復雜性闌尾炎疾病[2~3]。腹腔鏡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殘端的方法主要有荷包縫合法、直接夾閉法。本研究分析兩種不同闌尾炎殘端處理方法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取前瞻性研究選擇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洛陽東方醫院普外科手術治療的80例闌尾炎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病程4~11 h,平均(7.50±1.07)h;年齡24~57歲,平均(40.50±5.48)歲;臨床分型:慢性闌尾炎12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4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4例。實驗組男28例,女12例;病程5~12 h,平均(7.80±1.35)h;年齡26~58歲,平均(42.30±5.14)歲;臨床分型:慢性闌尾炎11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6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9版)》中闌尾炎相關診斷標準;初次發病;確診前未接受相關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反復保守治療無效的慢性闌尾炎患者;合并闌尾穿孔、腸穿孔、解剖結構變異、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全麻,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建立氣腹后分別做相關闌尾切除操作孔,放入腔鏡鏡頭(國械注進20163061348)后,探查腹腔內闌尾情況,觀察有無穿孔及變異,隨后先游離闌尾根部系膜,分開結扎系膜后,游離闌尾根部。對照組采用荷包縫合法進行包埋處理闌尾殘端,用慕絲線在距患者盲腸壁0.5 cm闌尾根部位置處縫扎闌尾,在縫扎位置間隔處剪斷闌尾,然后對闌尾殘端口用電凝棒電凝,在闌尾殘端周圍的盲腸壁進行荷包縫合,最后收緊縫線,對闌尾殘端進行包埋處理,隨后觀察腸壁有無出血,最后沖洗腹腔,手術結束。實驗組對闌尾殘端用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進行直接夾閉,在盲腸壁上闌尾根部使用高分子結扎釘或鈦夾直接夾閉,隨后在夾閉間隔處剪斷闌尾,再對闌尾根部斷端黏膜進行電凝,探查無出血后,沖洗腹腔,手術結束。兩組根據術中情況決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比較兩組術后腹痛、發熱、再次手術、下腹不適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住院時間(d)對照組實驗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d)40 40 tP 83.19±9.69 61.16±4.63 12.974<0.001 83.38±11.04 47.29±5.09 18.776<0.001 3.10±1.16 1.40±0.36 8.852 <0.001 4.30±1.18 3.80±1.15 1.919 0.058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屬于臨床較為常用的治療闌尾炎術式,通過切除闌尾,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不同切除方式和闌尾殘端處理方法,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一定影響[4]。
傳統的開放闌尾切除手術方法對機體損傷較為明顯,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有明顯優越性,在使用腹腔鏡行腹腔探查時可以清楚觀察闌尾周圍及回盲部的一般情況,能夠及時準確評估患者病灶情況,術中調整手術方案,安全性較高;同時腹腔鏡利用可縮放探頭術野更好,利于術中操作,降低誤操作,減少患者機體損傷及并發癥發生風險[5~6]。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手術時間、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機體損傷,利于術后恢復。原因為采用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直接夾閉法處理闌尾殘端,可直接減少手術時間,降低對盲腸壁的損傷程度,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可早期進行飲食,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從而促進患者身體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安全性較高。其原因在于,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屬于現代生物功能技術產物,機體不會對其出現排異反應,同時還可在機體內被分級吸收,并隨代謝排出體外,對于患者機體影響較小。同時可吸收夾與可吸收線具有相似特性,具有水化膨脹的作用,當夾閉水腫組織時,水腫消退后,可吸收夾外層膨脹,內圍變小,從而強化其效果,避免脫落,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同時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術中通過及時夾閉闌尾根部,避免闌尾內容物溢出污染腹腔,降低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的發生風險[7~8]。而荷包縫合法也可較好地縫合闌尾根部,但對于闌尾根部超過1 cm及盲腸壁嚴重水腫時,無法有效處理,過大荷包將闌尾殘端包埋后會影響盲瓣功能。同時盲腸壁嚴重水腫,在包埋與縫合過程中,可能導致盲腸撕裂,增加腸瘺風險。由此可見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安全性更高,利于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同時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可以更好地分離結扎闌尾根部,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結扎效果牢固更佳牢固,將闌尾與腸管分開,防止在電凝過程中損傷腸管及腸壁,引發出血及腸瘺,從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9~10]。因此臨床可優先選擇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對闌尾殘端進行處理,以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的闌尾殘端采用可吸收夾或高分子結扎釘直接夾閉處理方法,可縮短術中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腸道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風險,臨床可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