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
醫學研究已經非常確鑿地證明了口腔癌與長期嚼檳榔之間的關系。WHO將檳榔列為了1類致癌物質
近期,多名中國公民,包括臺灣同胞,在乘坐不同航班入境土耳其時因攜帶檳榔被捕。根據土耳其法律,檳榔中所含檳榔堿因具有致幻性而被認定為毒品。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總領事館也提示,“中國同胞切勿攜帶檳榔入境土耳其”。
中國臺灣、海南、湖南以及廣東部分地區盛行咀嚼檳榔。嚼食時,用少量灰漿的“扶留葉”包裹,放入口中,慢慢嚼咽,口唇變紅,滋味十分美妙。檳榔含有檳榔素、生物堿,吃完容易產生興奮、舒暢感,有提神、興奮之功,在社交上,有點類似香煙的作用。
中醫認為,檳榔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有殺蟲、消積、下氣、行水之功效,可以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痛、水腫、腳氣、瘧疾等病。現代醫學,證明檳榔有驅蟲、抗病毒、治痛風和抗真菌等作用。
但是,比起檳榔的危害,傳說或真實的好處根本不算什么。
檳榔本身非常的堅硬,嚼檳榔一般又要跟石灰混在一起,因為新鮮檳榔又苦又澀,味道十分沖口,加上石灰可以改善口感。這樣就容易形成牙結石,嚴重磨損牙齒,使牙齒變黑,影響美觀。此外,檳榔纖維粗硬,還可能會刺傷牙齦或堵塞牙縫,造成牙齦的壓迫而發炎,影響牙周健康。
經常嚼檳榔,會加大顳下頜肌肉、關節的負擔,對人的臉型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得兩頰變寬。男性朋友還好一些,很多女性朋友漂亮的瓜子臉,嚼著嚼著就會變成國字臉。更可怕的是,關節長期負擔過重,會引起關節彈響、疼痛等癥狀,甚至還可導致關節盤穿孔。
檳榔的某些成分,對人的味覺神經系統有影響,長期嚼檳榔,會失去味覺能力。此外,檳榔對唾液的分泌也會造成一定的刺激,其殘渣對胃壁也會造成負面刺激,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甚至會有出現胃穿孔的危險。
最關鍵的是,檳榔中含大量檳榔素、生物堿,具有細胞毒性,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和白斑病,長期可導致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造成口腔黏膜板結硬化,在臨床表現為張口困難、麻木感、發生潰瘍等,進而變為癌癥。醫學研究已經非常確鑿地證明了口腔癌與長期嚼檳榔之間的關系。WHO發布的一份致癌物質清單,將檳榔列為1類致癌物質。
我國患有口腔癌的人數非常得多,每年因口腔癌死亡的人數非常高。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口腔癌都與檳榔相關。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官網刊文指出,2018年4月,中華口腔醫學會和中國疾控中心曾調研湖南省群眾咀嚼檳榔和口腔癌的現狀,當時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病房內,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史。這就是醫學上常說的:“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
正是基于這一點,很多國家已經在大力宣傳檳榔的危害,甚至立法禁止。印度是世界檳榔種植、消費大國,近幾年,印度已立法禁止銷售檳榔;盛產檳榔的臺灣,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12月3日定為“檳榔防治日”,大力宣傳檳榔的危害,號召市民不再嚼檳榔。一些國家,比如前文中的土耳其,就把檳榔視為毒品。
2019年,中國國家衛健委就點名檳榔,明確指出“長期咀嚼檳榔危害口腔健康”,但檳榔的銷量不降反升。道理很簡單,因為小小的檳榔背后,是巨大的產業。比如,檳榔是海南極具地方特色和優勢的重要熱帶經濟作物,2020年預計全省年產值可達146.8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檳榔行業,似乎不宜一竿子打死。畢竟,用安全換取快樂,是人性。煙草、酒類,都有存在的價值,也可以合法存在,那么,檳榔在短期內完全地禁絕并不可能。但是,這并不等于說,要放任這種危害。
在宣傳上,建議檳榔應該享受與香煙同等的待遇。2019年,在廣泛爭議和輿論壓力下,檳榔種植大省湖南,才出臺了第一份行業“禁令”——《關于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不過,這份通知更多類似一份倡議,對協會成員有一定效用,但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目前廣告法已經明確規定,禁止在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戶外發布煙草廣告,但是針對檳榔卻無相關規定,相關立法也應該跟上。除了宣傳上的限制外,當下首先要做的,或許是中國的檳榔包裝上,也應該仿效香煙包裝“吸煙危害健康”的提示,印上明確的警示。
在健康、安全與產業間,在短期犧牲一定的健康與安全,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并不等于說,在長期上可以漠視國民的健康與巨大的經濟社會成本。對檳榔消費要有廣泛的反思、科普。限制檳榔的步驟,也是不可或缺的,應該與檳榔行業共同存在,最終,共同消失。
(作者系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