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芬+葉春青

【摘要】 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方法 10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 依據不同護理措施分為對照組和預見性護理組, 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性護理, 預見性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觀察兩組糖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情況。結果 預見性護理組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均為0, 優于對照組的8.00%、10.00%、10.00%,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預見性護理應用于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 可以降低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糖尿病性白內障;圍術期;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7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effect by predictiv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predictive nursing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predictive nursing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predictive nursing to conventional nursing.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incidences of corneal edema,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infec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predictive nursing group had incidences of corneal edema,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infection all as 0, which were better than 8.00%, 10.00% and 1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iabetic cataract patients can reduce incidences of corneal edema, increa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infection.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Diabetic cataract; Perioperative period; Application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糖尿病性白內障發生率呈現明顯增多的趨勢, 尤其是高齡患者比例相應增多[1]。高齡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因生理機能減退和年齡增大, 體質逐漸變弱, 手術配合能力降低,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 造成患者術后并發癥增多, 影響了手術治療的效果。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可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 同時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本研究通過對本院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擬探討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依據不同護理措施分為對照組和預見性護理組, 各50例。對照組男31例, 女19例, 年齡67~82歲, 平均年齡(74.3±6.9)歲, 左眼26例, 右眼24例, 平均糖尿病史(5.9±2.6)年, 糖化血紅蛋白平均水平(5.81±1.30)%。預見性護理組男33例, 女17例, 年齡66~81歲, 平均年齡(75.0±6.8)歲, 左眼25例, 右眼25例, 平均糖尿病史(5.8±2.4)年, 糖化血紅蛋白平均水平(5.83±1.34)%。納入標準:通過臨床診斷確診為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排除嚴重冠心病、近3個月內腦卒中患者。本研究在本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下進行, 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本項調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性護理措施, 對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進行監測。對患者裸眼視力、矯正視力、眼壓、晶狀體度數、角膜曲率等情況進行常規測試。預見性護理組在常規性護理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 具體包括:①術前預見性護理:患者因年齡較大, 對于糖尿病性白內障病情知識缺乏了解, 對于手術有一定的恐懼感和焦慮感。護理人員為了增強患者的自信心, 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手術治療, 也可以在病房內同已經康復或者即將康復出院患者進行語言溝通交流, 提高周圍患者康復的自信心。術前護理人員教會患者打噴嚏和劇烈咳嗽的方法, 避免手術過程中或者手術后由于頭部劇烈震蕩造成患者前房出血或者切口裂開。②術中預見性護理:觀察患者術中情況, 做好手術配合工作。對于可能出現感染的患者進行分泌物細菌培養, 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進行治療。③術后預見性護理:主要觀察患者術眼敷料是否清潔干燥、有無滲血滲液、眼痛眼脹等臨床表現, 給予及時性的處理。術后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及早的下床進行活動, 對于不能下床的患者積極翻身、拍背, 避免因過長時間臥床造成壓瘡的發生。為了避免角膜水腫, 經驗性的給予高滲鹽水混合激素快速靜脈滴注, 從而降低患者眼內壓力, 降低角膜內皮房水進入。手術后10~12 h眼內壓力達到峰值, 此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術眼有無眼脹眼痛、偏頭痛和惡心嘔吐的臨床表現, 避免失去挽救視力的最佳時機, 提高視力恢復的可能性。術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血, 降低術眼感染的發生率。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預見性護理組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為0, 均低于對照組的8.00%、10.00%、1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往往機體免疫功能低下, 加上局部血液循環較差, 手術后容易發生出血, 虹膜反應重, 白內障進行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 感染可能性較高, 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可能的眼部手術感染因素進行有效的控制[2]。
作者針對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病情變化, 進行綜合性的評估和了解, 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的護理措施, 爭取防患于未然,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3]。預見性護理宗旨在于提高認知水平, 預防和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預見性護理措施實施后, 可以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有計劃、有目的、有秩序地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措施, 促使患者早日康復。高齡白內障患者可能有焦慮、抑郁等心理應激性障礙, 患者心理情緒不穩定, 不僅需要手術治療, 同時也需要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4]。
本研究通過分析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臨床資料, 依據不同護理措施分為對照組和預見性護理組, 各50例。觀察兩組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情況。結果表明, 預見性護理組患者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優于對照組(P<0.05), 此結果和以往研究基本一致。提示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措施, 加強了護理巡視頻率, 一旦發現有角膜水腫、眼壓升高傾向患者, 立即向醫生匯報, 采取預防性措施, 降低了角膜水腫、眼壓升高發生率, 同時預見性護理措施將可能引起感染的各類因素進行逐一排查, 從而降低了患者術后發生感染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應用, 可以降低角膜水腫、眼壓升高、感染的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杰. 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探討.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3, 5(4):38-39.
[2] 吳虹, 王英斌. 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圍術期的應用. 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33):134-135.
[3] 任鳳杰, 關玲. 糖尿病性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角膜水腫的觀察及護理. 河北醫藥, 2015, 37(6):957-959.
[4] 張如雪, 黃均英. 高齡糖尿病性白內障病人圍術期的護理. 全科護理, 2013, 11(3):799-800.
[收稿日期: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