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趙開平 龔云龍 吳永枚 蔣富平
導讀:絲瓜早春栽培,價格高,經濟效益好。但是早春氣溫低,建設耗能加熱設施成本高。從品種選擇、種子破殼、殺菌與浸種、催芽、播種、深窩種植、大棚爬藤網栽培、追肥、保花保果、病蟲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總結了一套適用性強的早春絲瓜栽培技術,供廣大瓜農參考。

破殼處理
絲瓜產量高[1],每667 m2產量4 000 kg以上,經濟效益好;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很好的藥食兼用作物[2];此外還有清涼、利尿、活血、通經、解毒、美容之功效,是一種百姓喜食的蔬菜。
絲瓜早春栽培,價格高,經濟效益好,深受瓜農喜愛。要使絲瓜提早上市,選擇耐寒品種、做好前期保溫是關鍵,育苗技術也尤為重要。在大棚架上鋪設爬藤網更利于絲瓜藤蔓攀緣和葉片生長,從而提高絲瓜產量和延長采收期,另外,將絲瓜集中栽于大棚兩側,有利于肥水管理。
根據人們的消費習慣和市場需求,選擇耐寒、生長勢強、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質、抗逆品種,如蓉雜4號、亞華早佳等;所選品種還應具備坐果率高、抗病性強等特性。
早春氣溫低,生產上存在出苗不齊,甚至出苗少,苗弱、徒長,發生猝倒病等諸多問題。
有的絲瓜種子種皮較厚,吸水緩慢,導致出苗慢且不整齊,甚至嚴重缺窩。進行破殼處理有利于絲瓜種子快速吸水萌發,出苗整齊。破殼時采用指甲剪從種子頂端的一側剪下一角,因這個位置子葉和種皮的縫隙較大,可以盡量避免傷及子葉。
播種前,用未污染的溫開水輕輕搓揉清洗種子,剔除霉爛種子,清洗時可加入雙氧水,殺菌效果更佳。
將種子放入50~55℃溫水中浸泡10~15 min,待水溫降至30℃時繼續浸泡6~8 h[3]。浸種到位的依據是用手輕捏種子,能明顯感覺種皮變軟,破殼處有氣泡冒出。
浸種后,用清水將種子沖洗干凈,用62.5%精甲·咯菌腈懸浮劑10倍液浸泡10 min,然后在30℃下催芽36 h,大約出芽20%時就可播種。
播種時種子的擺放方向及播種方式(插播或孔播)對絲瓜出苗影響較大。其中,以孔播效果較好。孔播時,以破口向下,種子側向放入小孔內,再撒上一層基質覆蓋。播后覆蓋6絲(1絲=0.01 mm)左右的白色小拱棚膜。

播種
移栽前1周,在大棚兩側各作寬1.2 m的栽培廂,667 m2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5 000 kg、三元復合肥30 kg,施后深翻25~30 cm,使肥料與土充分混勻后耙平。
按株距60 cm挖深窩栽培,移栽好后澆足定根水,然后在每窩苗上用竹篾條搭“十”字架,最后覆蓋不開孔的透明膜,并壓實苗周圍。待苗成活長高,天氣好轉時將膜開孔引苗。
絲瓜上架前大棚作育苗溫室,育苗結束后作栽培大棚,因此要及時搭建爬藤網。一般將大棚中部作育苗床,育苗前先將土充分翻松并悶棚提升土壤溫度,再作苗床用育苗盤育苗,并加蓋小拱棚保溫。絲瓜移栽后,主蔓長約50 cm時,吊蔓上架。待氣溫升高,蔓長1.5 m左右時,逐步揭去大棚膜。

絲瓜
掛果后及時摘除第1批畸形瓜,待第1批商品瓜采收后視苗情開始追肥,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可溶性復合肥12 kg、尿素3 kg、磷酸二氫鉀2 kg,施肥和澆水同步進行。
絲瓜屬異花授粉作物,早期雄花少,花粉不足,需適時進行保花保果。一般用15~20 mg/L 2,4-D蘸花,具體使用濃度可根據氣溫適時調整,溫度低時使用的濃度略高,溫度高時濃度偏低,在開花前1天,雌花吐黃時蘸花效果最佳。生長中早期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坐果率。
早春絲瓜的病蟲害主要是蚜蟲和白粉病。蚜蟲一般發生在生長前期,可用5%阿維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0.5%苦參堿水劑8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一般在后期發生,可用29%吡萘·嘧菌酯懸浮劑1 500倍液防治。如發生白粉病,要及時采收絲瓜,并注意及時摘除病葉、老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