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 韓全忠 賀玉君
導讀:安丘市集成了一套全新的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技術,平均667 m2產量6 000 kg左右,效益顯著。從選種、曬姜、催芽,地塊選擇,整地、熏蒸、開溝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收獲方面介紹了其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生姜溝底肥料與土壤混勻

地膜小拱棚生姜播種(干播法)
安丘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偏東,是全國生姜栽培和出口大市(縣),生姜常年栽培面積13 333 hm2(20萬畝)左右,其中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8 000 hm2(12萬畝)。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在安丘市推廣應用,最初667 m2產量僅3 000 kg左右,隨著品種更新,加之新催芽、新播種、土壤熏蒸、化學除草、高架遮蔭、水肥一體等一系列栽培新技術的集成應用,現在安丘市地膜小拱棚生姜平均667 m2產量6 000 kg左右,是全國平均產量的2倍多,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技術。
安丘市常見的生姜品種有3個,按姜塊從大到小依次是:安丘大姜(俗稱緬姜)、安丘黃姜(俗稱社會姜)、安丘小黃姜(俗稱小姜),地膜小拱棚栽培一般選用的品種是安丘大姜。選擇姜塊肥大、豐滿、皮色光亮、肉質新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損傷、無病蟲害的健康姜塊作種,嚴格淘汰瘦弱干癟,肉質褐變及發軟、呈水漬狀的種姜。
于播種前30天左右,從貯藏窖內取出種姜,稍稍晾曬后,掰至每塊100~150 g,去掉姜塊上的泥土,平鋪在草席或干凈的地上,晾曬1~2天,傍晚收進室內(稱為曬姜),室內堆放2~3天(稱為困姜),曬姜過程中噴灑藥劑進行姜種消毒,藥劑分別為殺真菌、細菌和殺蟲藥劑,殺真菌藥劑可選咯菌腈、甲霜靈、噁霉靈等,殺細菌藥劑可選春雷霉素、噻菌銅、中生菌素等,殺蟲劑可用阿維菌素、噻蟲嗪等。曬姜、困姜2個過程重復進行2~3次。
催芽對生姜高產栽培特別重要,目前安丘市生姜催芽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室內火炕加小火爐熱水管催芽 由于秸稈還田,安丘已將以前最普遍的大姜火炕催芽改為火炕加小火爐熱水管催芽,即把小火爐保溫夾層掏空,里面用銅管纏繞伸出后兩頭接熱水管,熱水管接到火炕上,按先周邊后中間進行鋪設,然后鋪10 cm厚的麥穰或玉米秸稈,把曬好的姜種上炕堆放,一般姜種高度0.5~0.8 m,頭3天用火炕提溫,3天后蓋1層棉被或其他透氣性好的材料,之后用小火爐熱水管加熱,由溫度表人工控溫。
②熱水管水褥催芽 是近幾年新興的生姜催芽方式,市場售賣的水褥內鋪設有熱水管,熱水管帶加熱和自動控溫裝置,循環水管比電熱線加熱更溫和、更耐老化、更安全。使用時可在水褥下鋪設保溫板、保溫被、麥穰等隔熱材料,水褥上用編織袋裝姜種圍在周邊,中間堆散姜種,姜種高度0.5~0.8 m,上面及周邊覆蓋透氣保溫被。
③催芽箱催芽 市場上售賣的生姜催芽箱,四周及底部夾有保溫泡沫板的復合保溫材料,保溫材料帶有插裝組件,箱底部設有放置電熱線的底盤,底盤厚5 cm左右,底盤上部覆蓋鐵網,鐵網中間放置1根豎直通氣管,立于催芽箱中部,用姜堆壓住,通氣管帶風機,用于將上部空氣吹入底盤給姜種透氣。電熱線配有控溫裝置,可自由設定箱內溫度。催芽箱高1.2 m左右,姜種堆放厚度一般不超過0.8 m,上部用透氣保溫材料覆蓋。
④冬暖型日光溫室催芽 大量姜種催芽時,可在冬暖型日光溫室內設棚中棚,棚內地面鋪設地熱線,用于夜間和惡劣天氣時提溫,地熱線下部鋪設保溫材料隔熱,上部也鋪設保溫材料防止局部過熱,地熱線安裝溫控器。在棚內將姜種用周轉箱碼放或堆放,若堆放,高度一般不超過0.6 m,以防透氣不良腐爛,夜間姜種覆蓋透氣保溫被保溫。
⑤恒溫儲藏庫催芽 安丘有大量的恒溫儲藏庫,保溫性好,特別適合大量姜種催芽時使用,用周轉箱裝姜種并碼放成垛,垛與垛之間留有空隙,保持良好通風,使用電暖氣配合自動控溫器控溫,調節并保持合適溫度。
