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圓圓

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烏申斯基曾這樣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感受周圍的事物”,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幼兒教育中,給幼兒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將成為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優化教育手段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能把各種教育因素與教師的教、幼兒的學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最優組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那么,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是如何有效運用的呢?
本文從五個方面展開,談一談多媒體這一新型教育手段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起到了哪些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重要動力。多媒體技術能使教學信息形式多樣化,綜合運用形、聲、色、光的效能,創設趣味盎然的情境,設計引人入勝的情節,再現生活景物,把靜態知識動態化、抽象知識形象化,營造輕松自然的學習氛圍,使幼兒集中注意力,輕松、愉快、自然、主動地學習。
例如在大班社會活動“我的一天”中,教師如果使用傳統的圖片,可能畫面不夠形象、清晰。這時就能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了。教師與幼兒一起利用課件完整再現了一位大班幼兒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一整天的活動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動畫、視頻、照片等生動直觀的畫面,引起大班幼兒的強烈共鳴,并能結合實際生活經驗,以問題為導向,在小組間合作分析、討論、匯總的過程中,給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分類、安排時間,使整個活動生動有趣。
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對于抽象的知識或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借助多媒體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利用圖、文等方式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內容,把認識的對象由抽象變為具體,把原來較為生疏、難以理解的教學知識變為生動形象、具體可觀的事物,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化,從而使幼兒了解事物的發展變化和規律。
例如大班語言活動中的歌曲《小胖小》,這是一首傳統味十足的兒歌,句式整齊,結構靈活,讀起來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美,同時將藝術性、教育性、民俗性融為一體。這首由七幅圖片、十四句短句組成的兒歌,它的重點很明顯,就是學習兒歌。而難點則落在感知聯珠上。那什么是聯珠呢?上句的結尾和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詞,這樣的接龍方法叫聯珠。問題是如何才能讓幼兒在學習兒歌、理解兒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來感知聯珠呢?這個環節一直都過渡得不是很理想,大部分幼兒能感受到但是表達不出來,所反饋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門。因此,針對課件,教師將兒歌圖譜調整成了階梯狀,并根據節奏的快慢,圖譜會出現“閃爍”的效果。幼兒們一下子就能發現了,“哦!有的詞語出現了兩次”“上面的水餃和下面的水餃是一樣的”,然后再請幼兒找一找兒歌中還有什么地方也用到了聯珠。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都能很順利地找到,整個環節舒服、流暢,一氣呵成。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輕松解決了幼兒“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大難題。
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縮短教學時間,教師依據教學需要,可以對畫面、聲音進行主動調控,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從而使看不清、看不到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大大增強了課堂的表現力,充分發揮了幼兒多種感官的協調作用,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中班美術活動“捉迷藏的魚”中,幼兒可以先通過欣賞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視頻來開闊眼界,擴展知識面。根據自己日常的生活經驗來總結歸納魚的外形特征,為之后的操作做鋪墊。美術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是在技能的示范上。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示范只能面向部分幼兒,而被遮住視線的幼兒不能及時學習到該技能,教師經常需要分組示范,這樣不但容易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而且會降低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技術后,教師通過電腦上的實物圖片分步驟示范講解,不清楚的幼兒還可以觀看操作視頻解疑。這規避了教師示范時容易遮擋幼兒視線的問題,還解決了示范圖像小、清晰度低的問題。幼兒看得清楚,聽得明白,大大節約了學習技能的時間,有了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傳統美術活動中,教師示范“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另外,在課程游戲化理念下,幼兒美術活動材料豐富、多元,師幼會共同收集很多廢舊材料來支持進一步的創作。當幼兒所需的操作材料種類繁多不便一一展示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分組、分塊介紹,更大限度地讓幼兒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充分體現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特點。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可以輕易地實現事物的分類、剖析、歸納、總結,修改流程,展現過程,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正確思維;同時,多媒體能把復雜的現象分解、綜合,既有具體的描繪,也有綜合性概括,通過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應用,引導幼兒打破單一的慣性思維,充分聯想,提高思維創造力。
例如中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房子”正體現了多媒體技術的特點。該活動旨在通過游戲和操作活動,初步排除圖形大小、顏色的干擾,正確辨認并將圖形分類,鞏固幼兒在生活中常見圖形的知識。課件將生活中常見的圖形組合在一起,組成了一間有趣的房子,根據課件的一步步指引,引導幼兒在房子中發現圖形的秘密。各種常見的圖形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還能呈現出新的圖形,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圖形的特點。幼兒看課件示范的同時也可以操作學具,從而理解數的概念、分類、量的概念和集合圖形,使整個活動更具趣味性。通過順向和逆向式的提問,引發幼兒腦力激蕩,在個別化、小組式的操作過程中,幼兒不僅能猜測并驗證自己的結果,還能與同伴相互合作、評價,這種交互式的操作過程對培養幼兒創新能力又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穿插式的音效、生動有趣的情境,也使整個課件內容更為豐滿,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真正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人機對話方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述形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常常會和多媒體技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如大班科學活動“上面和下面”嘗試使用電子白板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運用視聽與啟發、講解相結合,引導、啟發幼兒思維,整個活動在教師自由靈活的調控中輕松進行。幼兒練習采用人機交互的游戲形式,從而真正發揮了主動性,增強了學習興趣。同時,在故事情境中,請幼兒運用課件的透視鏡效果,清楚地將泥土下的植物透視出來,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幫助幼兒理解各種蔬菜的果實是處于泥土之上還是泥土之下。除此之外,拖拽、點取等功能,可讓幼兒共同探索和發現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哪部分是適合食用的。人機互動的模式很好地活躍了氣氛,真正使幼兒體驗到在“玩”中學的樂趣。
在幼兒實際操作時,教師還將幼兒園生態農莊制成了3D立體地圖,讓幼兒拖動、翻看,進一步觀察空間場地的適宜性,再利用電子白板的容器功能,設計了課件中的選種子游戲,加入幼兒分類操作的環節,讓幼兒相互討論,引發幼兒進一步思考現在的季節適合種哪些蔬菜,這些蔬菜適合種在生態農莊的什么地方,它們可食用的是上半部分還是下半部分。層層推進的環節,自由開放的話題,使幼兒能很快地進入情境,并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積極參與活動。讓幼兒親自操作拖拽驗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對蔬菜的生長及食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們身處在幼兒教育的第一線,因此也更容易發現并體會只有充分掌握多媒體技術這一現代教育手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幼兒認知發展規律,不斷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自身的規律,才能使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