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麗,張小萍,張麗,吳春城
1.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為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多表現為腹痛或腹部不適,并伴有排便習慣及性狀改變,且本病具有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特點,致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2]。目前,匹維溴銨為常用治療藥物,其可糾正腸道功能紊亂相關的排便異常、疼痛、腸道不適,從而減輕患者痛苦,加快病情好轉[3-4]。但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欠佳,部分患者病情仍未明顯改善。中醫理論認為IBS 多由脾胃虛弱所致,而中藥在調理脾胃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是張小萍教授經驗方,其內含白術、黨參、茯苓、白芍、防風等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理氣醒脾、和胃等多種功效,利于調節患者臟腑功能,糾正腸道功能紊亂,從而減輕腹瀉、腹痛等癥狀。本研究旨在分析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治療IBS 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于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的84 例IBS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41.56±4.96)歲,年齡范圍20~53 歲;體質量(64.35±5.18)kg,體質量范圍48~75 kg;病程(5.69±1.02)年,病程范圍5 個月~8 年;嚴重程度:23 例輕度、19 例中度。觀察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41.59±5.01)歲,年齡范圍21~54 歲;體質量(64.32±5.15)kg,體質量范圍48~74 kg;病程范圍4 個月~8 年,病程(5.72±1.05)年;嚴重程度:22 例輕度、20 例中度。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原則。
(1)納入標準:西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5]診斷標準。病程超過半年且近90 d 內持續存在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后改善,癥狀發生時存在排便次數和糞便性狀改變;腹瀉型為糞便呈稀水樣或黏液便,單日排便次數高于3 次,存在大便急迫感;中醫符合《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6]中相關診斷,并符合脾胃虛弱證。主癥為大便時溏時瀉、飲食稍有不慎即發或加重、舌質淡,次癥為食后腹脹、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懶言、苔薄白、脈細弱;患者及近親屬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伴有腸道器質性病變;其他類型IBS;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肝腎衰竭嚴重。
兩組均進行飲食指導,并予以相應心理疏導、疾病宣教。對照組口服匹維溴銨片(北京福元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036,規格:50 mg)治療,50 mg/次,3 次/d。觀察組加用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治療,方劑組成: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藿香10 g、葛根15 g、木香10 g、陳皮10 g、炒白芍15 g、防風10 g、神曲15 g,上述藥材加400 mL 水煎30 min,取汁150 mL,再加水400 mL 煎煮,取汁150 mL,2 次混合,分早晚兩次口服,1 劑/d。兩組均持續用藥8 周。
(1)臨床療效。治愈:大便次數、性狀等復常,腹痛等癥狀消失;顯效:大便次數減少至2~3 次/d,接近成形,腹痛等癥狀積分降低70%以上;有效:大便次數及性狀好轉,腹痛等癥狀積分降低超過35%;無效:未達上述標準。(2)癥狀積分。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神疲懶言等癥狀積分,均依據無、輕、中、重度分別記0、2、4、6 分,得分越低越好。(3)不良反應。惡心、口干。
采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觀察組治療后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神疲懶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癥狀積分對比(分,)
對照組出現1 例惡心、1 例口干,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76%(2/42);觀察組出現2 例惡心、2 例口干,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4/42)。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79,P=0.672)。
IBS 發病復雜,臨床認為其是由胃腸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性、腸道微生態失衡等多種情況綜合所致,且飲食和精神心理因素易可加重病情發展,促使腹瀉、腹痛等癥狀反復發作,給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困擾[7-8]。匹維溴銨是臨床治療IBS 常用藥物,其屬于親肌性解痙劑,口服后可迅速作用于胃腸道,抑制鈣離子流入腸道平滑肌細胞,以阻止腸道平滑肌過度收縮,降低其高反應性,從而減輕腸道紊亂,緩解腹痛、腹瀉等癥狀[9-10]。而匹維溴銨雖可短時間內緩解病情,但單用療效有限,且無遠期鞏固效果,仍有患者病情反復發作。
中醫將IBS 歸屬于“泄瀉”“腹痛”等范疇,認為脾胃虛弱為主要病因,脾虛健運無權,水谷不化精微,濕濁內生,混雜而下,則發生泄瀉,故臨床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疏肝調脾為主[11-12]。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神疲懶言積分較低,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表明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治療IBS 效果顯著,可降低臨床癥狀積分,加快病情好轉,且不良反應少。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是張小萍教授基于IBS病理病機配制而成的經驗方,其中黨參可補中益氣、生津養血、補脾;白術可燥濕利水、補氣健脾;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炙甘草能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藿香可和胃健脾、芳香化濕;木香能健脾胃、行胃腸氣;葛根則可生津止渴,又能促使脾胃之氣上行,以止泄瀉;白芍能柔肝止痛、養血斂陰;陳皮可理氣醒脾、燥濕化痰;防風能勝濕止痛、解痙;神曲能消食和胃、止瀉解表;諸藥共配既可健脾和胃、疏肝理氣,又能化瘀行滯、活血行氣,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加快癥狀消失[13-14]。現代藥理研究顯示[15],黨參、白術、茯苓等能加快胃腸蠕動,亦可阻止亢進的大腸運動功能,雙重調節消化道運動,糾正胃腸功能紊亂,且黨參、白術、茯苓內活性成分可促進小腸上皮細胞增殖,修復受損腸黏膜組織。在西藥基礎上聯合七味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可協同增效,從多靶點、多途徑來發揮藥效,以減輕腸道動力異常,促使排便恢復正常,并減輕腹痛等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