⑥催芽溫度控制 催芽期間的溫度掌握,前期高溫促芽,溫度保持25~28℃,經5~7天后,溫度降至22~25℃,平穩長芽,最后從22℃降至外界氣溫,低溫煉芽。

地膜小拱棚生姜蓋膜
⑦適宜種芽標準 適宜種芽長0.5~2.0 cm,粗0.5~1.0 cm,形態上要求白色鮮亮,頂部鈍圓,芽基部僅見根的突起。
選擇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的地塊,生姜怕澇,地塊排水一定要好,土壤中性或微偏酸,pH值5.5~7.5。
結合秋耕凍垡,每1 hm2施腐熟土雜圈肥90 t以上,第2年土壤解凍后,細耙1遍,然后將地面整平。
安丘生姜栽培歷史悠久,多數地塊存在重茬栽培情況,為此可在生姜栽培前20~30天(也可在越冬前)對土壤進行熏蒸處理,土壤處理劑為氯化苦、棉隆、威百畝等,可有效預防各種土傳性病害,減少農藥用量,保證生姜食品安全性。
在整平耙細的地塊上按東西向或南北向開溝,溝距75 cm左右,溝寬25 cm,溝深25 cm,溝兩端挖好排水溝。一般每667 m2溝施粉碎豆餅或煮熟的豆子200 kg、成品有機肥100 kg,同時每667 m2再施入高氮高鉀復合肥20 kg,含鋅、硼、鈣、硅等中微量元素肥10 kg。將肥料施入溝內,然后用農具將肥料與土壤混勻。
地膜小拱棚栽培一般在4月上旬播種。
掰姜種一般在曬姜時進行,姜塊以100~150 g為宜。一般要求種姜塊上只保留1個壯芽,其余芽去除。在掰姜種的同時嚴格剔除種芽基部發黑或斷面發生褐變的姜塊,并按姜塊及種芽大小等情況進行分級。

地膜小拱棚生姜高架遮陽網遮光
①濕播法 播種前1 h左右在溝內澆底水,澆水以使土壤濕潤,又不能完全把壟濕透為宜。將姜塊水平放在溝內,使種芽方向保持一致。若東西向開溝,則使姜芽向西偏北30°;若南北向溝,則使姜芽向南偏西30°。放好姜種后用手輕輕按入泥中,使姜芽與土面相平即可,用3~4 cm厚細土蓋住姜芽,噴施除草劑(二甲戊二靈等)。
②干播法 直接在溝內按與濕播法相同的方向擺放姜種,姜塊覆細土4~5 cm,溝內澆水,水滲下后,噴施除草劑(二甲戊二靈等),干播法更便于操作,現在多數姜農采用干播法。
行距70~75 cm,株距20~25 cm。水肥條件較差或種姜塊較小,則加大密度。
姜溝內噴撒完除草劑后,鋪設滴灌管。
鋪設滴灌管后立即插拱扣小拱棚,扣棚分扣單溝和雙溝,扣單溝用0.9 m長竹(或鋼)拱,地膜寬1.0 m、厚0.008 mm;扣雙溝用1.8 m長竹(或鋼)拱,地膜寬2.0 m、厚0.03 mm。扣雙溝姜苗長勢好于單溝。若不采用遮陽網遮蔭,可選用遮光率更高的綠色或藍色膜扣棚。
地膜小拱棚栽培的生姜播種后10天左右,在姜田內埋竹竿或木棍,搭1.7 m左右的高架,平鋪遮陽網,用繩子將每副遮陽網無縫連接成一整片,可通過遮陽網拉的松緊度調節實際遮光率,拉的越緊,遮光率越小,反之變大,大姜適宜的遮光率在50%左右,目前市場售賣大姜遮陽網遮光率較高,適合緊拉。8月下旬,撤除遮陽網。
結合天氣變化,逐漸破膜降溫,保證膜下日間最高溫不超38℃,以防烤苗。結合破膜,拔除部分對除草劑有抗性的雜草。
出苗前一般不澆水,可根據天氣情況、土壤質地及土壤水分狀況靈活掌握。幼苗期用滴灌小水勤澆,保持較高土壤濕度,土壤相對含水量以80%~85%為宜。三股叉期以后,根據降雨情況澆水,不下雨一般5~7天用滴灌滴水1次,每667 m2用水量8~10 m3,保持土壤相對含水量在75%~80%。9月以后進入姜塊膨大期,不下雨一般4天左右用滴灌滴1次水。
追肥遵循少施勤施原則,6月中旬,去除殘膜和棚拱,進行第1次小培土,結合培土每667 m2施成品有機肥或豆粕100 kg、高氮高鉀復合肥25 kg。7月上旬,進行第2次小培土(平溝),結合培土每667 m2施高氮高鉀復合肥25 kg、中微量元素肥5 kg。7月下旬或8月上旬大培土,結合培土每667 m2施成品有機肥或豆粕100 kg、高氮高鉀復合肥30 kg。
從5月下旬至第1次小培土,結合澆水每次每667 m2用滴灌沖施高氮高鉀多元素沖施肥2~3 kg;8月下旬至收獲,結合澆水每次每667 m2用沖施高氮高鉀多元素沖施肥3~5 kg。每次隨水沖肥采用“清水—肥液—清水”三段滴注法。
莖基腐病和根腐病是安丘市生姜栽培中最主要的土傳病害,特別是莖基腐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而姜瘟病則較少發生,防治生姜莖基腐病、根腐病時,要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
①選地、整地 姜田選在地勢較高、排水順暢的地塊。為防田間積水,整地時地面要平,姜溝不宜過長。
