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 張爽
- 編者按 -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黨的百年教育方針變遷和辦學實踐,教育始終與時代共振、與民族共興。百年后的今天,我國教育已進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階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爽和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干部研修中心教師馬佳,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教育方針和辦學實踐進行梳理,使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明確我黨和我國教育發展的內在關系,更加堅定新時期教育所擔負的育人使命,自覺投身于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實踐。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帶領中華民族頑強拼搏、接續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黨的早期理論家認為,改造教育與改造社會是合一的,提出以革命改造社會才能有好的教育。黨的教育方針是“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事業的總方向和總指針,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價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是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1]
教育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獨立又開放,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歷史定位、使命任務不同,教育發展的基本訴求有所差異,因此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有所不同。通過系統梳理建黨以來教育方針、政策制度的演變,以及我黨在辦學實踐中的關鍵節點與事件,可以更好地展現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
服務于革命戰爭需要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創建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經歷了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這28年里,我黨始終堅持把教育和革命戰爭相結合,注重對于廣大工人、農民和青年學生的宣傳教育,這種做法既提高了廣大工農群眾的階級覺悟、深入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也發揮了在勞動人民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普及教育的作用。這些認同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民眾,在革命戰爭時期為黨的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
1.蘇區的教育方針與辦學實踐
1934年,毛澤東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廣大勞苦大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
這一時期的教育實踐,其目的在于培養“共產主義建設的新后代”,因此將知識教育、生產勞動與政治斗爭三者密切結合。教科書內容關注對于武裝革命、以及土地革命政策和農民獲得土地后的翻身幸福所作的宣傳,[3]具有鄉土特色。對于學生參與勞作學習的時間作出明確規定,這符合以農村地區為主的勞動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
2.抗日戰爭時期的教育方針與辦學實踐
這一時期,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內容與斗爭環境緊密相聯。1938年4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國防教育會上的講話指出,“應該用教育來支持抗戰……教育也要聽抗戰的命令,這就叫做抗戰教育”。[4]
這一時期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實踐重點是“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反映到教學內容上,則是著重強調適應抗日救國的需要,灌輸抗日救國思想,傳播科學民主思想,清除日偽奴化教育,肅清封建流毒的影響,培養學生堅定的國家民族觀念和團結抗日的合作精神,落實中共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教育目標,[5]同時也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抗日戰爭持久戰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保障。辦學形式既包含正規的中小學,也有為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降低文盲率所開設的識字班等。這一系列實踐對于提升民眾的政治覺悟和知識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山東抗日根據地為例,各地施行村村設學,區、鄉建設中心小學的方式,普遍設立了抗日小學。1945年3月,依據山東省政委會《關于群眾教育與大生產勞動結合的指示》要求,小學也出現了新的形式,設立了早班、午班或午間班,組織兒童一邊生產勞動一邊學習。[6]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教育方針與辦學實踐緊密結合、服務于革命戰爭需要,積極調整課程內容、課程時間安排等,使其符合工農群眾的文化基礎、勞動生活習慣。在革命戰爭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揮了匯聚民心、啟發民智的作用,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也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
將為政治服務擺在首要位置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心工作由奪取政權轉向鞏固政權、由革命戰爭轉向經濟建設,對于知識人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1.教育方針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中國教育工作的目的,即“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為當前的革命斗爭與建設服務”。“兩為”作為我國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確立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基本職能、作用和政策基點。在這一教育方針指引下,年輕的共和國卓有成效地接管和改造了舊教育,為創建新中國教育奠定了基礎。為落實這一教育方針,教育部分別規定了中小學教育的宗旨和任務,其他各級各類教育也相繼確定了各自的宗旨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教育事業逐步全面走上規范辦學的軌道。[7]
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期的教育方針,即“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從而宣告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總方針歷史使命的勝利完成。[8]
2.辦學實踐
這一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舊教育、建設新教育。
改造舊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接管、改造舊公立學校,主要圍繞學校管理、課程設置、組織結構等,重組學校領導班子,實行學校由黨委統一領導,取消以前的課程,增設政治課,改用新版教材等。這些措施在短期內得以實施,確立了學校的社會主義性質,初步建立起了新民主主義教育教學新秩序,改變了學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除此之外,還包括處理接受外國津貼的學校,以此肅清文化侵略的影響;維持、整頓和接辦私立學校,將其逐步納入國家建設的軌道,直至1956年,全國的1467所私立中學和8925所私立小學已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9]
在“學校性質”這一根本問題逐步調整的過程中,新教育也逐步建構起來,提出了以落實“兩為”為目標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這一時期,提高工農干部及其子女的文化水平成為當時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家采取職工業余教育、農民業余教育以及創辦工農速成中學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等方式,吸收工農干部及其子女入學,提高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
1950年4月3日,北京實驗工農速成中學開學,這是全國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是現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此后全國各地相繼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全國工農速成中學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它在一定時期內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教育的運行和發展仍需遵循一定規律,過于強調政治性、革命性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在學制改革方面,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學制,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系統圖。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頒布了《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明確中小學實行“校長責任制”,提出小學教育的宗旨,并將小學修業年限定為五年。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學校領域的變革,主要體現在處理政治教育、生產勞動與文化教育三方面的關系上,政治教育依然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從這個階段到文革結束,學校正常的教學與管理秩序徹底破壞。
總之,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的教育方針與實踐體現出鮮明的政治性,將為政治服務擺在首要位置,同時強調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專業人才,以適應國家生產、經濟建設的需要。此階段我國學校辦學受外圍國家意志和政治權力的影響比較顯著,政府強化對學校教育的干預與控制,學校變革主要是社會政治變化的彰顯與延伸,體現出強烈的政治化色彩。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1978-2012年):
