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祝喜正,謝 穎,毛慧穎,李培琴,周 易
(四川省雅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雅安 625000)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億元村”“十億元村”頻頻出現。但總體來說,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還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西南片區,多數村集體經濟仍然非常薄弱,零收入、低收入(5萬元以下)村占比很高。為深入了解雅安市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政策落實情況、發展現狀、主要做法及運行模式、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等問題,提出下一步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路,本文對雅安市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分析如下。
近年來,雅安市在完成3年災后重建,發展雅茶、雅竹、雅果、雅藥、雅魚等“五雅”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三條百公里百萬畝鄉村振興產業帶,在脫貧攻堅等工作任務中,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各縣(區)已成功探索出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休閑旅游帶動型、機制創新型、幫扶帶動型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各縣(區)都涌現出一批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摘掉了“空殼村”帽子的行政村,如名山縣廖場鄉桂芳村養殖小區建成后,向社會公開招租,每年收租金8萬元。部分村集體經濟增速較快的村,如雨城區南郊鄉柳陽村依靠村集體資產和資金領辦汽車零件加工廠、雨城區姚橋鎮沙灣村和蒙梓村依托征地拆遷款項領辦磚廠,以及舊廠房出租,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在10萬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市1012個行政村中,已有近660個村有了經營性收入,占全市行政村比例的65.2%。
村集體經濟購買資產進行經營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如1998年石棉縣宰羊鄉碾子村利用村辦磚廠利潤結余150多萬元,轉行異地投資入股建成子坪電站,并由村集體經營至今,村集體每年享受股金分紅。到2015年6月底,子坪電站已有定期存款400萬元,流動資金15萬元。石棉縣回隆鄉葉坪村,利用當時新康石棉礦賠付的土地補償款,先后修建了裝機容量900KW和2000KW的清水塘電站,年發電量達1700萬KW/h。作為葉坪村的集體企業,兩個電站的相繼投運,不僅拉動了葉坪村村級經濟發展壯大,也大幅度提高了村民收入,全村280戶農戶自今仍享受0.1元/度的用電優惠價。
通過引資、出租、合作等方式挖掘、盤活、開發現有村集體資源、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如滎經縣烈太鄉虎崗村為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優質水資源,引進社會資金,建設牛背清泉礦泉水廠,投產后每銷售1桶礦泉水村集體分紅0.1元、1瓶礦泉水分紅0.01元,同時每年企業再幫扶貧困村1萬元作扶持資金,2018年虎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
雨城區對巖鎮殷家村,80%土地在海拔900m高山上,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6年殷家村將境內9.7hm2集體茶園進行公開出租。獲得年租金26100元。

雅安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表
雨城區大興鎮九龍村,2016年,九龍村將建筑面積約260m2的村小閑置部分,改建出租給古茅山茶葉種植合作社作為茶葉加工廠,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合作社解決了九龍村茶葉鮮葉加工和銷售問題,使村民增加了收入。
天全縣大坪鄉徐家村,將收回農戶無償耕種多年的原廢棄村小約6600m2土地用于發展支撐當地經濟收入的生姜產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滎經縣烈太鄉虎崗村利用新建的村委會空余場所,與雅安博娟超市連鎖企業合作建立雅娟惠民超市,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6000余元。
雨城區草壩鎮清溪村,將村上水庫(5.5hm2)以1萬元/年出租,將廢棄的原村小學校以2380元/年出租,把產業扶持資金30萬元注入西康藏茶集團獲取利息,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漢源縣九襄鎮后山村,通過引進公司開辦后山樸院·梨花溪民宿酒店,將廢棄的原村小學教室和閑置的村活動室出租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
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不僅創辦經營性實體,開展農產品購銷服務,適當收取服務費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還依附當地自然景區,與村民合作在龍蒼溝景區開辦扶貧超市銷售當地特色農產品,年增加集體經濟收入7000余元。
引進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村集體以資金、土地等資產、資源入股農業企業或由村集體領辦農民合作社,從中獲得經營性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天全縣樂英鄉愛國村,與天全縣農耕時代公司合作,建立“農戶+集體+公司+專合組織”合作模式,通過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實體和網上交易平臺,擴大農產品交易范圍,做大做強集體經濟。
