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高


天體,一個既看得見又看不明的大宇宙,是作為“小宇宙”——人心中最神秘的客體,遙望天空,特別是夜的天空,進而遙想天空的背后,是人類最迷人的心理活動之一。古希臘有關星辰的傳說即是人類這一心理活動的偉大創造。
一般人都不會長時間地全神貫注地看星星和它發出的光,更感受不到這光的奇特色彩,尤其不會想到這光的奇妙。他們只會在彩色照片上看到星星的色彩。但是荷蘭后象征主義畫家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不同。凡·高長期以來都對天空和星星非常著迷,他喜歡看夜的天空,因為在夜里比白天看得清晰,而且容易產生遐想,帶給他創作的靈感。1888年夏,凡·高在一封信中這樣描寫他沿著法國南部海灘漫步時看到的夜的天空:
不花俏,也不是所謂的黯淡,它是美的。蔚藍的天空點綴著一片片比極藍極藍的鈷藍顏料還深的藍色的云朵,和其他像銀河那樣潔白的藍色的云朵。在蔚藍的深處,一顆顆星星在閃爍,綠的,黃的,白的,粉紅的,比在家里,甚至在巴黎看到的閃爍的寶石,——你可以稱它是蛋白石、青金石、紅寶石、藍寶石——都更明亮。
1888年9月,凡·高曾向他弟弟提奧承認,說他覺得星星對于他,“具有宗教意義”,“能防止我產生一種可怕的——可以說是對宗教的可怕需求。”于是,他說,“后來我就夜里出去畫星星,我一直夢想畫一幅像這樣和一群同伴在一起的畫。”他這是指他的《夜間露臺咖啡座》(Cafe Terrace at Night):星空下為煤氣燈所照亮的一個咖啡座。在給他妹妹的一封信中,他也提到這幅作品:“我真的很喜歡在夜的場所作畫。”
從1888年9月下旬開始,凡·高又畫了一幅描繪夜的作品《羅納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n th Rhone)。他在好幾封信中都提到這幅畫,如在1888年9月最后那個星期,他就對提奧描寫這夜的美景:“天是深藍的,水是寶藍的,地面是淡紫色的。小鎮又藍又帶著紫色,空氣是黃的,映現出黃褐色和古銅色。在浩瀚的藍綠色的天際,大熊星閃爍出綠色和粉紅色的光,它蒼白表面和金黃色的空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夜間露臺咖啡座》《羅納河上的星夜》,凡·高還有他最著名的《星夜》(Starry Night)或叫圣雷米的《星夜》。這樣,構成他三幅連續性的“夜景畫”(nocturne)。另外,他還畫有《柏樹和星》(Cypress with A Star)和《路與行人、馬車、柏樹、星星和新月》(Road with Men Walking, Carriage, Cypress, Star, and Crescent Moon)。
《星夜》是凡·高在1889年6月完成的,共有21個版本。
1889年5月8日,凡·高自愿進了法國普羅旺斯圣雷米的圣保羅·德·毛索爾(Saint-Paul de Mausole)精神病院。
這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筑,原來是12世紀的羅馬天主教隱修院。周圍有一個大花園,種滿了鮮花和松樹;還有一片麥田。院內設有男女分開的病房,凡·高告訴提奧,說他住的是二樓的“一個灰綠色墻壁的小房間,兩扇淡綠色的窗簾,因飾有淺紅色的玫瑰花而顯得有點亮色”,在室內,向外可以看到花園和鋸齒形的遠山。


