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飛,馮青,馮玉潔,李道敏,王三勇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南省植物病蟲害防控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海口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海口,571100)
斑潛蠅(Liriomyza),又稱鬼畫符,屬雙翅目潛蠅科害蟲,全世界共有300多種,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有10余種,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有4種,目前在海南發生為害嚴重的主要是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和三葉草斑潛蠅(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1]。1993年首次發現美洲斑潛蠅在海南島大量發生,至2000年已查明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程度發生,并且上升為蔬菜主要害蟲之一[2,3]。2005年12月在我國廣東省中山市首次發現三葉草斑潛蠅,2006年4月在海南海口市郊、澄邁、陵水、文昌和三亞相繼又發現三葉草斑潛蠅為害[4]。羅豐等[5]研究發現,種間競爭使得2種斑潛蠅在豇豆上空間生態位分布產生差異,三葉草斑潛蠅已上升為豇豆斑潛蠅的優勢種,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間,種群百分比為71.30%;美洲斑潛蠅主要集中在40~120 cm空間,種群百分比為61.29%。近年來,斑潛蠅在海南主要豇豆種植區為害逐年加重,產量損失一般10%~30%,嚴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毀產絕收,對豇豆產量及品質影響很大。當前生產上對斑潛蠅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大量化學農藥的頻繁和不規范使用,導致斑潛蠅抗藥水平逐漸上升,大大降低了殺蟲劑的防治效果。本研究擬開展幾種藥劑對豇豆斑潛蠅田間藥效試驗,以明確其防治效果并提出田間高效應用技術,指導生產上精準科學施藥,不僅提高豇豆產量和品質,還顯著提升海南豇豆的安全生產水平,幫助農民增收,促進豇豆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80%滅蠅胺水分散粒劑(WG,北京華戎生物激素廠生產)、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SC,美國富美實公司生產)、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WG,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5%甲維鹽微乳劑(ME,惠州市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地點位于海南澄邁縣永發鎮文安村,豇豆為農戶自留種,于2019年8月20日播種,株行距30 cm×50 cm。當地農戶種植習慣為起壟栽培、施底肥(有機肥)、覆膜直播、滴灌、種植中后期追施復合肥、用小竹子搭“人”字架,整行用鐵絲或麻繩牽拉固定在兩頭木樁上。
參照田間藥效試驗準則(GB/T 17980.66-2004)開展試驗。試驗于2019年10月28日(8:00施藥)在連片種植的豇豆上進行,地勢平坦,肥水管理良好,葉片上斑潛蠅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蟲1~2齡前(蟲道很小),分別設80%滅蠅胺水分散粒劑3 500倍液、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1 200倍液、25%乙基多殺菌素水分散粒劑4 500倍液、5%甲維鹽微乳劑750倍液及清水對照處理,小區面積30 m2,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采用背負式噴霧器常規噴霧,藥劑對水噴液量900 kg/hm2。每小區在中間行定株調查10株,每株選擇中、上部葉片1~3張(根據蟲口密度而定),要求葉片上有處于生長初期的蟲道3~5條(蟲道長0.5~1.0 cm,此時幼蟲齡期處在1~2齡),并在每一蟲道前端兩側約1 cm處,用油性記號筆各標記1個點,使其與潛道前端在一條線上。有空蟲道的葉片不宜選擇。調查防效時,幼蟲體色新鮮、飽滿、有羽化孔的均為活蟲,而蟲體干癟、變色的為死蟲。如難以辨認,可視蟲道延長者、有羽化孔者以及有新增潛道者為活幼蟲。藥前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3、7、10 d調查記載空蟲道、死蟲數、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活蟲數×100;防治效果(%)=(處理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試驗數據用Excel進行整理、統計和計算,用統計分析軟件DPS 9.50進行多重比較(DMRT法)。
田間試驗結果(表1)表明,4種藥劑的防效差異顯著,25%乙基多殺菌素WG 4 500倍液防治豇豆斑潛蠅的效果最好,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藥后3、7、10 d防效分別為91.66%、88.10%和83.50%;其次為10%溴氰蟲酰胺SC 1 200倍液,藥后3、7、10 d防效分別為85.01%、81.26%和76.15%;5%甲維鹽ME 750倍液防治豇豆斑潛蠅的效果也不錯,藥后3、7、10 d防效分別為82.47%、77.69%和71.34%;80%滅蠅胺WG 3 500倍液防治豇豆斑潛蠅的效果較差,藥后3、7、10 d防效分別為78.51%、72.19%和65.71%。上述4種藥劑中,以25%乙基多殺菌素WG 4 500倍液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其次為10%溴氰蟲酰胺SC 1 200倍液和5%甲維鹽ME 750倍液,而80%滅蠅胺WG 3 500倍液的持效性最差。

表1 幾種藥劑防治豇豆斑潛蠅田間藥效試驗結果
田間藥效試驗表明,10%溴氰蟲酰胺SC 1 200倍液、25%乙基多殺菌素WG 4 500倍液、5%甲維鹽ME 750倍液3種藥劑防治豇豆斑潛蠅的效果較好,藥后3、7、10 d的防效分別為82.47%~91.66%、77.69%~88.10%、71.34%~83.50%。上述3種藥劑均可用于防治豇豆斑潛蠅,在生產上應嚴格控制使用次數,并交替輪換用藥,同時應重視和其他防治措施的協調應用。
金輝等[6]研究報道,斑潛蠅對豇豆的為害隨著蟲情指數的增大,豇豆單株產量下降(Y=413.99-2.41X),產量損失率增高(Y=0.584 3X-0.361 3),當蟲情指數達到2.76的防治指標時,就應及時用藥防治。劉奎等[7]研究報道,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對美洲斑潛蠅防效最好,藥后3、7、10 d防治效果分別為89.63%、94.10%和93.28%。張曼麗等[8]研究結果表明,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在施藥后1、3、7 d防效逐漸提高,藥后7 d在70 mL/667 m2劑量下,防效可達91.48%,其對海南豇豆斑潛蠅防效良好,值得推廣使用。徐寶云等[9]2007-2008年田間試驗表明,50%滅蠅胺可溶性粉劑有效成分用量75.0、112.5、150.0 g/hm2藥后3~10 d對菜豆美洲斑潛蠅防效分別為85.34%~88.02%、91.00%~92.01%和92.59%~95.06%,且與8 a和4 a前的試驗結果基本一致。何振華等[10]對3種化學殺蟲劑和3種生物源殺蟲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60 g/L乙基多殺菌素SL(可溶性液劑)500倍液對菜豆斑潛蠅的速效性與持效性比其他處理好,并且毒性低、對環境友好、半衰期短。陳金龍等[11]研究認為,阿維菌素、滅蠅胺可作為防治豇豆三葉草斑潛蠅的首選藥劑,且667 m2用1.8%阿維菌素乳油50 mL、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18 mg對水45 kg葉面噴霧效果較好。
豇豆連片種植地塊應加強斑潛蠅的統防統治,徹底消滅蟲源。由于老熟幼蟲化蛹、成蟲羽化和交尾多集中在上午,因此上午施藥效果最佳。一般卵孵化盛期或幼蟲1~2齡前(蟲道很小時)防治效果明顯,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注意交替輪換使用,每種藥劑在一個生長季節使用次數不超過2次,避免斑潛蠅抗藥性的迅速增強,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減輕環境污染和降低防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