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梅嶺發自北京

好未來旗下的彼芯課后成長中心,定位為課后托管,圖為全國首家旗艦店。南方周末記者 ?梅嶺?攝
左手裁員,右手轉型。近一個月來,教培頭部公司宣布的轉型方向令人目不暇接,素質教育、托管市場、職業教育等成為企業選擇的新方向。
“行業變了,未來最大的機會,或許存在于教育新基建中。”
2021年7月24日“雙減”文件落地,在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萬億規模的中國教育培訓市場迎來了劇烈的震蕩調整,頭部企業們已快速向市場透露了轉型信號。
7月以來,好未來(NYSE:TAL)宣布上線托管品牌“彼芯”;猿輔導推出素質教育產品“南瓜科學”;新東方(NYSE:EDU)成立了素質教育成長中心,下設藝術、人文、語商素養、自然科創、智體運動、父母智慧等六大板塊;高途(NYSE:GOTU)上線新版App,囊括語言、公考、留學等職業教育;豆神教育(300010.SZ)主營業務由大語文轉向美育;網易有道(NYSE:DAO)公布素質教育矩陣等。
不過,這些轉型動作,在從事教育行業研究及投融資服務的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看來,大多屬于應急之舉,“并沒有經過長期的思考”。
豆神教育內部人士陳明之用“生存主義”詮釋了公司此次轉型的動機,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主營業務的全面轉型,是公司在‘雙減文件發布前后臨時確定的,以前的業務無法繼續,要么死,要么換種活法。”
政策效應帶來的行業震蕩逐漸恢復平靜,但靜水流深,教培行業關于轉型賽道的探討和嘗試仍將持續,教培市場也將迎來深度變革。
左手裁員,右手轉型
7月23日17時左右,中國教育科技產業早期基金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正在北京一間茶室里,與一家運動健康項目的創始人談投資。開會過程中習慣將手機蓋起來放在一旁的陳晶,在這個下午一直感受著似乎不會停下來的手機震動。
“第一感覺是應該出了大事。”她打開已經顯示幾百條未讀消息的微信群,滑到最上方,她看到了一份PDF文件,這是一份涉及“雙減”的通知。
當陳晶看到“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等相關內容時,“整個人都懵了,當天行業受到的震動,就像我的手機一樣”。那一瞬間,陳晶和同樣是教培行業出身的創業者,已無心繼續原有的洽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頭部校外培訓機構高管看到了同樣的說法,在7月24日凌晨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無法入睡。”
“雙減”文件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六天后,教育部公布《關于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通知》。
通知接連下發,市場規模破萬億的校外教培市場,特別是近四年來高速增長的K12(泛指基礎教育,包含學前至高中教育)線上教育培訓企業,迎來了急速轉向。
裁員首先來到。字節跳動、好未來、高途等多家頭部企業被裁員工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雙減”文件下發后,自己已經判斷到了行業將迎來變化,但都沒有想到“裁員來得這么猛,這么快”。
據陳晶的判斷,在過去一個月里,約有20%-30%的行業人員被裁,接下來,行業整體裁員比例可能會達到50%。根據《中國企業家》報道數據,我國校外培訓機構從業者超過1000萬人。
對于這些從業者來說,眼下的裁員也意味著不得不轉行。一位上海英語學前教育機構的老師,從事K12和英語教育多年,向前來接孩子的家長詢問,“外貿行業好做嗎?”
