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揚,趙慶偉,徐碧芳,熊瑞權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廣東省農科院彩田農業科技信息有限責任公司/農業農村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種業是推動養殖業發展最活躍、最重要的引領性要素,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命線”和“芯片”。大力發展水產種業,開展種質創新與優良品種創制,對于保障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漁民增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意義深遠。目前,我國水產良種對漁業增產的貢獻率超過35%,創新驅動的潛力巨大。廣東漁業種苗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是行業公認的全國乃至全球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高地”。2018年廣東淡水魚苗產量超過8200億尾,占全國60%以上。
佛山市九江鎮魚花產業歷史悠久,發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魚花產業文化底蘊深厚,產業基礎扎實,在廣東乃至全國的淡水魚苗種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九江魚花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品牌知名度,產業配套相對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生產方式較為傳統、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品牌效益不高、生產規模偏小等,急需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大企業、依靠大科技、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的要求,積極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推進九江魚花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9年九江鎮農業總產值為13.8億元,其中水產業13.11億元,占比95%;淡水魚苗產業產值7.1億元,占比51.45%。目前,九江鎮優質魚(加州鱸、生魚、黃顙魚、鰻魚等)養殖面積946.67萬hm2,占養殖總面積的41.38%;加州鱸養殖面積533.33hm2,占養殖總面積的23.26%。全鎮水產養殖年產量超10萬t,全鎮年魚苗孵化量達1000億尾(其中加州鱸苗年產量占全國產量的60%,生魚苗年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0%),另集散魚苗超1000億尾。截至2019年底,九江鎮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7家,區級以上水產良種場10家,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創建單位4家。
2.2.1 土地瓶頸制約產業轉型發展 九江鎮水網密度處于珠三角前列,地勢平坦,土地資源豐富。農用地面積達3900萬hm2,其中水產養殖面積占比58.80%,但現有土規(限制農業設施建設)、租期(一般為五年,較短)、租金(全鎮魚塘平均租金約 3000 元/667m2,沙頭片普遍在 8000 元/667m2以上)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資本投資意愿,制約水產業提質增效和現代化轉型升級發展。
2.2.2 產地環境有待進一步改造提升 九江鎮政府重視高標準魚塘改造,目前每年改造魚塘面積超過萬畝,但比例只占全鎮水產養殖面積的30%左右,部分魚塘仍然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塘頭棚搭建不規范、進排水工程沒有分開等問題,產地環境需要進一步提升改造。
2.2.3 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延伸拓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九江鎮水產產業配套相對完善,在生產、流通、品牌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產業發展格局,也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但目前仍存在“產業鏈條不夠緊密,生產和銷售模式比較傳統;水產品種種質退化明顯,行業缺乏選種育種、提純復壯等投入;品牌溢價不明顯,從業人員缺乏自建和運營品牌意識”等問題,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延伸拓展。
全鎮轄區面積95.23km2,下設20個社區居委會,7個行政村。園區面積0.14萬hm2,其中兩個核心區合計約67m2。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機遇,以建設南海區城鄉統籌融合發展先行區為契機,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做優做強水產種業為抓手,整合九江優勢資源,突出九江水產業主導優勢和“中國淡水魚苗之鄉”品牌,按照“引進大企業、依靠大科技、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和“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重點實施科技興漁、品牌興漁戰略。
強化技術、基地、平臺、品牌、人才、政策六大支撐,進一步優化提升水產業的發展環境,建設現代水產養殖示范區,加快推廣工廠化育苗、智能化養殖設施設備和生態型養殖模式;籌建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對標國內國際種業前沿,以優化提質傳統種業為目標,成立科研智庫,推動水產前沿技術落地九江,提升九江水產良種繁育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推動水產業實現科技化、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將九江魚花產業打造成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基礎設施等國內一流的現代化水產集群,推動魚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制定漁業品牌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申報“佛山九江加州鱸”和“佛山九江生魚”等地理標志;加快加州鱸、生魚等品種的魚苗、養殖(團體)等標準的編制;重點打造產業載體和培育龍頭主體,重點建設標準化體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水產企業、合作組織申報和運營商標,鼓勵發明專利申請,提高產業軟實力,打造一批有價值的地方知名品牌,進一步擦亮“中國淡水魚苗之鄉”和“九江魚苗”等金字招牌。
按照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總體安排,推進九江魚花產業形成“大品牌、大科技、大企業、大產業、大融合”產業格局,到2022年成功創建九江魚花產業園,基本形成現代要素聚集、生產方式綠色、農業質量提效突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聯農帶農有力的省級現代產業園。實現水產種業得以鞏固提升,生產空間布局得以分區優化,養殖生產過程得以全程監管,水產品質量安全得以全面保障,農業面源污染得以有效治理和漁耕品牌文化得以深挖和展現,培育出多個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一批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小區,打造若干個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水產產業基地,認定一批“三品一標”優質水產品。
