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明
事 件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不久前在某發展論壇上主張學生應當愉快地學習,“沒有愉快的學習也就沒有刻苦的學習”。
評析
說到讀書學習,人們往往想到“寒窗苦讀、頭懸梁錐刺股、學海無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等字句,仿佛學習就是“油燈昏暗、孤身一人”苦不堪言的煎熬,這其實是對學習的誤解。因為,基于興趣的自主學習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也是教育可以作為的地方,變“苦學”為“樂學”,讓愉快學習成為教育共識。
變“苦學”為“樂學”,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興趣的學習是享受,無興趣的學習如“受刑”。對家長而言,要盡早發現孩子從小就喜歡的事物,強化孩子某方面的興趣,從興趣入手,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思維力;對老師而言,要從關愛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愛學習。法國思想家蒙田在《論對孩子的教育》中說:“我要讓教室里充滿快樂,洋溢著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歡樂;教室是他們收獲的地方,也應該是他們玩樂的地方。”
不同性格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也不相同:安靜的學生可能適合做研究,活潑的學生可能適合探索與合作;偏感性的學生可能對故事、語言和寫作感興趣,偏理性的學生可能對數學、物理等學科更喜愛。當然,引導學生學習感興趣的內容可以擴展、延伸到不同領域,啟發跨學科思維。
變“苦學”為“樂學”,還要培養學生學習的好習慣,讓學生有獲得感和成就感。追求學習的愉快,并不是放任自流,不管理、不約束。學習習慣的養成是規矩形成的過程,也會伴隨著一定約束。在心理承受范圍內,一開始就要適當要求,這需要耐心,欲速則不達。
學習的愉快還離不開獲得感和成就感的強化。因為學習就是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體現,強烈的學習欲望會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甚至廢寢忘食。孔子曾經贊賞弟子顏回“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其實,發自內心地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要由他律走向自律,從被約束走向自覺,那些自覺學習的學生,自控能力更強,愉悅會更持久。
倡導愉快學習的意義在于發揮教育引導功能,教師應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性格特點,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和內在需求,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體驗,讓學生學有所獲,而不是以“苦”為借口,放棄自身職責。
欄目編輯 _ 張曉震