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瑞昌 羅云米 陳磊 王愛民 鞠麗萍 杜紀艷 萬正杰
導讀:近年來,莖瘤芥(榨菜)產業發展迅速,選育推廣了一批豐產、優質莖瘤芥(榨菜)優良品種,既豐富了莖瘤芥產品種類,又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需求。本文總結介紹了重慶莖瘤芥主要優良品種及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期為莖瘤芥生產提供參考。
莖瘤芥(Brassica junceavar.tumidaTsen et Lee)又名青菜頭、菜頭,是十字花科蕓薹屬一種重要蔬菜,既可鮮食又可加工,其加工成品稱為榨菜。重慶是中國榨菜生產的發祥地,也是國內規模最大、加工原料生產最集中的優勢產區[1]。目前,全市莖瘤芥(榨菜)種植面積10萬hm2以上,產量超過300萬t,綜合產值95億元[2];擁有榨菜精深加工企業100余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4件、“中國馳名商標”5件。近年來,莖瘤芥(榨菜)品種選育成效明顯,先后選育推廣一批豐產、抗病(逆)、耐抽薹、優質莖瘤芥(榨菜)優良品種,既豐富了莖瘤芥(榨菜)產品種類,又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現將重慶莖瘤芥(榨菜)主要優良品種及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介紹如下,供生產參考。
雜交種,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現重慶市渝東南農業 科 學 院 )2006年 選 育 ,2019年 補 充 登 記 :GPD莖 瘤 芥 (2019)500005。加工、鮮食兼用;早熟,株高46~52 cm,開展度66 cm,株型緊湊;葉長橢圓形,深綠色,葉面微皺,無蠟粉,少刺毛,葉緣有不規則細鋸齒,裂片4~5對;瘤莖近圓球形,淺綠色,肉瘤鈍圓,間溝淺。其顯著特點是:能在8月下旬播種,次年1月中下旬至2月中旬收獲而不出現先期抽薹。具有產量高、抗病力較強、瘤莖含水量低、脫水速度快、加工成菜率高、成菜品質好等特點[3]。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2 500~3 000 kg。

永安白葉
常規種,品種登記編號:GPD莖瘤芥(2020)500001。加工、鮮食兼用,早熟。株高40~45 cm,開展度55~60 cm,葉橢圓形,葉色淺綠泛白,葉面微皺,葉緣細鋸齒,葉片較直立、無蠟粉;瘤莖近圓球形,皮色淺綠,無蠟粉,無刺毛,肉瘤鈍圓,間溝淺。易感病毒病、根腫病、霜霉病,抗先期抽薹能力較強。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2 500 kg。
雜交種,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現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2009年選育,2019年補充登記:GPD莖瘤芥(2019)500006。加工用,中晚熟。株高47.5 cm,開展度為82.5 cm,株型較緊湊,葉片較直立,橢圓形,色綠,葉面中皺,無蠟粉,葉背中肋被少量刺毛,葉緣近全緣,裂片2.5對;瘤莖圓球形,皮色淺綠,無刺毛、無蠟粉,肉瘤鈍圓,間溝淺。播期彈性大,耐肥。抗霜霉病,抗寒能力較強,易感病毒病、根腫病,主作加工原料栽培[4],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3 000~3 500 kg。
常規種,品種登記編號:GPD莖瘤芥(2018)500002。 加工、鮮食兼用,中晚熟。株高60~65 cm,開展度65~70 cm。葉片闊卵圓形,深綠色,最大葉長為65 cm、寬30 cm,葉柄長3.0 cm,裂片1~3對,葉面微皺,葉緣具細鋸齒。瘤莖扁圓形,上下扁平,縱徑為12.3 cm,橫徑為13.9 cm,皮色淺綠,肉瘤大而鈍圓,間溝淺。易感病毒病、根腫病、霜霉病,抗先期抽薹能力強。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3 000~3 500 kg。
常規種,重慶市涪陵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現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1996年選 育 ,2018年 補 充 登 記 :GPD莖 瘤 芥(2018)500009。 加工型,中熟。 株高40~45 cm,開展度55~60 cm,營養生長期150~160天。葉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微皺,葉緣細鋸齒,裂片4~5對,葉柄長為4~5 cm。無蠟粉,無刺毛。瘤莖近圓球形,單莖鮮質量350~400 g,皮色淺綠,肉瘤鈍圓,間溝淺。感病毒病,抗先期抽薹性較弱。瘤莖含水量較低,皮薄,脫水速度較快[5]。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2 500 kg。
常規種,華中農業大學選育,品種登記編號:GPD莖瘤芥(2020)420007。 加工、鮮食兼用,中晚熟。生長勢強,葉面光滑,株型直立。瘤狀莖近圓球形,皮色淺綠,肉瘤大,間溝淺,質地脆嫩,皮薄。抗霜霉病、軟腐病,中抗病毒病,高感根腫病,耐抽薹、耐寒。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2 500~3 000 kg。
常規種,重慶三千種業有限公司選育,品種登記編號:GPD莖瘤芥(2018)500006。加工、鮮食兼用,中熟。 株高50~55 cm,開展度60~65 cm,最大葉長55~60 cm、寬20~25 cm,裂片3~4對,葉片較永安小葉少1~2片,葉背被少量刺毛。瘤莖近圓形,綠色,無蠟粉,瘤莖上每1葉基外側著生肉瘤2~3個,間溝淺。高感病毒病、霜霉病,抗先期抽薹性較弱、抗寒性中等。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2 500 kg。