主要創建各項指標達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預期目標值,示范帶動效果顯著,產業園內農民收入高于當地平均水平15%以上。產業園建成后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營、農民收益、共享發展的九江魚花產業園。具體績效目標詳見表1。
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做優做強水產種業為抓手,突出九江水產業主導優勢和“中國淡水魚苗之鄉”品牌,以種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目標,對標國內國際種業前沿,強化技術、基地、平臺、品牌、人才、政策六大支撐,提升九江水產良種繁育水平和科技創新水平,將九江魚花產業建設成技術創新、經營理念、基礎設施等在國內一流的現代化水產集群,打造中國淡水魚種業名鎮,筑牢“中國淡水魚苗之鄉”領軍者地位。
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機遇,按照“引進大企業、依靠大科技、做強大品牌、形成大產業”和“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提升水產業的發展環境,加快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小區建設,推廣工廠化育苗、智能化養殖設施設備和生態型養殖模式,建設現代要素聚集、生產方式綠色、農業質量提效突出、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省級現代產業園,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水產養殖示范區。

表1 產業園績效目標表
立足九江魚花產業基礎,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協調銜接的原則,根據九江“三區”劃定規定和產業發展總體需要,結合產業園的發展思路、發展定位和目標,在此基礎上,按照科研選育、特色品種、魚苗繁育、生態養殖、物流加工等業態進行功能區域劃分,逐步形成“雙核六區一帶總體布局、兩大功能組團聯動”的發展格局。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魚花產業和水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文件。現有各級扶持政策較為完備,主要包括園區創建、農業龍頭企業、農機補貼、農業貸款、魚塘整治、新品種選育等方面,這些政策為九江魚花產業園成功創建夯實了基礎,能有效支撐九江魚花產業園的創建需要。
為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產業園建設管理機制,協同推進九江魚花產業園創建的各項具體工作,確保省級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南海區成立了佛山市南海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副書記、區長擔任組長。九江鎮也成立以鎮長為組長,由鎮城鄉統籌局牽頭,鎮國土城建和水務局等10多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魚花產業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項目管理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各級各部門將理順各自職責,切實加強產業園的組織領導,及時解決產業園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主攻方向、發展目標和任務,搞好市場定位,在組織協調、財力支持、科技攻關、政策措施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確保重點項目發揮其應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魚花產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優先配足園區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同時申請落實省關于農村新業態建設指標,加快項目投資建設。另外在核心區周邊選擇大小適合的舊工業園區,通過三舊改造,騰出空間,轉型發展水產物流加工一體化基地。以創新模式統籌整合連片農用地,適當延長租期,為發展規模養殖提供用地空間。
依托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力量,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積極搭建科技研發平臺,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展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科技攻關等,保障產業園內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充分利用相關院校、科研院所和現代生產經營企業的科技和人才優勢,發揮現有的科技隊伍力量,鼓勵企業開展適用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推廣,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之間進行聯合攻關。積極引進各類農業人才和科研團隊,聯合組建一批科技人才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不斷提高產業園附加值,打造一支穩定充實的產業園科研和科技推廣隊伍,為園區綜合發展給予長期科技支撐。
建立投融資平臺,推廣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吸引銀行、大型水產企業和外商等各方參與投融資,形成多元投資機制。出臺更多的扶持產業園發展的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和財政優惠措施,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多渠道加大對九江魚花產業投入力度,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加強政府財政投入,完善生產基地“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配套基礎設施。按照市級資金管理辦法,九江鎮嚴格按年度投資計劃做足財政資金預算,推動具體項目建設。鼓勵和撬動村(居)、企業等各類主體多渠道投資建設。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行政管理與服務能力。推進服務全程化、制度化、規范化,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行政運行效率,完善跨部門并聯行政工作機制,創新“一窗式”綜合受理模式,提高在落實財政政策、規范土地調整、加強市場監管、提升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效率。
強化政府的宣傳職能,注重利用各類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營造產業園創建和水產業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凝聚共建共享的澎湃動力。注重引導調動各界統一認識,形成共識,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宣傳媒介加強對產業園建設的宣傳報道,營造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