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發珍
(四川省鹽源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鹽源 6157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雜糧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加大,人們的食物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更加重視食物的品質和多方面的營養,消費量呈增長趨勢,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上很受歡迎。為配合農業研討特色雜糧在糧食安全、農產品貿易和農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特色雜糧生產技術和產業化開發水平,促進特色雜糧產業發展,現就鹽源縣特色雜糧生產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一淺析,以供大家參考。
鹽源縣位于四川西南,涼山州西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幅員面積8374km2。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8000hm2,縣境內最高海拔4393m,最低海拔1050m,縣城所在地海拔2500m,海拔2000m以上的高寒山區占全縣幅員面積90%,海拔2000m以下的地區僅占全縣幅員面積10% ,年平均氣溫12.5℃,最高氣溫30.7℃,最低氣溫-11.3℃,年降雨量784.5mm,無霜期平均217d,年日照時數2600h,年平均相對濕度75%。全縣屬低緯度高海拔,山高谷深,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典型的獨特立體氣候,干濕季分明,光照好,日照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垂直差異明顯,晝夜溫差大,是雜糧種植的最佳區域。
鹽源縣大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75萬hm2,總產量13萬t;小春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734hm2,總產量9948t;大小春合計共種植糧食作物4.22萬hm2,總產量14萬t,而小雜糧種植面積為2.07萬hm2,總產量16.22t;大小春糧食面積:小雜糧面積為2∶1,全縣小雜糧的生產與過去相比發展很快,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表1 特色雜糧種植情況 單位:hm2、kg/667m2
小雜糧生產是鹽源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穩糧增收戰略的重要部分,也是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多年來,小雜糧的生產得到穩定持續的發展,為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繁榮市場經濟,農民增收中占居著重要地位。鹽源縣種植業一直以糧為主延續下來,黨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對小雜糧的認識有所提高,思想觀念也有所轉變,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處“農家樂”如春筍般冒出,人們對綠色食品越來越青睞,特色雜糧在膳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加大,需求量不斷上升,人們對食品的選擇已逐漸轉向質好、味香、營養豐富、食口性好的特色雜糧,而小雜糧恰好是各種特色食品的原材料,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全縣耕地面積3.37萬hm2,其中:旱地2.84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84%,大部分旱地是坡地,只適宜種植旱地作物,如:馬鈴薯、蕎麥等。全縣雜糧面積2.07萬hm2,僅占耕地面積的61%。選擇適宜的良種和地膜覆蓋技術,可將種植玉米等作物產量不高的旱地改種馬鈴薯、蕎子、燕麥等。此外,在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地帶和寬谷盆地分布有坡度小于25°,生態條件好的宜農荒地,開發利用后可增加雜糧種植面積。
鹽源縣氣候獨特,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是雜糧生產發展的突出優勢之一。4~9月積溫在2800℃以上,日照時數在2600h,太陽總輻射量為441~630kJ/cm2,降水量大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以上,能滿足馬鈴薯、蕎麥等作物,對溫、光、水的要求。溫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和干物質的積累,另外,鹽源最大雨量分布的范圍(海拔2000~2500m)是雜糧分布的主要區域,占雜糧播面的70%,對雜糧生產發展極為有利。
雜糧種植長期以來不被重視,沒有進行系統宣傳,營養和保健價值長期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消費市場狹小,造成雜糧產值低下、種植粗放、產量不高不穩、實用增產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不平衡,導致對雜糧的發展規劃滯后,布局散亂,戶均種植規模偏小,集約化生產水平低,產量低,效益差。
鹽源縣雜糧生產既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也存在突出的不利氣候因素,主要有干旱、低溫、冷害、冰雹、大風、洪澇等,在雜糧的生長時期內,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危害。雜糧種植多為坡地,坡度大、土層薄、土質瘦、土壤抗旱能力差、又無灌溉條件,雜糧生產投入不足,施肥水平偏低,施肥量少,無施微肥的習慣,栽培技術還有待提高,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整地播種質量差,田間管理粗放,缺苗少窩情況多,影響了整體產量。由于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條件還比較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加之管理較粗放,因此,產量不穩定,質量偏低,所以,須開展示范園、示范片建設,極大地提高雜糧的品質及檔次。
栽培管理技術落后,布局不合理,不少地區植株種植過稀、達不到合理的密度,沒有充分的利用光、溫資源,嚴重影響了雜糧的產量。省內其它地區選育的品種在本地適宜性差,新引進品種推廣速度慢,同時州內雜交種制種面積小,自給能力低,地方種更新換代慢,對各海拔地段的宜栽品種未進行科學的比較,造成品種退化。另外,鹽源縣作為國家貧困縣之一,農民經濟實力還很薄弱,也無力增加生產投入,阻礙了雜糧的生產發展。
全縣雖然在雜糧產品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上有了一定的規模,但加工企業少小,主要產品有苦蕎粉,燕麥粉、燕麥灑等,總體規模不大,只是初級產品,產業鏈條短,缺乏市場競爭實力,同時,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單一,導致價格低,農民收益小,種植積極性不高,并將大部分雜糧留作自用,僅有35%左右進入市場,商品率極低,沒有市場競爭實力,更沒有支柱產業的規模與效益,專業種植大戶少,加工、儲運、銷售企業集團未形成,沒有規模的龍頭企業起帶頭作用。
在立足于鹽源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壓縮糧食種植面積,將調整下來的土地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作物,二半山或高寒山區發展馬鈴薯、蕎麥、燕麥等小雜糧,許多持觀望態度的農民看到種植雜糧產生的實實在在效益后,由心存疑慮轉變為積極行動,投入到種植雜糧的生產行列中,預計2020年全縣雜糧面積在2016年的基礎上翻一番,農業部門也抓住這一有利勢頭,加強技術培訓指導,發展雜糧產業。
從本縣自然特點的實際出發,改造中低田土和宜糧非耕地的開發,以及水利設施配套建設,利用冬春改土,抓好坡臺土的改造,實現薄土變厚土。
建立、建全良種繁育體系,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新品種,以及有特色、有市場的地方優良品種;加強信息網絡建設,了解市場營銷信息,提出最適宜的策略,解決農民不知種什么,和賣難的問題,堅持新老市場一起抓,鼓勵企業開展市場營銷,支持參加省內外農產品交易會、洽談會、博覽會等,舉行優質雜糧產品推介活動,以信息服務為重點,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民種植優質的雜糧,加強產銷銜接,實行訂單收購,確保種得出、種得好、產量高、效益好,達到農民、企業雙贏的目的。
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化發展關鍵技術為重點,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提升雜糧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重要內容來抓,培育一批加工的龍頭企業,如果能夠培育出一批龍頭企業,做大、做出品牌,對小雜糧的產、供、銷等方面以龍頭企業作主流,就可以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促進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