提奧在安排凡·高入院時,就曾提出要求,允許讓他在住院期間作畫,還為他的創作室額外增加了一個房間。病院工作人員不允許他在臥室里作畫,但他能夠在那里用墨水或木炭在紙上畫素描,然后再根據這些素描來創作。
入院兩個星期后,凡·高給提奧寫信說到他自己的病情。他說他覺得自己的病癥和別人差不多,就很放心了;并補充說,五個月來,他的病都一天天在減輕,他“很有希望克服它,至少不會嚴重發作”。可見他當時的心情還比較好。在1889年6月16日給他妹妹的一封信中,他列出了他最近完成的畫作,沒有提到 《星夜》。但隨后在6月17日或18日給提奧的信中,就說他已經完成了這幅《星夜》。所以,幾乎可以肯定,這幅畫是在6月16日至18日之間完成的。
“哈佛斯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專家查爾斯·惠特尼考證說:
右斜角上的新月表明畫家正朝東看。新月的形狀符合滿月之后大約十天、午夜后不久在東方升起的時候。如此午夜升起的月亮,應是在5月21日和6月20日左右;像凡·高畫的這種蒼白的新月,可以在每天晚上稍稍早些的時候看到。
惠特尼又根據普羅旺斯阿爾勒的氣象記錄,證實這個創作時間:
他們在這年的6月中看到兩個陰天。6月10日至14日,阿爾勒天空上烏云密布(12月和13日圣雷米大雨),6月15日至18日相當晴朗,然后6月18日至20日又烏云密布。這些記錄和上述信中說的一致。
所以,惠特尼相信,《星夜》應是1889年的6月16日至18日之間,凡·高坐在房間里,從窗門朝東看到的星夜。
南阿拉巴馬州大學醫學院和醫學中心的布雷德福·理查森等四位醫師在研究了凡·高的病癥之后,認為凡·高在這兩三天里,曾經有過一或兩次精神崩潰,但發作過后,“他的手仍然具有將顏料涂到畫布上來描繪他的情感和想象的能力。只是他永遠與現實和理性失去了聯系——他的心靈始終都非常混亂。在極度的興奮之下,他的妄想、幻想和幻覺一天比一天生動。他所創造的鮮艷的色彩和流暢的線條顯示出他極大的藝術成就。”他們追溯到他的健康狀況:

凡·高一生中,情緒都很不穩定。他對失落和拒絕特別敏感,只是以退縮和憂郁來應對,這使他與家人、老師、同事和同胞的關系緊張。他不修邊幅,凌亂不潔,跟人吵架,而且不注意營養和衛生。最后,他疏遠了每個與他交往的人,包括他自己。
他常周期性地突然產生恐怖感,這使他上腹絞痛,雙手強直性痙攣,他茫然凝視,并在出現遺忘狀態后便意識喪失。在成年期間,他的情緒經歷過多次預料不到的轉變:從嫉妒愉快得像是發熱病似的創作活動,到無法描述的極度狂躁不安、無比的悔恨、深沉的憂郁、嚴重的焦慮和疲憊不堪、沒精打采。但是在他清醒的間隔期間,他的認知力,如他大量流利而富有表現力的信件和藝術作品所展示出來的,是十分強大的。他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人,精通荷蘭語、德語、法語和英語。
理查森等結合他人的研究,認為凡·高不但心理方面患有自戀、受虐、狂躁憂郁癥和癡呆癥,在精神科方面也患有精神分裂癥、單相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等方面的疾患。特別“在他一生的最后十年,他的病情最為明顯。精神和身體的癥狀突然發作,體征常常持續數天至數周,隨后是恢復和清醒的間歇期。他經歷和∕或表現出幻視、幻聽和幻觸覺;還有妄想癥,從抑郁癥到輕度躁狂的情緒波動,以及較不常見、與自殘和暴力有關的精神運動性躁動不安。”
凡·高的《星夜》就是在精神崩潰前后躁狂和憂郁交替中創作出來的,被認為是一幅神秘的偉大畫作。雖然他自己在1889年11月下旬寫給畫家埃米爾·伯納德的信中說這是“失敗之作”。它到底表現了什么呢?有的說它具有多重象征意義,有的說它是畫家最深刻的宗教情感的升華。對此已經發表和出版了很多論文和專著,人們似乎并沒有達到完全一致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