更加關注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開啟,黨和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學校教育也處于不斷恢復、重建之中,各項規章建制與變革舉措陸續出臺并得以實施。
1.教育方針
1978年,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0]
1983年,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此后,“三個面向”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7年黨的十七大強調: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一時期,黨的教育方針逐步發展和完善,與“三個面向”“四有新人”、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等教育理念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戰略共同形成了系統一致、前后銜接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11]
2.辦學實踐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普及義務教育和實施素質教育。普及義務教育發揮了大規模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的作用;實施素質教育,是在公平基礎上對于教育質量的更高追求。同時,社會力量的加入,進一步推進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滿足了人民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普及義務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起點。其中,對于義務教育的推行進行了安排和部署,提出“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86年,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2011年,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
從1986年至2011年的25年間,大力提升了國民文化素質,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2006年9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這從法律層面保證了免費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2007年春,中國開始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2008年秋,又開始免除全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12]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政策,對中國教育具有劃時代意義,是教育公平的基本體現。
實施素質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由此帶來了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諸多創新。
社會力量辦學的探索。1987年7月8日,國家教委發布的《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干暫行規定》指出,社會力量是我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國家辦學的補充,應予以鼓勵和支持。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提出,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改變國家包辦教育的做法。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始嘗試進行辦學體制的改革。在這個階段的早期,辦學體制改革主要表現為各類民辦學校紛紛出現;在后期,則主要表現為一些地方積極進行公立學校轉制探索,開展辦學模式多元化的試驗。這些學校在建立新型的政府學校關系、創新辦學思路、學校領導體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經驗,推動整個公立學校管理的改革和創新。
總之,這一時期我國中小學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教育目的超越了單純的政治性,更加關注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受社會經濟形勢的影響,市場經濟在教育領域也有所體現,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教育活力,提升了人才培養的效率,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對于公平優質教育追求日益高漲,教育的系統化變革逐步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
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人民對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教育方針
在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條明確提出,教育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充分體現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明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為國家法律規范。這一時期的教育方針對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基本問題作出了更加清晰明確的闡釋,包括教育工作的政治屬性、宗旨方向和目標任務。
2.辦學實踐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教育改革進行了系統規劃,推動了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之后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國家層面作出了系統性部署。
系統化變革為中小學校的實踐探索打開了新局面。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五育”并舉,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等系統推進,指向高質量教育體系構建的中小學改革逐步深化。
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德育方面,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體育和美育方面,強調其對于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持續性作用;勞動教育方面,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它們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既有獨立的學科支持系統性學習,同時各學科內容彼此融合、相互滲透,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于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評價改革推動了全國更大范圍內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改變以往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制度。這種評價改革的系統性設計,突出以評促建的目的。以評價體系改革,推動行政部門、學校將素質教育要求落實到每一項育人行為中,也引導社會、家長改變教育觀念,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以來,始終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教育服務于革命戰爭需要,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將為政治服務放在首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則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八大以后,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其地位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事業的指導思想、價值取向、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更為清晰明確。從中可以看出,教育與社會環境、時事政治、經濟基礎等因素密切相連,教育同時具有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個體發展功能,不同時期主要關注點不同。我國的教育功能自建黨以來經歷了從主要關注政治功能,到現在注重三者間的平衡,也更加凸顯出對于人的尊重。
參考文獻:
[1][7]翟博.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針[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69/201909/t20190916_399243.html.2019-09-16.
[2]宋薦戈.中華近世通鑒:教育專卷[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178.
[3]李新.抗戰時期革命根據地中小學教科書的演進[J].科教文匯,2017(04):79-81.
[4]皇甫束玉等.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1927.8-1948.9[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130.
[5]文道貴,徐勤欽.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教育及其基本經驗[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9(08):42-45+54.
[6]肖慧敏.山東抗日根據地基礎教育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
[8]黃寶春.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07.
[9]芮鴻巖.建國初期中共教育方針政策的三維向度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10]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44.
[11]宋乃慶,賈璞.中國基礎教育發展100年:走向公平與質量的教育——以黨的教育方針為邏輯主線[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3):127-139.
[12]閻春榮.改革開放40年來中小學教育取得顯著成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12-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