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桃紅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全身麻醉(全麻)手術通常存在麻醉藥物的并發癥,惡心嘔吐則是其中之一,相關文獻顯示存在20%~80%的發生率[1]。一般并發癥出現在術后24 h 以內,輕者可有緊張不適進而誘發術口破裂出血,重者可引起誤吸,造成窒息,甚而損害患者生命。近年來,粗隆間及股骨干骨折手術患者數量明顯增多,醫務人員對減少全麻術后惡心嘔吐這一癥狀采取了許多的手段,但其發生率仍偏高,無明顯下降。本研究予“子午流注”指導吳茱萸穴位貼敷預防全麻術后惡心、嘔吐,具體報告如下。
所收集的病患由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北院2019年4 月至2020 年9 月住院部提供,均為下肢骨折后采用全麻手術患者,共42 例患者納入本項研究,該研究已經過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90511263)。
本研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組均為21例。性別分類:男性12 例,女性9 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7 歲,年齡(39.83±3.65)歲;其中粗隆間骨折16 例,股骨干骨折5 例;對照組性別分類:男性11 例,女性10 例;年齡最小25 歲,最大65 歲,年齡(38.57±3.77)歲;其中粗隆間骨折14 例,股骨干骨折7 例;以上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型等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納入標準:①男女不限,年齡范圍在18~68歲;②無精神疾病,能清晰敘述病情;③無胃腸道器質性疾病;④符合條件的粗隆間及股骨干骨折患者;⑤貼敷部位皮膚完好。(2)排除標準:①有胃潰瘍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史;②精神病及老年癡呆患者;③局部有皮膚疾病;④其他不符合納入病例標準者。
對照組治療:患者術后采用常規的護理措施:去枕平臥、暫禁食禁飲、意識及生命體征監測、觀察切口外敷料情況以及術后疼痛管理(體位擺放、心理疏導、行腕踝針治療等)。
實驗組治療:患者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分別取吳茱萸粉15 g、干姜粉5 g 用蜂蜜調成糊狀制成胃腸調理貼藥膏,分別將2~3 g 胃腸調理貼藥膏置于專用穴位貼敷敷貼中,術后即時及次日早上7~9 時貼敷于雙側內關、足三里及中脘穴,并對每個穴位進行適度按柔2~3 min,貼敷時間為4 h。
(1)分別于術后12 h 及24 h 觀察兩組患者惡心嘔吐程度及其發生率。惡心嘔吐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Ⅰ級:無惡心嘔吐;Ⅱ級:1 次≤惡心≤2 次,無嘔吐,腹部不適;Ⅲ級:3 次≤惡心嘔吐≤5 次,嘔吐無胃內容物;Ⅳ級:惡心嘔吐>5 次,有胃液及胃內容物嘔出。惡心嘔吐率=(Ⅱ級+Ⅲ級+Ⅳ級)人數/總人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滿意度及滿意率;滿意程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十分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十分滿意+滿意+比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本文數據使用SPSS 17.0 軟件行分析計算,計量資料以形式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別在術后12、24 h 對兩組惡心嘔吐程度進行對比,顯示實驗組患者惡心嘔吐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12 h惡心嘔吐程度

表2 兩組患者24 h惡心嘔吐程度
在術后24 h 后讓患者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滿意度評定,最終結果顯示實驗組滿意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的滿意度[例(%)]
骨折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疾病所造成,對骨折患者進行及時的評估與合理的處理,絕大部分骨折患者最終恢復程度能達到本身預期,且每個人因個體差異,后遺癥的程度不盡相同[2]。骨折后有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但圍術期的臥床、禁食、麻醉等抑制胃腸蠕動,造成胃腸蠕動緩慢,則患者消化能力下降,常表現為腹脹這一癥狀[3]。從中醫學角度分析全麻術后惡心嘔吐,主要可歸結于術前禁食引起脾氣虛弱,而麻醉后腸蠕動減少引起氣機不利,兩者相加,使機體氣機瘀滯內結,腸腑通降失常,由此可見氣機瘀滯、胃失和降、氣機上逆動膈術后胃腸功能失調之根本[4-5]。
中醫有著多種治療手段可應用于術后惡心嘔吐的預防,且效果明顯,其中穴位敷貼為其中一種治療方式。它通過藥物吸收和穴位的刺激雙重作用,起到調和陰陽、調理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通過藥物配伍后貼敷到穴位對多種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在術后胃腸功能方面[6-7]。
吳茱萸辛、苦、熱,能溫中散寒、理氣止嘔,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8],吳茱萸含有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等成分,具有鎮痛作用,并且可保護胃黏膜,修復損傷,在臨床治療中可有效促進胃腸功能蠕動。而生姜味辛而溫,除了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作用外,它還可刺激穴位,加速血液循環,加快藥物吸收,兩種藥物相互作用來實現透皮通經、理氣和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是身體中一個重要的交匯穴道,也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按壓此穴有消食導滯、疏肝養胃之效。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重要腧穴之一,刺激該穴位可產生寬胸利膈,安神寧心,降逆和胃的效果[9]。足三里穴為胃經上重要的保健穴位,脾胃為后天之本,對該穴位進行刺激可有健脾胃、扶正氣、培后天的效果。
子午流注是我國中醫學家發現的一種規律,以“天人相應”整體觀作為理論基礎,按照一天當中不同的時辰,遵循氣血流注不同經穴的原則,將時間、空間、生物節律性等因素相結合,依據氣血盛衰來指導疾病治療的一種方法。中醫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對應相應的十二個時辰,隨著時辰的改變,相應的經脈內的氣血也呈現出盛衰變化。中醫哲學主張天人合一,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習性也應對應隨著自然規律進行變化。按照“子午流注”十二經脈活動時辰表看,上午7:00-9:00 為辰時對應胃經,此時胃經最旺,在此時間段增加一次穴位貼敷并加以適度按揉的話可有效調節胃腸功能,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子午流注理論在中醫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且臨床效果好[10]。
綜上所述,“子午流注”指導吳茱萸穴位貼敷預防全麻術后惡心、嘔吐,此方法易于掌握,療效好,對胃腸無刺激,既能減輕患者痛苦又能降低其費用,易于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