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煥忠,郭元元,李洋,張力,陳琴,陳振東
(廣西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南寧,530007)
香蔥(Allium schoenoprasumL.),又名細香蔥、細蔥,具有辛香風味,有殺菌、預防感冒及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效,主要以假莖和嫩葉為食,是菜肴常用的佐料[1]。香蔥作為廣西“南菜北運”和“西菜東調”的主要特色蔬菜品種,種植歷史悠久,在廣西南寧、田東、柳江等地多有種植[2~4]。肥料和農藥是蔬菜生產必不可少的農用化學品,是蔬菜穩產增收的主要貢獻者,但是農藥和肥料的過量使用,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導致農藥殘留量超標。雖然國家制定了嚴格的農藥殘留標準,對蔬菜農藥殘留的檢測也越來越嚴格,但我國蔬菜產品中的農藥殘留狀況仍然存在[5]。基于此,有必要開展針對農藥使用量控制和減少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助劑的減藥增效技術是目前比較認可的一種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許多學者針對助劑減藥技術已經開展了大量研究[6~12],結果表明,增效助劑可通過調節藥液的黏度和降低表面張力來調節霧滴,增加霧滴直徑,減少易漂移的小霧滴,提高農藥利用率,避免漂移藥害和污染環境,從而降低農藥使用量。同時,增效助劑可以增加農藥的附著力,增強農藥的滲透性,提高農藥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合理的農藥助劑搭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的整體防治效果[8~10]。合理使用增效助劑,對作物安全、節本增效、降低農藥殘留有正面的影響。
本文以香蔥品種小米蔥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前期工作開展香蔥助劑輔助減藥的田間大區試驗,就助劑在香蔥疫病防控過程中的減藥增效作用以及對香蔥產量的影響進行研究,為香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的助劑輔助減藥措施提出合理建議。
試驗品種為當地主栽香蔥品種小米蔥。觀察對象為蔥疫病,病原為煙草疫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陰雨連綿、田間積水時容易發病,香蔥整個生育期均會發病。
奇功助劑(農用N-380硅類增效助劑),主要成分為基于聚氧乙烯醚改性三硅氧烷的化合物,由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生產提供。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市購。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市購。
試驗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祥周鎮中平村無公害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N 23°59′,E 107°06′)進行。
種植時選健康、無破損的香蔥分株種植,假莖部分埋入土中,每穴隨機放入2~3個分蘗,株行距為15 cm×15 cm。試驗于2019年11月18日定植,2020年2月5日采收。
采用大區試驗,每個大區160 m2,共設4個施藥處理,不設重復。空白對照(CK):自然生長,不施用農藥;處理1(T1):定植后第10天噴施500倍代森錳鋅、定植后第30天噴施1 000倍腐霉利、定植后第50天噴施500倍代森錳鋅;處理2(T2):每次噴施的農藥使用量減少35%,并添加3 000倍助劑稀釋液;處理3(T3):每次噴施農藥不減量、添加3 000倍助劑稀釋液。試驗期間水肥管理按照當地農戶生產習慣進行。
在每個大區中以點狀取樣法選擇5個均勻分布的點作為觀測和數據采集點。
①香蔥疫病的數據采集 定植后第10天、定植后第30天和定植后第50天分別噴藥1次,定植后第57天進行疫病數據采集。每個觀測點以點狀取樣法選取5叢,以單叢植株作為香蔥疫病觀察和數據采集對象,對每片葉進行病害分級并記錄,病害級別評價方法參照表1。

表1 香蔥疫病葉片病害級別評價方法
觀測點的病情指數為每個觀測點5叢植株的病情指數的平均值,以CK的病情指數平均值作為對照病情指數,并計算對照以外的每個觀測點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測量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②產量數據的采集 2020年2月5日采收的同時測定產量數據。每個觀測點量取5 m2(包含畦溝)收取全部香蔥植株,測定產量并記錄數據,并折算1 hm2產量。
③毛質量和凈質量的采集 2020年2月5日采收的同時測毛質量和凈質量。每個觀測點量取1 m2(不含畦溝)收取全部香蔥植株,進行稱重并記錄為毛質量;清除黃葉、病葉、枯葉后,再次稱重記為凈質量,并計算損耗率,損耗率(%)=[(毛質量-凈質量)/毛質量]×100。
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 17.0數據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性(P<0.05)用LSD法和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病情指數、防治效果、凈菜率在數據分析前都進行了反正弦轉換,并將反正弦平均數轉換后的數值作為該組數據的平均值[13]。
如表2所示,CK的病情指數顯著(P<0.05)高于各施藥處理。T1的蔥疫病病情指數比CK顯著(P<0.05)降低,表明噴施農藥能有效防治香蔥疫病,降低香蔥疫病的病情指數,減輕其為害。與T1相比,T3的蔥疫病病情指數顯著(P<0.05)降低,防治效果(40.46%)比T1(28.52%)提高了11.94個百分點(P<0.05),表明添加助劑能顯著提高農藥的防治效果。T1和T2二者的蔥疫病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添加助劑能在農藥減量35%的條件下達到正常施用量的防治效果,從而達到降低農藥使用量的作用。結果表明,使用助劑可以顯著提高農藥對香蔥疫病的防治效果,在農藥減量35%的條件下保障達到農藥正常施用量的防治效果,從而達到減藥的目的。