左手裁員,右手轉型。近一個月來,教培頭部公司宣布的轉型方向令人目不暇接,素質教育、托管市場、職業教育等成為企業選擇的新方向。
“K12這個說法要進入歷史了”
8月16日,南方周末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萬柳東路的彼芯課后成長中心,這里距離“宇宙培訓中心”海淀黃莊僅一站地鐵,是中國在線教育龍頭公司好未來在2021年7月推出的全國首家旗艦店,位于海淀區萬泉小學正對面。
這是好未來這家年營收接近45億美元的公司,落地的第一個轉型方向——課后托管。
這個課后成長中心面積不大,約200平米,具有面部識別功能的玻璃門隔開了兒童托管區域,家長可以在等待區通過監控看到孩子。成長中心老師介紹,“彼芯最多只有37個學位,我們都是小店模式”。
這里的招生范圍限于附近兩所小學。暑假托管時間從8點至18點,內容包括自主作業、動手思維、Bet-ter me同步預習、百科、好習慣(練字、計算)、專業體能訓練等內容。
暑假收費平均300元/天,午飯由知名餐飲店提供外賣。秋季開學后的托管,員工會在15:30放學后將兒童接到成長中心,可托管至20點,收費3600元/月。
“這是好未來開的第一家課后托管,這里房租很貴,我們是虧著本在做。”彼芯的員工表示。
南方周末記者在現場看到,超過20名兒童正在托管區域學習,他們按照年齡分區,老師會在一旁走動。“一般是8個孩子搭配一個老師,這些老師都是由此前勵步、摩比思維來的。”
勵步、摩比思維都是過去好未來推出的明星產品,涉及英語、數學等學科內容。這位員工反復強調,“我們不講課,只是希望小朋友自主養成生活、學習的好習慣”。這家剛開一個月的課后成長中心,一周為一期,第四期學員報名已接近滿員。
對于課后托管模式,一位教培行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出示了一份給托管機構的告知書,顯示在非教學時段為學生主要提供接送、用餐、休息、安全托管服務的經營性機構,如實施學習輔導、作業輔導等教學行為,應認定為教育培訓行為。
該人士并未透露此份告知書的具體來源,只表示“課后托管一旦存在輔導行為,那就是在打擦邊球,一定會被納入監管”。此外,好未來在2021年6月底曾宣布將推出勵步兒童成長中心及系列素質教育新產品。
8月4日,受“雙減”文件影響,A股上市公司豆神教育發布了關于公司主營業務轉型的提示性公告,表示公司在2021年5月推出全新藝術教育子品牌“豆神美育”,課程包括美育通識課、戲劇表演課、美術作品賞析課等。公司預計自9月秋季課開始,全國42個校區將完成美育業務轉型。根據財報數據,2020年,豆神教育的主業大語文學習業務現金收款為5.24億元。
陳明之作為豆神教育的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次轉型很倉促,‘雙減文件對豆神的沖擊很大。”對于為何選擇美育這些轉型賽道,他坦言,“是少數決策人員確定的,并未經過調研和論證。公司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多,轉型挑戰很大。”
陳明之認為轉型困難在于企業自身的問題,包括人員、經營能力、資源、資金等。“轉型,去的可能是未知的領域,也可能是已有別人的紅海市場。”
采訪過程中,陳明之顯得極為疲憊,他已經打算離開這家老牌上市公司,對于是否還繼續留在教培行業,“目前沒有新的想法”。
宣布轉型賽道的公司在近一個月里逐漸出現,51Talk、久趣英語、VIPKIDS宣布停止售賣境外外教在線授課教程,將轉向全新英語素質教育系統、成人教育等領域。
字節跳動旗下的大力教育在5個月前,曾高調宣布將在未來四個月內招聘一萬人,但在8月,裁員的同時,大力教育旗下的GOGOKID、瓜瓜龍、你拍一等K12及學前教育品牌陸續向家長退費,下架應用。
8月5日,網易有道公布了自己的素質教育矩陣,包括信息學培訓、少兒圍棋啟蒙、美術、少兒機器人等業務。8月16日上午,南方周末記者來到網易北京公司,與其他近期動蕩的公司相比,網易有道顯得十分平穩。
網易有道高級副總裁羅媛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網易有道沒有大規模裁員,但存在人員流失的情況。并且我們仍然在吸收高端人才。”網易有道在素質教育板塊的布局從2016年開始,與其他教培公司相比較早。
有教培行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網易有道布局素質教育較早,與過去幾年他們在K12學科教育進入較晚、能搶占的市場已經不大有一定關聯。羅媛坦言,過去網易有道并未做大規模的市場投放,也沒做大規模的人員儲備,“我們是量入為出的節奏”。
“雙減”文件下發后,“幾百名校長涌進平臺,希望我們提供素質教育轉型的幫助。”羅媛表示。
對于“雙減”文件,羅媛沒有想到是如此結構性的改革,如非營利性、資本化等。網易有道在2018年提出“ALL IN K12”的口號,但文件下發后,羅媛表示,“K12這個說法要進入歷史了,我們起了一個新詞,C9的轉型。”
