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

簋(guǐ),金文中寫作“皀殳”,是我國商周時代常見的炊具,主要用于盛放飯食,后與鼎演化為配套的專用禮器。《禮記·玉藻》中記載,周天子用九鼎八簋,為最高禮儀等級。新中國考古出土的多套周代諸侯的列鼎和列簋證明,歷史上確實存在鼎簋制度,不過屬于西周天子的王鼎和王簋卻一直沒有發現。
直到1978年5月,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齊村在修建池塘時,推土機壓到了一個青銅窖藏,停下來再看已是三十多塊碎片。后經專家拼湊、修復,復原出一件巨大的簋器。器內底有長篇銘文,釋讀后確定這件簋是西周厲王的王器,因銘文中多次出現周厲王的名字“害夫”(音胡),而稱為“害夫皀殳”,通常寫為胡簋。
這件“西周胡簋”現被收藏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體量為已知商周簋器中最大,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同時還是周天子的王器,稱其簋王當之無愧。簋內底銘文有12行、共124字,是周厲王為祭祀先王所作的一篇祝詞,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2013年,胡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錄。
胡簋器型巨大,造型宏偉,處處透著王氣。器身上圓下方,圓形腹,方底座,象征天圓地方。器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鉤云紋,底座和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紋,如老虎身上的條紋,縱橫密集,彰顯著王族威嚴之勢。早期的簋器一般采用穩重大方的獸首雙耳,而胡簋的雙耳采用向上的鳳鳥耳,大大超過上口,顯出云騰飛揚之勢,簡潔中彰顯著大方,神秘里透露出猙獰。
然而,胡簋雖然器形雄偉,但制作卻顯得精致不足,甚至有些粗糙。堅條狀瓦楞紋本應是上下筆直和間隔一致,但在胡簋上卻既不直又不均,略顯零亂,這大概是源于周厲王時的政治和社會形勢。
西周自昭王起,對外征戰多次失敗,內部新興貴族雀起,分封后的諸侯不斷坐大,周天子的號召力大不如前。到制作胡簋的周厲王十二年時,西周已經危機四伏。面對危機的周厲王深感憂慮,在胡簋上所鑄的銘文中吐露了他的心聲。
銘文大意為:周厲王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為配皇天,作寶簋用于安惠先宗列祖,希望皇天保佑周室、王位和周厲王本人,祈禱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身為國君,周厲王卻需要在銘文中祈求老祖宗們保護身家性命,時局動蕩可見一斑。
然而,面對嚴峻的內憂外患,周厲王竟通過橫征暴斂和防民之口的政令激起了更大民憤,終于在公元前841年引發了“國人暴動”,被趕下王位,從此西周進入了一段被稱為“共和”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