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梁艷

摘要:目的 觀察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情況。方法 選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間收治入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預見組各8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有效率以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情況。結果 預見組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83.75%,且預見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0%,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干預;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005-01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疾病主要是由于起病急、癥狀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以及臨床并發癥較多等特點,同時由于預后較差因此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整個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高達70%以上[1],屬于心血管疾病中高發疾病,臨床上主要是采用藥物干預以及手術進行治療,當然除了臨床有效的治療之外,在護理干預上還需要進行科學、全面的進行干預。預見性護理是臨床上較為新穎的護理模式,目前應用于各個臨床科室,該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對患者病情的預判,一旦在病情加重時,能夠有效及時的給予相對于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從而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觀察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間收治入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預見組各80例,其中預見組80例中,前間壁梗死:16例,前臂梗死:22例,下壁梗死:24例,側壁梗死1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齡范圍在60-85歲,平均年齡在70.52±3.15歲;對照組80例中,前間壁梗死:15例,前臂梗死:21例,下壁梗死:24例,側壁梗死2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齡范圍在61-86歲,平均年齡在70.49±3.23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對比上,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方式進行護理,主要包括:日常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科普宣傳、生命體征的監測等等。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進行干預,主要干預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藥物指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出現心律失常以及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在服用藥物期間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心率和血壓的變化,對于藥物過敏的患者一旦發現需要及時報告醫師進行對應處置。(2)晚夜間8-12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好發的高危時間,這個時間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再次發作,極易出現心律過快,血壓過高,氧飽和度下降等等可能性,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提前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2小時的巡房改為1小時或者是30分鐘,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2]。(3)心理疏導,大多數的心肌梗死患者預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心理因素,由于疾病變化,患者心理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抑郁的負面情緒,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疏導,通過解答患者的疑問,提高患者對治療的自信心,從而減輕負面情緒,提高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4)有氧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不同心功能情況,以及年齡和個人體質情況,采用有氧運動模式提高患者的耐力,以及促進血液循環,可以每天進行有氧運動20分鐘時間,間斷的提高活動的耐力,有助于心臟的康復[3]。
1.3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1.3.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的有效率情況。
無效指標:臨床癥狀和體征較入院時對比無顯著變化或加重;有效指標為:心功能分級為2級,胸悶、胸痛、心率、血壓、呼吸等較入院時有所好轉。顯效指標為:心功能分級為1級,胸悶、胸痛、心率、血壓、呼吸等均恢復正常。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主要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壓、心源性休克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收集后分析,計數用例數(n)%表示,對比使用x2檢驗,計量用()表示,對比使用T檢驗,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的有效率情況
預見組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97.5%(78/80),對照組的臨床護理有效率為83.75%(67/80),預見組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預見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00%,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急癥,一旦沒有及時的救治很可能會導致休克和因心律失常而猝死等可能,臨床主要表現為劇烈的上腹痛以及惡心嘔吐等[4],在臨床藥物干預下回有所好轉,但是臨床護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是針對患者的預后,護理干預是及其關鍵。本文通過研究發現,預見性護理組患者在臨床有效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效果對比上均較對照組效果顯著,進一步的表明,預見性護理在臨床護理上的重要作用,對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意義重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明飛,周長明. 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中的應用[J].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21,36(01):12-14.
【2】汪陵. 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17,34(03):225-227.
【3】臧嬌. 預見性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8):152-153.
【4】楊淑月. 急性心肌梗死護理過程中預見性護理的效果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20,11(0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