羅媛表示,K12可以分為1-9、10-12(高中)兩個階段,目前政策主要聚焦在1-9這部分,即針對小學、初中學科的轉型。“未來網易有道的營收構成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對我們來說不是巨變。”
多位受訪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2021年9月份以后,會有一批校外培訓機構公司徹底消失。
“大魚全部跳進小池塘”
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市場規模為5050億元。大量校外培訓機構的突然涌入,也被形容為“大魚全部跳進小池塘”。
雖然豆神教育宣布轉型美育,但陳明之表示,他看好的賽道是體育、藝術、游研學。但“這些賽道做不大”,在他看來,按照國家的監管態勢,擦邊球是無法存在的,必須找到硬核合規的方式。
葛文偉認為,現在所有的機構,無論線上線下、上市公司、獨角獸、中小型培訓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合規”。
葛文偉所在的多鯨資本,在2017年就主動調減了涉及學科類的投資。他提供了一組數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對全國24個城市、24萬戶家庭的消費支出進行監測,2008-2017年,家庭教育消費支出的比例已從7%上升到31%。
“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校外教育消費支出擠占了絕大多數家庭的消費額度。”葛文偉說。2018年隨著資本大筆流入,教育科技公司在科技上的投入,逐漸轉向流量投入,當絕大多數教育科技類公司走向了教育服務型企業,“這樣的結果一定會非常慘烈”。
基于此,多鯨資本從2017年開始,調減了所有K12學科類的投資,從最井噴時占公司投資總量的三分之一,到幾乎不碰學科類項目。但葛文偉仍沒料到此次監管范圍涵蓋了0-6歲,“我們重倉了不少啟蒙類的項目投資,損失在這里”。
葛文偉判斷,未來五年內,主流的一線基金和私募基金不會碰任何教育類公司,不會看任何教育類資產,即使是職業教育。目前,一級、二級市場都面臨出清機會,當行業資金流向發生巨變,優秀的人才也會外流。今后教育服務類公司都會面臨長期的政策影響,“我們認為,國家真正鼓勵的,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科技上的布局”。
新玩家布局教育硬件市場
新玩家開始進入教育智能硬件市場。科大訊飛從2019年推出訊飛學習機X1Pro,華為推出小精靈學習智慧屏,騰訊教育推出“AILA智能作業燈”,字節跳動推出“大力智能化家教燈”,網易有道四年前推出了智能硬件翻譯蛋、詞典筆、答題板等產品。
移動互聯網服務商Quest Mobile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教育硬件領域共有56起投融資事件。
艾瑞咨詢估算,2020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343億元,預計2021年將擴大到453億元,2024年有望接近1000億元。
2021年7月1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份意見我一句話一句話地進行了研讀。”
意見提出,教學應用上,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學伴等應用;評價應用,重點構建學生的過程性、數字化評價,鼓勵無紙化考試;研訓應用,側重用人工智能去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運用能力、教學能力等。
陳晶說,“行業變了,未來最大的機會,或許存在于教育新基建中。”
8月16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校外培訓機構轉型路子多》的文章,提及了助力校內教育、加強素質教育、指導家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服務終身教育、促進鄉村教育振興、擴大教育對外等方向。
轉型探討正在成為行業焦點,在小紅書App上,夾雜在大量教培機構裁員的信息中,還涌現了主題為“教培機構十大轉型方案”“培訓機構出路在哪里?”“教培機構轉型五大思路”等帖子。
天眼查顯示,8月16日,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的“福州市新東方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成立,主營業務為教育咨詢服務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明之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