表2 不同處理香蔥疫病的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
表3結果顯示,不同處理產量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CK最低,為43.17 t/hm2,T1最高,為45.83 t/hm2,與T2(45.77 t/hm2)、T3(44.67 t/hm2)相差較小。對比CK和T2,T2產量比CK增加了6.02%,但沒有顯著性差異。對比T1和T2,T2的產量僅比T1減少0.06 t/hm2,減少幅度僅0.15%。不同處理之間的毛質量也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變化情況與產量相同。表明相比當地習慣施藥管理,藥劑減量35%并添加助劑施用不會造成香蔥產量的明顯降低。
如表3所示,CK的毛質量(5.10 kg/m2)和凈質量(4.68 kg/m2)最低,T1的毛質量最高,為6.24 kg/m2,T2的凈質量最高,為5.91 kg/m2;對比CK,3個處理的毛質量和凈質量都有提高,T2的凈質量顯著提高(P<0.05)。CK的損耗率最高,為8.22%,T2的損耗率最低,為4.50%;對比CK,3個處理的損耗率都有降低,T2的損耗率顯著降低(P<0.05),相比CK降低了3.72個百分點,表明施用農藥防治香蔥疫病的同時,能夠減少香蔥的損耗率,間接提高香蔥的商品產量。對比T1、T2和T3,T2的損耗率相對T1、T3分別降低了2.17、1.89個百分點,表明過量施用農藥會造成香蔥損耗率提高,間接造成香蔥商品產量降低。結果表明,相比當地習慣施藥管理,藥劑減量35%并添加助劑施用可以提高香蔥的商品產量及經濟效益。

表3 不同處理香蔥的產量和損耗率
助劑輔助減藥是一種可行的病蟲害防控技術。現有減藥防控技術往往會從種植抗性品種、較復雜的農藥搭配等[14~16]角度來開展。調查發現,農民選擇品種更多的是考慮后期銷售,選擇藥劑受當地零售影響較大,較少會考慮農藥的搭配。同時,抗性品種和藥劑合理搭配等技術的推廣需要較長的時間。助劑輔助減藥作為一種輕簡減藥防控技術,更容易被農戶接受。在必須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助劑輔助減藥技術是一種良好可行的選擇。當然,更為完善的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推廣依然是解決農藥過量使用的重要手段。
增效助劑與農藥混用能有效提高藥劑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已在多種作物上進行試驗研究,提出了多種可行的減藥技術方案。本試驗結果表明,使用助劑能有效提高農藥對香蔥疫病的防治效果,整體防治效果提高了11.94個百分點,可在香蔥疫病防治過程中減少藥劑使用量35%,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朱松濤等[9]利用增效助劑與殺菌劑三環唑減量配合施用防治水稻稻瘟病,農藥使用量減少50%。據蘇錦武等[7]報道,合理利用增效助劑可實現殺蟲殺菌劑減量50%、除草劑減量30%的目標。張武鳴等[11]在柑橘防治紅蜘蛛研究中,將不同藥劑與增效助劑混用均實現了防治效果提升10%以上的效果。楊望明等[17]報告了在水稻二化螟防治主導藥劑25%甲維·茚蟲威水分散粒劑常規用量減少20%的條件下添加增效助劑,其防治效果與單用藥劑常規用量相比不降反升。
廣泛的田間觀察發現,助劑與不同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并不一致。白雪峰等[8]研究顯示,200 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與不同助劑混用,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不同。張武鳴等[11]研究顯示,助劑奇功與不同藥劑混用,對柑橘紅蜘蛛的防治效果也不相同。王志慧等[12]設計了2種農藥與3種助劑的互相搭配試驗,發現同種增效劑對不同藥劑的增效效果不同,不同增效劑對同種藥劑的增效效果也不同。本試驗所選用的殺菌劑與助劑奇功混用效果良好,建議對常用藥劑進行廣泛試驗,以明確該助劑在生產應用中的技術特點。
合理利用農藥能夠有效降低香蔥疫病的為害。農藥混用增效助劑奇功后,顯著提高了香蔥疫病的整體防治效果。在農藥減量35%的條件下添加助劑,對香蔥疫病的整體防治效果良好,香蔥的損耗率明顯降低,間接提高了香蔥的商品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助劑奇功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是藥劑減量增效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理想手段,可作為一種輕簡減藥防控技術在香蔥生產中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