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引入錢記雞業有限公司,依托公司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紅星村還與好農夫公司簽訂租賃合作協議,成立紅星村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并從村上流轉7.3hm2土地用于獼猴桃、葡萄種植和林下養雞,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合作經營模式,建立企業與村級集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獼猴桃掛果銷售收益由企業每年按利潤的5%~10%給村集體作為分紅。
主要存在于在少數山高路遠、地勢偏僻的貧困村,產業基礎差,沒有可開發利用資源。這樣的村主要通過市、縣(區)兩級聯系村領導、幫扶部門等,以項目扶持資金,幫助這些村發展集體經濟。如名山區政府投資建設了8個養殖小區,建成后資產全部量化給當地村委會,村委會面向全社會公開招租,養殖小區所在村年純收6萬元以上,壯大了集體經濟。
雖然國家有相關政策,但法律和地方性法規滯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登記、經營管理、創辦實體、建設用地等配套政策還不盡完善。截至目前,雅安市辦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法人登記的還很少。雨城區合江鎮魏家村在整合閑置農房發展民宿中,遇到建設用地指標問題,雅安市無相關政策,讓基層執行政策的干部和經營者有所顧慮,處在觀望之中。
村集體經濟基礎弱、底子薄,參與市場經營面臨較大虧損風險,致使村集體缺乏足夠的信心與動力,害怕被“打倒”。對于政府下達到村上的產業扶持周轉資金、脫貧資金等有明確要求“保值增值”的,村兩支委普遍存在“萬一虧了怎么辦?”的擔心,真正把此類資金用于農業產業投資發展的少,大多數選擇用于建廠房、冷庫、道路、溝渠等固定設施,或入股企業、合作社賺分紅的多。
一是部分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有“回頭路、無用論、無路論”的錯誤認識,因此,他們還沒有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再加之少數村干部因各種原因,在組織發展村集體的責任感、信心、能力上有所欠缺,或多或少擔心經營失敗的風險。二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人才不足,有想法、懂經營、善管理、有技術的農村本土能人多數外出務工。雅安市除名山區、漢源縣因已形成茶葉、果蔬產業優勢而留住較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其余鄉村多為老弱病殘和留守兒童,村上的資源、政府幫扶的項目也難以找到夠條件、能勝任的領頭人去完成落實。
目前雅安市村級集體經濟普遍發展質量不高、效益不好。多數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上級財政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放貸利息收入,閑置土地、閑置場地出租收入,土地征用補償收入,魚塘、山林、茶園等租賃承包收入,有實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的只是區位優勢好的少數村,真正村級集體經濟有產業或有支柱產業的村微乎其微。大多數村的情況是:集體資金少、資源小、規模小、收入來源渠道少、缺乏核心主導產業支撐,資產資源閑置嚴重,盤活利用率普遍不高。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要有本領高強、作風過硬的帶頭人和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目前,在一些集體經濟實力較弱的村,存在黨員年齡偏高、文化水平較低,黨員干部隊伍不穩定,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強等問題,成為制約這部分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瓶頸”。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要持續地多形式、多渠道宣傳黨和政府關于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通過正確輿論引導,糾正存在于部分干部群眾中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種種偏見和錯誤認識。不定期組織黨員干部扶持政策、先進典型等的學習。
對近年來市上印發的貫徹中央和省上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及脫貧攻堅等相關政策執行情況進行督導。對督導中發現的好典型、好做法、好經驗要及時總結提煉、宣傳推廣,對督查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執行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涉及政策性的敏感問題,要及時反饋上報。
針對幾個當前的突出問題,及時專題研究決策,拿出解決辦法,以解基層之憂,紓基層之困。通過問題專題研究結合實際逐步健全完善扶持的政策措施,如逐步建立切實可行的扶持辦法和措施,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的配套措施,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各級部門結合推進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的投入力度,從政策制定、項目引進、信用貸款、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逐年適度增加建設項目和經費,不斷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加大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和養殖圈舍農業生產設施設備抵(質)押及活體動物、果園、苗木等生物資產抵(質)押等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模,,農村信用社要把扶持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支持集體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企業和經濟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