涪雜5號

永安傳奇
雜交種,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2018年選育 ,2020年 登 記 :GPD莖 瘤 芥 (2020)500005。 加工、鮮食兼用,晚熟。株高45~50 cm,開展度60~75 cm;葉橢圓形、綠色,葉面微皺,葉背具少量刺毛但無蠟粉,葉緣近全緣,裂片1~2對;瘤莖近圓球形,皮色淺綠,無蠟粉、無刺毛,肉瘤鈍圓,間溝淺。中抗病毒病,感根腫病,抗霜霉病,抗先期抽薹性強,耐寒性強。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3 000~3 500 kg。
雜交種,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2013年選育,2020年補充登記:GPD莖瘤芥(2020)500004。 加工、鮮食兼用,晚熟。株高30~35 cm,開展度60~65 cm,株型緊湊,葉長橢圓形、綠色,葉面微皺,葉背具少量刺毛但無蠟粉,葉緣淺裂細鋸齒,裂片3~4對;瘤莖近圓球形,皮色淺綠,無蠟粉刺毛,肉瘤鈍圓,間溝淺。易感病毒病、根腫病、霜霉病,抗抽薹力強,抗寒性較強。晚熟,10月上旬播種、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收獲時不出現抽薹現象[6]。一般每667 m2瘤莖產量3 500 kg。
作加工原料榨菜栽培,宜選用涪雜5號、永安小葉、永安傳奇等,海拔500 m以下區域9月中旬播種,海拔500~800 m區域9月上旬播種;海拔500~800 m區域作早熟鮮食榨菜栽培,宜選用涪雜2號、永安白葉等,8月下旬播種,須遮光育苗,預防先期抽薹[7];海拔600 m以下區域作晚熟鮮食榨菜栽培,青晚1號于9月10~15日播種,涪雜8號于10月10日前后播種。
宜選擇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地勢向陽,排灌方便,遠離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塊育苗。播種前30~40天深挖炕土,或用生石灰150 kg/667 m2與床土混勻,或播種前3~5天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對土壤消毒。按照每667 m2用400~500 g的標準,將種子分廂稱量,與濕潤草木灰或河沙混合均勻后多次撒播,播后用草木灰或草木灰混細石子蓋種,厚度1 cm左右,以種子不外露為宜。澆施適量清糞水后,覆蓋遮陽網或稻草遮蔭保濕。子葉出土后及時揭除貼面覆蓋物,改用遮陽網起拱覆蓋,注意晴天中午覆蓋,早晚及陰天敞棚。

永安小葉
按照“去特大苗、雜苗、劣苗、病苗、弱苗”的原則,在幼苗2片真葉時,按株距3~4 cm第1次間苗;幼苗3片真葉時,按株距6~7 cm第2次間苗。第2次間苗后,667 m2苗床用尿素4~5 kg對腐熟稀薄人畜糞水1 000~1 500 kg,進行第1次追肥;幼苗出現第4片真葉時,667 m2苗床用尿素5~6 kg對腐熟稀薄人畜糞水1 500~2 000 kg,進行第2次追肥。苗期注意防治蚜蟲、跳甲、菜螟、小菜蛾等為害。
一般苗齡35~40天,5~6片真葉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定植。行株距30~33 cm,每667 m2保苗6 000~7 000株。
移栽前10天內按80~100 kg/667 m2的用量,將榨菜專用肥均勻撒施于土面,然后耙入土壤耕作層內,再打窩進行菜苗移栽;若不施底肥則在菜苗移栽返青成活后,在距菜苗根部8~10 cm處窩施并蓋土。移栽后1~2天,施清淡腐熟人畜糞水定根;移栽后15~20天,每667 m2用5 kg尿素對1 000~1 500 kg腐熟清淡人畜糞水第1次追肥;移 栽 后45~50天 ,每667 m2用18 kg尿 素 對2 000~2 500 kg腐熟人畜糞水第2次追肥;移栽后75~80天,667 m2用 尿 素2~3 kg對1 000~1 500 kg腐熟人畜糞水進行第3次追肥。也可在菜苗移栽返青成活后,667 m2用控釋肥(N-P-K=28-8-8)45~50 kg,進行一次性施肥。作鮮食栽培的,在進入膨大期后可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則,增加施肥次數,減少每次施肥量,在收獲前20~30天停止施肥[8]。
目前榨菜生產上的主要病蟲害有病毒病、根腫病和霜霉病及蚜蟲、菜青蟲等。采用黃板誘殺或太陽能誘蟲燈等誘殺蚜蟲和小菜蛾;或選用蘇云金芽孢桿菌(Bt乳油)、吡蟲啉、氯氰菊酯、功夫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等噴霧防治蚜蟲,選用甲維鹽、茚蟲威、醚菊酯、阿維菌素等噴霧防治菜青蟲;選用病毒A、植病靈、菌毒清等噴霧防治病毒病;選用雷多米爾(瑞毒·錳鋅)、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溶菌靈等噴霧防治霜霉病;選用石灰乳、五氯硝基苯、多菌靈等灌根防治根腫病。
作加工原料栽培的,在菜株現蕾(即“冒頂”,用手分開植株頂部2~3片心葉,可見淡綠色花蕾)時采收為宜;作鮮食栽培的,當單個青菜頭質量150 g以上,即可結合市場行情,分期分批采收。

華榨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