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本土資源引進幼兒園教育,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增進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讓幼兒體驗和感受家鄉文化,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礎。但目前的幼兒美術活動受傳統教育思想約束較大,主要是利用常規的水彩筆、紙張等進行美術創作,無法給幼兒提供一個發揮自我想象力、創造力的空間。教師應當利用本土資源,為幼兒的美術活動搭建良好的平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和物品等制作各種工藝裝飾品、玩具進行創作,教師要帶領幼兒體驗獨立思考、自主創造的樂趣,使幼兒提升美術活動的興趣,樂意親近自然,走進生活。
藝術不是說教,藝術是欣賞、感受、想象與創造。教師應經常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接受大自然的熏陶,聆聽歷史故事、家鄉名人事跡,體驗家鄉文化的燦爛,感悟家鄉風景與人文歷史之美的感悟,拓展美術視野,并與之交流和討論對美的感受,為創作活動奠定基礎。
吉林長白山被譽為“千年積雪萬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長白山風光旖旎、鐘靈毓秀,擁有“圣水、神山、仙果、奇林”等盛譽,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滿族的發祥地,當地人稱其“圣地”。長白山在《山海經》里被稱為不咸山,以小天池、天池和十六峰為代表,分為西坡、北坡、南坡三大區域。西坡主要有梯子河、錦江瀑布、玉漿泉、錦江溫泉、松樺戀、王池、高山花園、鴛鴦池、喘氣坡、老虎背、長白臥佛;北坡主要有闥門、方正石、冰水泉浮石林、白云峰、天女浴躬池、乘槎河、牛郎渡、長白山U型谷、長白山怪坡、美人松、黑風口、地下森林、補天石;南坡主要有虎跳峽瀑布、綠苔石龜、天池神龜、火山熔巖峽谷、關門砬子、長白石林、南麓高山花園、鴨綠江大峽谷、炭化木遺址。教師可以一方面和幼兒、家長一起搜集長白山人文景觀和自然環境的圖片、影像等資料,并帶領幼兒一同構想心中的長白山,共同欣賞感受“魅力長白山”;另一方面,教師應當提醒家長利用空閑時間帶孩子感受家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和諧美,感受家鄉名勝古跡風韻,并借助寫生、攝影獲得不同的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大膽創造,運用攝影、線描、剪貼、拓印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把自己看到的、感知的事物表現出來,鼓勵幼兒用一張張構思獨特的畫表現家鄉的美麗風景。伴著豐收的喜悅,沐著和煦的風,教師可以帶幼兒去郊游、踏青,在田野上、湛藍的天空下、碩果累累的果園里發現美,引導幼兒體驗美,放飛想象的翅膀。郊游回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把采集到的鮮花、小草、樹葉進行大膽創作,加深孩子對美的感受。
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大自然的同時也要培養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感受生活的美好,啟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教師需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水平和認知水平,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合理、科學的應用,促進不同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我的包”美術活動,教導幼兒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如家里的舊衣服等,材料包括絲、紗、純棉、粗布、牛仔、滌綸等,配合衣服原有的造型,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書包、斜挎包、手提包。老師可以指引幼兒直接剪掉牛仔褲腿,把剪去褲腿的位置縫好,然后在褲腰位置縫上書包帶和拉鏈,制成一個小書包。教師還可以指導幼兒用紗、絲等制作裝飾物,為書包增添色彩之美,引導幼兒扎出各式各樣的花朵作為書包的裝飾。教師通過指導幼兒制作各式各樣的包,不僅能使幼兒懂得廢物利用,而且豐富了幼兒的藝術生活,培養幼兒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積淀,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頗具生活氣息、風格多樣的民俗風情。如每年正月的舞龍、舞獅、船燈、拜年活動,這些都是孩子們進行美術創作的好題材。幼兒美術教學要想發揮本土資源優勢,可以通過將民間風俗故事與美術教學相結合,通過講述當地的風俗與民間故事來提高孩子們的注意力,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通過不同的風俗與故事來感受美術要求與主題以及教師所要傳達的思想,調動其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教師應當注意所面對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教師所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法無法適用,幼兒接觸最多的就是簡易的童話故事和動作表達,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講述傳統民間故事,于潛移默化中在幼兒的心底埋下美、熱愛家鄉的種子。這樣也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為幼兒學習美術提供豐富的“情境”,使幼兒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樣既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可以使幼兒從地方民俗文化活動豐富而深厚的內涵中感悟美與藝術。教師與家長可以帶幼兒走訪文廣新局,挖掘篩選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優秀健康的民俗風情資料,將這些資料作為美術素材。同時提倡家長帶孩子走進社區、深入農村,和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一起參加慶典活動,多角度、多形式接受本土文化藝術的熏陶,同時引導幼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對傳統文化、民間故事提出問題。最有效的藝術積累莫過于對身邊“美”的人和物的挖掘與表現,幼兒有了切身體會,藝術創作起來也就有“形象”可表現,創作時心里就有了較豐富的形象儲備,孩子的美術素養也由此積累升華。
教師進行美術教學時必須意識到實物指導的重要性。一方面3~6歲的幼兒很難想象物品在畫紙上的成型模樣,抽象思維較差。另一方面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美術繪畫能力,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進行科學系統的教育與引導。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幼兒的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一類孩子只學會簡易的美術繪畫能力即可,對于這類孩子,教師可以讓孩子自我發展,讓其自由發揮想象空間,可以較為抽象地進行繪畫。而另一類孩子想更深入地發展繪畫能力或者對繪畫充滿興趣,教師就應當結合本土資源讓幼兒進行系統地繪畫。例如帶幼兒參觀植物園,觀看繪畫影像,參觀美術展,在課堂上展示更多帶有本土特色的照片與物品。無論哪一類幼兒的美術教學都離不開實物教學。
最典型的實物教學是寫生,美術教學離不開寫生。幼兒對于本地事物較為熟悉,教師可以選擇當地一些較為出名的景觀為學生進行實物展示,讓幼兒通過觀察實物進行繪畫。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也可以加入一定的手工,例如教師可以教幼兒畫簡易的房子或者家具及蝴蝶、蜻蜓等,同時通過帶領幼兒學習染色、折紙來培養幼兒的美感、動手能力,既可以在染色中感受實物的色感,又可以感受手工的樂趣。

幼兒天生享受體驗的過程,熱愛新鮮事物。教師需引導幼兒對身邊的材料進行歸類、觀察,利用廢舊物品傳達美術之靈魂,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再創作。教師可以以某一具體生活材料為例,向幼兒說明不同的材料可以制作同一種物品,同一材料也可以制作不同的物品,不同的材料還可以和諧搭配,以此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美感,發揮創意制作不同的美術作品。教師還應當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的點滴出發,舉一反三,從點到面,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充分利用生活實物大膽想象,發揮跳躍性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教師此時應適當更正和點撥幼兒,啟發幼兒創作出更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引導幼兒在充分利用生活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想象與創造。
以往幼兒的美術活動比較單一。在學前教育普遍發展的情況下,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園及幼兒實際情況,探索將身邊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融入幼兒園美術活動,引導孩子在大自然中、在社會生活中有效開放地學習,讓幼兒在感知家鄉美的基礎上進行自由想象、創造性地表現美,從而豐富幼兒的視覺與知覺。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正儀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