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葉
摘要:目的:探討在眼科老年白內障手術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抽取我院收治的老年白內障7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和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各37例,對比分析兩組手術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采用綜合護理對眼科老年白內障手術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綜合護理;眼科;老年;白內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8-285-01
白內障屬于一種致盲性較高的眼部疾病,與機體老化、營養代謝異常、遺傳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多伴有視力減退、晶體屈光力異常、眩光感等癥狀,不僅會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還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從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雖可有效治療白內障,但是在治療期間患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負面情緒,從而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基于此,本文對白內障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74例白內障手術患者,于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患者37例。對照組患者中年紀最小的61歲,年紀最大的86歲,平均年齡(71.5±6.4)歲;其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觀察組患者中年紀最小的60歲,年紀最大的88歲,平均年齡(71.7±6.3)歲;其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予以患者心理疏導,對其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進行術前檢查和出院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術前護理。向患者介紹院內環境、主治醫師和責任護士,緩解患者陌生感和緊張感;向患者說明手術操作流程的重要性,并用無菌紗布包扎術眼;發放手術宣傳手冊,讓患者對手術有所了解,并做好術前準備。同時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并讓其意識到穩定情緒對治療的積極影響,使其維持良好心態。(2)術中護理。仔細核對患者信息,并根據醫生指導對眼部進行檢查,同時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并予以其針對性指導,使其放松身心,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3)術后護理。術后囑咐患者盡量避免頭部活動,多臥床休息,并指導其放松心情,以減輕術后疼痛;指導患者使用眼藥水和眼膏,以促進術眼的恢復。此外,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和用藥,并加強并發癥的防治。
1.3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負面情緒,采用焦慮、抑郁量表對患者焦慮、抑郁狀態進行評估。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統計分析,以()的形式表示焦慮、抑郁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評分,行T檢驗;若P<0.05則代表數據間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由表1可知,對照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優于觀察組,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白內障屬于常見的眼科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是指晶狀體內出現蛋白質變形,導致視力受到損害,加之老年群體隨著年齡增長視力明顯減退,晶狀體渾濁,極大的增加了患者失明的風險[2]。目前針對白內障臨床多采用白內障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治療白內障,阻止失明。但是由于手術具有一定風險,且患者多存在其他基礎病癥,大大增加了手術風險,所以必須輔以護理干預。常規護理是以往白內障圍術期常用的干預手段,根據醫囑進行護理工作,忽視了患者情緒的干預,使其依從習慣和主動性較差,極大的影響預后。而綜合護理干預屬于一種現代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注重患者身心全方位護理。在綜合護理時,通過術前護理,緩解了患者不良情緒,使其對手術治療保持積極態度,減少了情緒因素對手術的影響。術中護理能夠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配合度。術后護理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眼部的早期康復[3]。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對白內障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護理對白內障手術患者進行護理,能夠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護理手段,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劉新民,甘愛群.綜合護理在眼科老年白內障手術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18):172-174+178.
[2]楊洋.綜合護理在眼科老年白內障手術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0):130.
[3]黨微,高聰聰,彭春霞,任冬霞.綜合護理在眼科老年白內障手術護理中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6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