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向東
(成都市大彎中學,四川 成都 610300)
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積極探討的問題。陶行知指出:必須重視生活對于教育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張。他認為:生活同教育應該緊密聯系,我們學習的內容要從實際經驗和實際生活出發,在實際觀察與探索中得到啟示與學習,反對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向學生灌輸知識。提倡積極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斗爭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自然進行探究,獲取關于生活的知識與技能[1]。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他認為:教育是為了人的生活,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2]。初中物理的價值體現在: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悟自然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學生終身探索的興趣。可見,對物理學習是建立在對生活關注的基礎之上。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初中生除了學習,閑暇時間很少。在對初中生閑暇生活的調查中(N=582),排在前幾位的是:看電影、電視劇80%;閱讀課外書籍、報紙75%;上網67.3%;玩電腦游戲60.9%;進行體育活動55.2%;旅游參觀24%[3]。由此可見: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閑暇時間都在看電視、閱讀書籍或者是上網玩游戲,而關注生活、動手、實踐的機會少。尤其是進入高年級后,作業的負擔重了,家長的要求更高了,學生自己忙里偷閑進行網絡游戲和聊天外,難有其它,孩子們實際觀察與探索存在嚴重的缺失。
生活當中常見的物體,發生了不平常的物理現象,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沒有對生活的關注,就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學習《物態變化》時,學生觀察到在高空中形成了云,分析知道:高空的氣溫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上升遇冷發生了液化現象。老師可以讓學生再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降溫液化的例子,有的學生談到霧是早上氣溫低的時候形成,也有學生說夏天下雨前會很悶熱,是不是不用降溫也能液化?這是由于大氣中含的水蒸氣多,已趨于飽和,人身上出的汗不容易蒸發,就會感到悶熱難受。空氣在局部地區出現強烈對流,使大量的濕熱空氣急劇上升,遇冷形成積雨云。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與和諧。
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理解,需要有相應的物理過程模型在頭腦當中作為支撐,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建立學生記憶與理解的支撐點。同時學生熟悉的物理現象與過程,能激發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熱情。
只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才能體會到物理知識運用的價值,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會對人類社會帶來正、反兩個方面的作用,如學習電磁波,給人類帶來通訊便利的同時會造成電磁污染的問題。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社會活動的習慣,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社會認識;同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關注生活缺失的實際存在,對物理教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課堂教學的引入可以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學科的角度引入,學生感覺比較生疏,不易產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一是從生活的角度提出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產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5]。
如對力的認識,可以分析木塊、小球、彈簧等模型化物體之間的作用,也可以用腳踢球,人坐沙發等學生日常熟悉的事例來引入力的概念。引入“內能”時,可以從分子動能與勢能的角度在理論上分析什么是內能,更好的是讓學生雙手搓一搓,請學生談一下雙手感覺,老師追問為什么會發熱?利用生活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對物理有一種親切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即“從生活走進物理”。
教學設計當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列舉學生生活當中熟悉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如滑動摩擦力的學習,可以抽象為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在兩個物體接觸面之間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更好的是:讓學生用手在桌子上往前推,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以及充分理解摩擦力的方向,并結合生活中爬樹、溜冰、拔河比賽等運動,家中推動各種家具等等實際體驗來說明什么是滑動摩擦力。
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是有限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想到了依靠集體的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討論、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言,經驗才能得以交流;教師要積極傾聽學生的發言,把學生的經驗、困惑、生成性資源、創意等進行整理、歸納與反思,使這成為教師新的課程資源。例如學習了省力杠桿這個知識點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生活當中同學們見過哪些省力杠桿的例子?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相互啟發、學生發言等活動,利用集體的智慧可以彌補個人的不足。
學習相關的物理知識、概念后,我們會加以應用。怎樣應用呢?很多的時候,我們是在讓學生做題。我們應該認識到:物理知識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對生活知識的提煉、概括,最終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6]。怎樣把物理從現實生活背景中構建起來,解決問題?可以利用建模的思想,思維分析過程如下圖:

圖1 思維分析過程
如學習《運動》的過程中,展示一幅圖: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上坐著一個司機和一個乘客,為什么路邊小朋友說乘客是運動的,而司機卻說乘客是靜止的?在這個原型的基礎上抽象為模型:將課本放在課桌上,再將文具盒放在課本上,用手慢慢拉動課本,觀察并思考:①、如果以課桌為參照物,文具盒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②、如果以課本為參照物,文具盒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總結出理論: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方法:①、看選哪個物體作參照物。②、看被判斷物體與參照物之間是否發生位置變化。接著具體化模型: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東升西落”,是以什么為參照物呢?最后來解釋原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為什么能抓住子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是螺旋式上升的!
例如學習了溫度計,我們不能簡單的讓學生測出一杯水的溫度,而應該讓學生設計一個表格,早晨到晚上每隔半小時測量一下氣溫,并把測量結果繪制成氣溫隨時間變化的圖表。不僅訓練了學生測量繪圖能力,還能夠了解一天當中氣溫變化的特點。
學習了凝固放熱之后,我們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老師提問:凍肉的解凍用冷水還是用熱水好?引導學生分析:熱水解凍是利用高溫物體降溫放熱;冷水解凍是利用液體凝固放熱。然后讓學生在家中去實踐,會發現:用熱水解凍,凍肉的表層熔化,但是里面還是冰凍的,并影響到肉品的鮮嫩度;冷水在凝固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可見用冷水解凍更好。進一步的深度思考:如果把凍肉放在鹽水里解凍,為什么能大大縮短解凍時間?引導學生分析:加鹽降低了水的凝固點,能夠放出更多的熱。最終形成如下圖的思維分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