②土壤熏蒸處理 連作地塊或前茬已出現莖基腐病或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的地塊,要進行土壤熏蒸處理,土壤處理劑為氯化苦、棉隆、威百畝等。
③選用無病姜種 收獲前在無病姜田中嚴格選種,并于姜窖中單貯,貯窖用石灰水或40%福爾馬林溶液消毒,下地前再嚴格挑選。
④施肥 增施腐熟有機肥,減施化肥,特別是降低氮肥的占比。施肥要少施勤施,推薦采用水肥一體化設備施用。不要一次使用量過大,以免燒傷根莖,為病菌入侵創造條件。

8月底逐漸撤去遮陽網
⑤澆凈水 水源用干凈井水,使用水肥一體設備灌溉,小水勤澆,防止田間積水,嚴禁將病株亂放在田間地頭或水井附近。
⑥農事操作注意事項 進入姜田要換鞋,農具進姜田要消毒,防止外界帶入病菌感染。揭膜前注意降溫防烤苗,以防姜苗受害給病菌入侵創造條件。暴雨過后要立即“澇澆園”,以防土壤板結并給土壤降溫。結合除草中耕,以增加土壤透氣性。
⑦病株處理 當田間發現病株后,除應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外,還應將四周0.5 m內的健株一并去除,并挖除帶菌土壤,病穴內撒消石灰或用硫酸銅1 000倍液灌窩消毒。
⑧化學防治 5月小拱棚破膜后,每隔20天左右噴1次藥進行保護,藥劑可選40%克菌丹·戊唑醇懸浮劑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劑400倍液、80億/mL地衣芽孢桿菌水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發現病株后,可用3%噁·甲水劑3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倍液、84.51%霜霉威·乙磷酸鹽可溶性液劑600~1 000倍液、25%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500倍液或絡氨銅100倍液等藥劑進行灌根,每株灌100~200 mL,10天后再灌1次。
①土壤熏蒸處理 連作地塊或前茬已出現根結線蟲病的地塊,要進行土壤熏蒸處理,土壤處理劑為氯化苦、棉隆、威百畝等。
②選用無病蟲姜種 選用未受根結線蟲病為害的生姜作種。
③化學防治 使用阿維菌素、噻唑膦、路富達(41.7%氟吡菌酰胺)等藥劑,每隔60天左右使用1次,共3次。播種時施第1次,結合第1次小培土施用第2次,8月上中旬灌根1次,藥劑輪換施用。
①預防措施 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中微量元素肥,適當減少氮肥的用量和比例;于高架上蓋遮陽網遮蔭保護;避免栽植過密;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
②藥劑防治 從5月中旬地膜小拱棚破膜后,每隔20天左右噴灑1次保護性藥劑,藥劑可用百菌清、代森錳鋅、異菌脲、氫氧化銅等,輪換施用。病害發生后可選用20%苯醚·咪鮮胺微乳劑2 500倍液、10%氟嘧菌酯乳油1 500倍+2%春雷霉素水劑300倍混合液、10%苯醚甲環唑可濕性粉劑1 000倍+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混合液等進行防治,藥劑輪換施用。
①人工捕捉 一般早晨發現田間有剛被鉆蛀為害的姜株,找出蟲口,剝開莖稈找到幼蟲并殺死。
②藥劑防治 至5月中旬地膜小拱棚破膜后,每隔20天左右,結合殺菌劑,噴灑1次殺蟲劑防治,藥劑可選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阿維菌素、滅幼脲、甲維鹽、氯氰菊酯等,注意藥劑輪換施用。
①姜窖內防治 生姜入窖前徹底清掃姜窖,用滅害靈(三氯殺蟲酯、氰戊菊酯等)或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窖,用阿維菌素拌姜沙,封井前姜窖內再用滅害靈噴1次。
②田間防治 精選姜種,發現被害種姜立即淘汰,曬姜時用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噴灑種姜。
鮮姜一般在霜期來臨前收獲,應在鮮姜收獲前2~3天澆1水。收獲時可先用姜叉或生姜收獲機將下部泥土翻松,再整株拔出,輕輕抖落根莖上的泥土,然后用刀自地上莖基部削去莖稈,保留2 cm左右的地上殘莖,趁濕入窖,勿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